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教师分享赴美“淘金”心得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7-03-03 00:00:00

2月27日,“上海浦东—加州优秀教师交流研修”项目的第三批学员,在进才实验中学集体分享了赴美教育“淘金”的经历、收获及反思。过去3年中,共有79位来自浦东的一线教师参与了这一项目。相较于前两批学员,“赴美三期”学员的学段扩大到了幼教领域。6位幼师的加盟,使得这一项目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段的全覆盖。

■本报记者 吴燕 浦东报道

幼师浸润式感受

幼小衔接需从“两头”延伸

此次“赴美三期”的6位幼儿教师,分别来自冰厂田幼儿园、浦南幼儿园、东方幼儿园、南门幼儿园、蒲公英幼儿园和天天乐幼儿园,都是有丰富教学经历的资深幼教。

在为期近一个月的研修中,冰厂田幼儿园的黄敏君老师和其他5位幼师,分别走进了加州的三所公办学校,近距离地了解和感受加州学前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黄敏君告诉记者,她的研修地点——霍莉大街小学是一所小学,但设有TK和K两个年级,相当于上海的幼儿园中班和大班。两个年级每班约有27名学生,班额和上海差别不大,但带班教师只有一位。且幼儿没有午睡安排,午饭也由孩子自带。

近一个月的浸润式考察,黄敏君感触最深的是当地学校对于幼小衔接的重视。美国学校同样注重对于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比如K年级的“坡度实验”科学活动中,会使用大南瓜作为教具,而这个南瓜是孩子从家里带来的。趣味材料还出现在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活动中,一年级的“水果塔”实验中,教师使用的材料是孩子喜爱的水果糖和生活中常常用到的牙签,这些来自身边的教具大大提升了孩子的探究兴趣。“我觉得,国内的幼小衔接需要从‘两头’延伸。”黄敏君认为,在国内,幼儿园和小学是独立的两个教育学段,平时鲜有交流。而教师也需要“幼小衔接”:幼儿园有必要了解小学的行为规范,从大班开始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而小学起始年级的老师,如果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课堂教育。

东方幼儿园的刘树樑老师是此次赴美幼师中唯一一位男教师。他发现,美国男性幼师的数量也非常少,但男教师似乎没有因为性别而特别受到关注。在他看来,这是因为当地较完善且严谨的课程架构,教师的性别不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个人的专业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在国内,我经常会被问及诸如‘相较于女教师男教师的优势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教师教育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做法会有所不同,但和性别没有直接的关系。”刘树樑说。

9位教师受邀开课

引发中国文化学习热

“赴美三期”的32位浦东老师在美国加州并非只做“学生”,其中9位老师还走上了当地学校的讲台,在各自研修的当地学校引发了一股中国文化学习热。

佘瑛老师带着20个小算盘为美国学生上了一堂珠算课,孩子们对小算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一拨一推”中体验珠算的奇妙;郑钢老师走进了初中的课堂,为孩子们讲述中国字,介绍了上海的特色建筑和小吃,引发了阵阵惊叹;郭钰婷老师则教孩子学说起了嗲嗲的上海话,让他们体验了别样的语言魅力。

而来自进才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陆瑛和园西小学的英语教师孙波红,刚走进了阿米尔·埃尔哈特小学,在一周的时间内为当地学生上了十几堂中国文化课。陆瑛说,虽然行前有所准备,但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异国学生开课,还曾有些“惶恐”,但到美国后,美国师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热爱感动了他们:“我们决定走上讲台,并且一定要上好这些课!”

两位老师分工合作,在课堂上手把手教美国学生剪窗花、创意折纸,介绍了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还教他们用毛笔写大字。课堂上,孩子们学会了用纸折小兔子和小船,剪出了千变万化的窗花,还用拉花做成了一条中国龙,而美国教师也认真当起了“学生”,一起学习中国文化。那段时间,两位老师的课开到哪个班,都会引起同年级其他班师生的羡慕。还有学生特意把这段上课经历写进了日记或画了出来,教师则把这些作品装订成册,送给中国教师作为珍贵礼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