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智能穿戴”的浦东先机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4-01-29 00:00:00

■本版撰稿记者  司春杰  实习生  须双双

智能穿戴不再神秘。近日,在被称为“行业风向标”的一年一度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近百种可穿戴设备集中亮相。 

一份权威报告数据显示,未来两三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到500亿美元。敏锐的科技企业发现,可穿戴设备是切入“大数据时代”的绝佳入口。 

在浦东,以果壳科技为代表的创新企业,也加入到智能穿戴技术的研发行列中来。 

浦东如何抢抓智能穿戴产业发展先机?有关专家指出,要避免简单模仿,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创新性、具有品牌价值的产品,才是长远发展之策。

智能穿戴产品集中亮相

去年年底,果壳智能手表青春版卖出10万多块,而经典版已经累计售出30万块左右。

早晨醒来,智能手环已经自动将你昨晚的睡眠质量数据传送到保健医生的电脑中;戴上眼镜,念出朋友的名字,一个3D影像立即出现在眼前,并开启视频聊天……不经意间,智能穿戴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神秘产品。 

在浦东,智能穿戴也正悄悄“落地”。手机铃声响了,你还在包里到处翻找吗?用手指轻轻划一下智能手表上的液晶显示屏,就可以通话、查看短信了。2013年6月,落户浦东的上海果壳电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手表GEAKWATCH正式“开卖”。 

果壳智能手表采用1.55英寸电容触摸屏,表屏为康宁大猩猩超耐磨玻璃。内部采用1GHz超低功耗处理器,能处理720P高清视频的播放。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后,能同步手机的数据包括短信、邮件、通话记录和通讯录等。作为首款发售的智能手表产品,果壳采用了Android4.1系统开发,将支持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Android平台手机。在售价方面,偏向商务人士的经典版价格为1999元,表带材质为不锈钢;针对年轻群体的青春版售价只有999元,表带为塑胶的,有六种颜色可选择。据果壳电子的首席营销官李涛介绍,去年年底,果壳智能手表青春版就以10万多块的佳绩售罄,而经典版已经累计售出30万块左右。 

果壳同期发布的还有一款智能戒指,其内置了个人信息。用户佩戴戒指时无需输入密码或滑动解锁,只要将手机与戒指轻轻接触,手机就会做出反应。除解锁手机外,这款戒指还可以实现便捷交友,轻松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他人,无论照片、联系方式还是博客、微博都能够快速呈现并保存。 

ITalk创始人孔华威对果壳产品给予高度评价:“果壳在一开始就重视开发者社区的建设,从它的设计、开发、销售、服务过程看,有大家风范,手法很娴熟。果壳这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一个‘山寨’的拐点,从2014年开始,是其他国家山寨我们的时候了。” 

从2012年开始,智能穿戴产品频繁亮相。最早的一款智能产品是谷歌的“智能眼镜”。 

2012年4月,谷歌智能眼镜惊艳首秀。这款高科技眼镜的镜片上装有一个微型显示屏,用户无需动手,就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和测试,第一代谷歌智能眼镜在美国本地限定发售,价格为1500美元。 

而另一位电子产品巨头——苹果公司,虽然还没有正式推出可穿戴设备,但是从2012年年底开始就一再被传出推出类似手表风格的可穿戴设备。电子迷们对这款被称为“iWatch”的产品期盼多时,网络上对其相关配置和搭载技术的预测五花八门。中国台湾媒体《苹果日报》报道称,台湾两家供应商已经获得苹果iWatch订单,产品预计会在2014年推出。 

国内首款智能穿戴产品——咕咚手环,则由IT“大佬”百度联合咕咚网于2012年6月推出。这款手环,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用户将手环佩戴在手腕上,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每天活动量及睡眠情况,并通过无线蓝牙传输数据。 

咕咚天猫旗舰店的一位客服人员说:“手环在官网和电商渠道上的销售很好,尤其受到一些运动爱好者的喜爱。”目前,咕咚手环通过对传输方式和防水功能的升级,已经推出了第二代升级产品,官方售价在500元以内。 

此外,三星、索尼等公司也纷纷进军智能穿戴领域。手镯、手表、耳环、腰带、内衣、袜子等都成为厂商搭载智能系统的目标,越来越多的设备从概念走向市场,相关企业也随之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烧钱”但“钱景”广阔 

一块小小的智能手表,要研发成功,却很“烧钱”。但未来两三年,智能穿戴市场规模或由目前的30亿-50亿美元增长至300亿-500亿美元,“钱景”广阔。 

果壳电子的首席营销官李涛告诉记者,几年前盛大网络就开始投入巨资搞研发,最后沉淀下来几项创新技术,其中一项就是智能穿戴技术。果壳电子是盛大网络的子公司,背靠“大山”,才有底气一年“烧掉”1亿多元搞研发。 

但李涛认为,这些钱“烧”得值。据权威机构预测,2013年全球预计售出1500万台可联网的穿戴式智能设备,到2017年将达到7000万台。瑞士信贷发表预测称,未来两三年,智能穿戴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亿-50亿美元增长至300亿-500亿美元。 

目前,智能穿戴多以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可连接手机及各类终端的便携式配件形式存在,主流的产品形态包括以手腕为支撑的watch类(包括手表和腕带等产品)、以脚为支撑的shoes类(包括鞋、袜子或者将来的其他腿上佩戴产品)、以头部为支撑的Glass类(包括眼镜、头盔、头带等),以及智能服装等各类非主流产品形态。 

