搜索
 

退休了 到老年大学上学去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7-09-20 00:00:00

9月,新区老年大学迎来了秋季新学期。家住浦电路的俞阿姨和小外孙女一样,背上了书包,来到新区老年大学陆家嘴分校学习古筝。目前,新区老年大学有陆家嘴分校、南汇分校、德平分校、周浦分校、大团分校等5个校区,共有教师120多人,开设班级近200个,学员人数逾5000名。老年大学成了老年人退休后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徐玲

退休生活

学做喜欢的事

在新区老年大学陆家嘴分校,记者看到的是一张张认真的脸,一副副结实的好身板以及一股股昂扬的精气神。为了配合古筝课的氛围,俞阿姨身着一袭绘有山水图案的丝绸长裙,脚蹬一双白底绣花布鞋,浑身散发着优雅之气。虽是新学员,但俞阿姨报的是中级课程,“我在2004年就开始学古筝了,当时还特意赶到浦西学,后来外孙女出生就荒废啦。现在,孩子上学了,我有时间了,就重新将这个乐器捡起来”。

这节课,老师教的是《彩云追月》。一些学员已练得颇有样子,老师请了几位上台展示。俞阿姨告诉记者,学员水平参差不齐,自己已落后了,只能回家勤加练习,“以前,我抱着孩子看别人弹奏,现在终于有机会把‘别人家的’退休生活过成自己的”。

庄志明已退休三年,“退休前,我早早就为自己规划好——要学摄影、PS,学习自己喜欢但一直没时间做的事。目前,我在新区老年大学陆家嘴分校学习‘会声会影’软件操作,这已是第三个学期。我们已学会将照片、视频做成各种小电影,效果很不错。”

记者了解到,老年大学开设了各种文艺才艺培训班,民族舞、民间舞、声乐、钢琴、茶艺等课程都非常热门,往往名额一开放就被“秒杀”干净。随着老年人的需求日益多元,老年大学还开设了老年出国英语会话、学说上海话、治未病等课程。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让老年人感觉非常棒。

学以致用

体现自身价值

古筝学习不仅提升了自己,俞阿姨还为外孙女当起“家庭教师”。在选择学哪一门乐器时,外孙女因为耳濡目染,直接要求学古筝。于是,俞阿姨的动力就更大了。“我先把她领进门,以后再找专业老师学。和孩子一起弹弹琴,我和她的交流也更多了。”

庄志明的技术则让他成了朋友圈的小红人。以前大家出去都是拍拍照,现在会用软件进行后期制作,一些记忆因此变得更加生动起来。有一次,孙子幼儿园有活动,老庄带着相机进去默默拍了很久,回家又用软件制作成小电影。结果,他的作品被学校选为形象宣传片,他也因此成了“明星爷爷”。戴存尧是庄志明的同班同学。暑假里,老戴和老朋友们的家庭一同去了新疆,回来把一路所拍的照片精心挑选、制作后,上传分享到网盘上。“我现在最拿手的就是制作微信节日祝福——我和老伴录一段视频,配上背景音乐与吉祥话,再发给亲朋好友,这样的祝福非常受欢迎。”女儿的同事调离上海,老戴操刀制作了一段充满回忆的小电影,被当作了最好的临别赠礼。

老庄和老戴的老师叫焦宏涛,今年68岁。老焦本人也是退休后才发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退休后,老焦到社区学校学习,被老师看中,从学员慢慢转型为老师。从高桥电厂厂长助理到社区老师,老焦凭着一股韧劲一路走来。“老年学员学习时间充裕,但记忆力差一点。自从开设‘会声会影’课程以来,我自己写了教材,将我的教学过程录了视频发给大家,学员可以回家慢慢琢磨、操练”。记者在焦老师的课上注意到,不少学员还带了录像设备全程录下焦老师的讲课。有的学员则用心记了笔记,重点部分均用红笔备注。

焦宏涛说,自己快70岁了,眼睛越来越不好,站时间长了,腿也吃不消,但看到学员们那么认真,心里就有一种使命感。“还有两年多吧,等我把这一期初级班的学员带到结业,这样,我就能第二次退休啦。”

新区老年大学陆家嘴分校校长杨莲透露,新区老年大学在上海区属老年大学中,办学规模最大,在校学生最多,办班数最多。“新区老年大学将在规范化、专业化方面不断努力,提升老年大学办学质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