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敏)昨天上午,2015-2016年度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大会表彰了2015年度和2016年度共268个项目。新区科经委方面介绍,此次获奖项目覆盖融合了多行业、多领域,充分体现了技术发明创造在创新驱动中的关键作用,体现了科技创新成果正在加速转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生物医药多项目获奖
此次获奖项目覆盖融合了多行业、多领域,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先进重大装备、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并包括了医疗卫生领域。其中,在浦东具有优势、创新成果较为丰硕的生物医药领域多个项目获奖。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完成的“建立国际认可的生物大分子药物PK/PD和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平台和应用”项目、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完成的“基于胃肠转运规律的含黄酮类成分中药制剂技术平台构建及应用”项目等均为受表彰项目。
此次获奖项目还有一大特色,技术发明创造在创新驱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获奖项目累计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59项,授权473项,累计申请国外发明专利172项,授权182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成果获奖。由沙伯基础(中国)研发有限公司完成的“激光直接成型(LDS)材料与工艺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项目,率先掌握了一系列激光直接成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和产业化创新技术,为国际智能终端巨头三星、夏普、亚马逊等提供了材料解决方案。
形成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获奖项目在过去三年里累计新增产值612.17亿元,新增利润68.93亿元,新增税收37.62亿元,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沪东中华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艉鳍推进零货损型17.2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船,填补了我国LNG船自主设计和出口海外的空白,为沪东中华直接带来了高达8.8亿美元的订单,并在成果推广中进一步承接了10艘总价超过20亿美元的大单。
(下转2版) (上接1版)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是此次获奖单位之一,该公司总裁阎超说,公司目前在微型电动分离领域及新型色谱柱材料、新型检测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众多重大的开创性成果。他说,这些成果的取得,是通微技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更离不开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政府给予的支持和帮助。通微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要让中国的分析分离仪器在世界高端市场能占有一席之地,改变以往高端科学仪器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帮助国内的科研人员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为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本次奖励大会表彰了2015年度和2016年度共268个项目。2015年度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共授奖132项,其中创新成就奖35项,科技进步奖97项;科技进步奖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62项。2016年度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共授奖136项,其中创新成就奖52项,科技进步奖84项;科技进步奖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44项。
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分为创新成就奖和科技进步奖。创新成就奖是对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奖获得者的配套奖励,不设等级。科技进步奖是由浦东新区各企事业单位申报,新区组织评审,经前期动员、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由区政府核准后,评选出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成效显著的科技项目,设三个等级。
2010年12月《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正式发布,这是浦东新区第一次正式建立并实施本区域内的科技奖励制度。2016年,新的科技奖励办法出台,奖项数量更多、奖励力度更大、奖励对象更为开放包容。本届奖励大会是新的科技奖励办法出台后的首次大会,申报数量、技术能级、奖励力度等都有较明显提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