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燕浦东报道
课间时分,学生依据“私人定制”的课表,从一间教室匆匆赶往另一间教室……这样的场景悄然出现在新区的部分高中。无论是全员全学科参与、个别学科“试水”,还是部分年级的实践,因材施教的走班制个性化教学已成为现实。
全员全科走班双向选择决定分层结果
4月1日上午10:30分,第三节课下课铃声准时响起。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高一(4)班的张以弦同学,刚在501教室上完A2层次的语文课,手捧数学课本又准备赶往301教室上A2层次的数学课。该校在所有学生所有学科中开展了走班分层教学,195位学生就有195张不同的课程表。
作为一所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新学校,2013年9月启用之初,浦东复旦附中分
校在全市率先试点全员走班制。区别于以往概念中的传统班级,取而代之的是由每位学科老师“掌管”的教学班,每个年级的所有学科被分成了A、B、C三个层次,首届70余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前往不同的班级上课。去年9月,第二届120名学生入驻,走班制度推广至两个年级。由于人数较多,如今高一年级各个学科的等级又多分出了一个层次:即A1、A2、B和C。
走班的目的是为了分层教学,而分层结果则由学校与学生双向选择后决定。该校副校长虞晓贞告诉记者,进校之初,学校就会根据摸底考的情况建议学生选择不同层级,之后每学期进行1-2次调整。学生如果感觉某一门学科有能力升级,可在学期结束前提出申请。“分层教学绝非简单按照成绩的高低来重新分班,而是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知识、兴趣的强弱,来重新组合‘学习共同体’,这不仅便于老师因材施教,最终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虞晓贞强调。
在走班过程中,原先相对封闭的班级壁垒被打破,学生有机会结识更多同学,学习的自主意识明显提升。有意思的是,一些学生明明可在某些学科升级,却坚持在原级就读。虞晓贞说,校方经过了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或出于对某位老师的认可,或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更喜欢、更需要的学科上,这就是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最好体现。
体育学科走班“混龄教学”成就“最热课程”
每逢体育课,在川沙中学的篮球场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高二学长和高一师弟一起在篮球架下过招。15年来,凭借特有的“混龄教学”方式,体育课已成为该校学生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
“混龄教学”是把原来一个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体育教学,变为跨年级、分选项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体育课的选修课程。艺体教研组长凌军介绍,15年前该校便在全市率先尝试跨年级的体育“混龄教学”,先是开设了足球、篮球(分男女)、健美操四个专项课程,2012年开始又增加了武术和羽毛球2个专项课程。“相对于以往‘蜻蜓点水’式的体育学习,我校学生可以用两年半深入学习和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凌军透露:由于打破了年级、班级的界限,体育教学和竞赛变得更活泼,一批“体育苗子”被发现挖掘出来。
“混龄教学”口碑在外,增强了川中的吸引力。高一(10)班的张智豪同学毫不讳言:这就是他在中考时选择川中的重要理由。他说:“如今每到体育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学长一起切磋篮球技艺,感觉特别过瘾!”
应对高考改革高一年级“一人一课表”
从本学期开始,建平中学高一年级正式步入走班时代。校方表示,这是学校对接高考改革方案作出的积极调整。
2017年即将实施的高考方案中,高中
学业水平考将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学生可从6门等级考中选择3门,由此,就会产生20种不同的选课组合方案。由于每个学生选择等级考和合格考的科目不同,如何针对组织开展教学,确保每个人的要求都能被满足?建平中学遂决定,在充分满足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8门学科实行走班。
根据学校统计,理论上可能出现的20种选课组合在高一年级都出现了。选择物理、化学、地理组合作为等级考试科目的学生最多,有103人;其次为物理、化学、生物组合,有91人;较少的组合则为生物、政治、地理,只有2人选择。“即便有的学科组合只有1个学生选,学校都要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副校长沈正东介绍,今年寒假该校针对509名学生不同的选课需求排课表,制定了一人一课表。“排课表要考虑到教室的安排、课程的组合、师资的全校调配等,经过很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14个学科班级,而为了满足新的教学需求,不少教师会同时在不同年级兼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