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手术区前的那一段路,总是匆匆忙忙,牵牵绊绊,让人心情紧张忧虑。而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改变了这一情境,孩子由亲人抱入手术“准备舱”,在母亲的陪伴中入睡,然后才进入手术区。显然,这个“海洋主题”的手术室,让“无哭声医院”更进了一步。
改变就发生在手术区前的那一段路上,海底隧道般的通道、海盗船一样的接待处、水下儿童乐园式的术前准备室……“三部曲”设置,消除了孩子和家长的焦虑感,“海洋之旅”助患儿在睡梦中进入手术室。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副书记季庆英说:“冷冰冰的环境好改变,更关键的是改变冷冰冰的流程。”
首先,改变患儿从病房直接进入手术室的传统模式。孩子从被“绑”在床上转为由母亲怀抱着一路护送到手术室,“怀抱”对孩子和母亲来说,都是一种安慰和鼓励。
其次,手术区前设置有“术前准备舱”,患儿在家长的陪同下,进入海洋主题区域,家长可以在这里陪伴孩子阅读绘本、做游戏。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孩子们平静下来,父母也放松了。并且,根据医嘱,麻醉专职护士会在准备舱给予患儿口味适宜的镇静糖浆,之后对患儿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待患儿入睡或已充分镇静时,才由手术人员将患儿接进手术室,实现患儿与家长的无痛苦分离,消除分离时的哭声。这一路走来,“无哭声手术室”打破了许多传统医疗专业上的惯例。
据悉,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年开展手术达到2.26万例,平均每天要进行大大小小手术60多台。在如此繁重的负荷下,病患和医生都倍感压力。研究显示,儿童术前焦虑的发生率远高于成人,约为60%,1—3岁儿童的分离焦虑几乎为百分之百。术前焦虑不仅让患儿产生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利于手术的生理变化,同时,幼儿期所受的医疗心理创伤对以后的心理发育也将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此,儿中心联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重新对手术室功能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如今,手术室正门绘上了矗立在大海上的灯塔,入室接待处从传统的操作台变成了一艘海盗船,手术室大门打开后则是一派阳光灿烂的海边度假景象。至于术前准备室,就是一个儿童乐园,舒适的儿童躺椅、毛绒绒的公仔、帅气的小汽车玩具以及学龄前绘本和学龄期的童话书、科普书,各种装备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儿童的需求。设计者表示,叙事性的主题空间设计,可以降低小朋友的恐惧感和家长的焦虑感,同时为医护人员营造一个更轻松高效的工作环境。
改造后的“家属等候区”也变身为暖色调的“海底世界”,通过“术前准备舱”的窗口,等候在外的家属可以看到患儿服用镇静药的情况。以外,等候区内还配有大屏幕,家属可以时刻了解患儿状态和手术进程,旁边的大屏幕则循环播放着麻醉手术宣教录像,让家属能够了解麻醉等与手术相关的医学知识,从而减轻等待时的紧张和焦虑。
据了解,这一设计理念来源于“品管圈”。品管圈是一个企业管理工具,是关于某个目标的所有部门集成。大约在10年前,卫生界借鉴了这个理念。比如,哭声品管圈,就是有关医生、护士、保洁、保安、行政等,各自从自己的职能出发,提出哭声有哪些成因,然后总结列表并一项项解决。医护人员通过“品管圈”分析,得出引起患儿术前哭闹的主要原因,是与父母分离时的恐惧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抗拒。
除了环境的改变,医院还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为怕冷的孩子准备了暖毯;为胆小的孩子准备了玩具和绘本;为紧张的孩子准备了可视眼镜;甚至为挑剔的小婴儿调配了口味适宜的镇静药。
据悉,主题手术室启用5个月以来,患儿术前准备期间舒适配合度及哭吵率明显改善。术前舒适配合度从63.2%提高至89.5%,哭吵发生率从36.8%降至10.2%,患者满意度从68.8%上升到96.7%。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