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燕
如今,一间间在沪上各中小学陆续建成开放的创新实验室,已成为学生创新人才的孵化基地。
近日,记者从浦东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教育装备项目工作例会上获悉,到2020年上海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将实现全覆盖。浦东从去年开始分3年逐步开展实施,至2018年底基本创建完成。
121所中小学暑假开建“创新实验室”
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教育局下发通知,提出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创新实验室的建设,2016年至2018年逐年完成的比例依次为20%、50%和30%。
2016年,共有57所中小学申报68个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一次性通过率100%。今年的新一轮建设中,共有121所学校提出了申报建设方案的申请。教育局组织市、区专家,对学校申报的133个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进行逐个评审,给出修改建议,由校方落实专人进行修改,真正实现了“一校一方案”。目前,121所学校已全部完成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的修改工作,并将在暑期进行建设。10月至11月,新区教育局计划分教育署进行检查和验收。
在申报过程中,各创建校改变了以往“实验室建设就是单纯地添置设施设备”的观念,而是结合学校实际,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创新意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详细制订创建方案,认真予以实施。在推进会上,有校长感慨:“这次真的不是统一标配,而是由我们说了算,也正因如此,我们特别用心。”
改造创建基于课程支撑
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绝非改造几间教室、添置一些设备这样简单,其背后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及丰富的课程建设的支撑。这一点,在浦东首批创建成功的学校得到了鲜活体现。
在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全校师生都是创新实验室的“梦想改造家”。“校园空间已捉襟见肘,我们的创新实验室在哪里?”经过师生的头脑风暴,学校变魔法似的将劳技教室、机器人活动室和自然教室,整合为“科学天地”;将教工食堂变身为“乐焙教室”;将一条过道和两间教室整合成为“星工厂”艺术创想活动区。校内的中医药科普实践馆也增加了新内涵:添置了一排可控温、控光、控湿的三控箱,供学生种植和观察中草药,箱体上还有学生所作的涂鸦绘画。校长娄华英说,创新实验室最好的设计师就是师生,从创想、设计、建设到完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历练和成长。
事实上,该校创新实验室的创建,不仅得益于师生的集思广益,更源于“万花筒课程”的有力支撑。基于“让课程关照每一个人的成长”想法,学校开发的“万花筒课程”包罗万象,涵盖语言与文学、自然与生活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如今有了创新实验室,孩子们的课程体验变得更具情境化,培养自主管理能力的机会也更多了。”娄华英说。
而处于农村偏远地区的百年老校泥城小学,别具一格地将创新实验室建在一方小小“芦苇荡”里。在这个名为“魅力芦苇”的创新实验室中,陈列着师生创作的芦苇艺术品,摆放着3D打印机等设备。实验室外还有一片芦苇种植区,供学生观察芦苇的生长过程。校长董佩英介绍,利用周边丰富的芦苇资源,学校历时十年开发了《魅力芦苇》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会用芦苇做一些生活用品并开展艺术创作,感受芦苇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本土的民俗民风。“创新实验室成为师生探究芦苇文化的新去处,师生的创新热情也更高了。”董佩英说。
新闻背景
沪656所中小学建成创新实验室
本世纪初,上海部分中小学校基于校本课程的实施,自主建设了一批非传统意义的“实验室”。“营造创新教育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这些实验室的共同出发点,它们也成为之后创新实验室的雏形。
基于实践,《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若干个区域性中小学生创新实验室和50所高中专题创新实验室”列为新时期上海教育的重点发展项目。2015年10月,市教委、市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加强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且明确至2020年,上海每一所中小学校至少要建有一个创新实验室。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进入全面普及的新时期。
截至去年底,上海市在656所中小学校建设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实验室1141个,涉及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地理等众多学科(跨学科)和领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