这些产品主要用于以运动监测为代表的健身领域,以血糖、血压和心率监测为代表的医疗领域,以信息娱乐为代表的消费领域和以数据采集和显示为代表的工业和军事领域。市场研究机构IMS指出,保健和医疗领域的可穿戴设备占去60%市场份额,未来的份额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不过,迫于高昂的创新成本和复杂的技术整合,许多智能穿戴相关设备仅仅停留在概念领域。

2014年1月11日,果壳电子“全球首届智能穿戴设备开发者大赛”在上海举办。本次大赛从行业和开发者的角度,探讨了智能手表发展趋势及如何打造智能手表生态圈。 

孔华威表示,要让大众接受智能手表,必须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智能手表肯定不是通信工具,核心功能不是打电话发短信;二是24小时全天候随身体验。从这两个基本点出发,可以加入健康检测、支付、提醒、智能助理等功能。所以开发者可以从传感器、能量收集芯片到防水、抗打击、美观设计,再到表盘样式和APP全面考虑,这是一个需要密集创新的生态圈。 

而李涛表示,智能手表行业应用缺乏,果壳电子希望借助本次开发者大赛,与开发者一起创造新天地。他认为,2013年是智能手表元年,2014年则是智能手表真正迎来爆发的关键一年。当前智能手表的行业现状不是比拼配置,而是比拼应用。在未来的智能架构中,智能手表将忠实地停留在手腕上,为人类提供控制智能城市的指令窗口,它的生命周期将远超智能手机,它的生态层级将高于其他任何智能设备。 

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发布的首个《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研究报告》中显示,果壳智能手表已经占据7.4%的国内市场份额,是唯一入榜的国产智能手表品牌。 

“我们的愿景是在2015年前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穿戴公司。”李涛表示。 

有望产生更多“果壳” 

从产业成长环境来看,未来几年,浦东有望产生更多“果壳”。专家建议,浦东发展智能穿戴产业,关键是避免走弯路,做好长远打算。 

“浦东有基础、有条件、有实力发展智能穿戴产业。”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进中心产业推进科的郑丽兰认为,从智能手机发展导致的新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如果能抓住新产业的发展先机,将有机会迅速崛起。 

从资本市场来看,目前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智能穿戴企业共14家,上海、北京、深圳、山东各占两席,其余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湖北、安徽、天津等省市。而上海的两家企业——环旭电子、康耐特均注册在浦东。其中,环旭电子是苹果公司供应商,其芯片模组制造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非苹果客户及穿戴式设备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消费市场来看,果壳电子在去年发售的GeekWatch,已然打响了浦东智能穿戴产业走向市场的“第一枪”。据李涛透露,今年春节之后,第二代智能手表将上市,不仅对一代产品功能进行升级,还将增加更多医疗保健功能。果壳电子还会推出一系列国内领先的智能穿戴产品,并与智能家居相融合,对物联网的发展做出先行探索。 

在浦东,“果壳”在智能穿戴领域一马当先,但从产业成长环境来看,未来几年,浦东有望产生更多“果壳”。 

目前,浦东聚集了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与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2001年4月,张江集电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聚焦张江”的战略下诞生,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软件等相关产业,目前已入驻企业超过200多家,从业人员逾2万名。近10年间,作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浦东软件园一、二、三期也陆续建成,成为软件创业企业的一片乐土。 

郑丽兰建议,浦东发展智能穿戴前景光明,关键在不走弯路,应注重三个“避免”。 

首先是避免简单模仿。智能穿戴发展其实还属于“混沌期”,产品形态和功能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标准。苹果的在线商店虽未公开售卖iWatch,但各种形似的山寨产品却开始泛滥。这很像2008年前后,功能手机向智能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山寨机”繁荣时期。浦东要发展智能穿戴,唯有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创新性、具有品牌价值的产品,才是生存之道和长远发展之道。 

其次是避免重硬不重软。从电子书产业的发展来看,很多企业只重视终端制造,却忽视内容和可扩展的重要性,从而在市场上惨遭滑铁卢。智能穿戴与电子书产业十分类似,终端本身仅仅是一个输入输出平台,运行来自开发商的更多的实用程序,应用程序才是实现智能穿戴多样化的关键。 

另外,还应避免重销售轻服务。智能穿戴一直跟踪着用户的活动,创造出大量的数据。仅仅显示信息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用户需要知道通过它来做些什么。 

以健康领域的智能穿戴为例,企业必须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科学处理,才能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状态和健康状况,从而吸引用户购买终端及后续服务。因此,智能穿戴前端设备将越来越“轻”,后端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将越来越“重”。

延伸阅读

智能穿戴从概念化走向商业化

可穿戴技术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至上世纪末,这项技术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2012年,谷歌智能眼镜惊艳亮相,将眼镜做成智能设备的想法带来一连串的连锁效应——手镯、手表、耳环、腰带、内衣、袜子等都在成为厂商搭载智能系统的目标。2013年,智能穿戴(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集中爆发,越来越多的设备从概念走向商用,相关企业也随之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2013年第一季度,Forrester在“美国在线”调查的结果显示,6%的美国成年网民使用智能穿戴,44%的人表示会对一个可以打开自己的汽车和房子的装置感兴趣,29%的人希望使用智能穿戴来跟踪孩子的活动。市场研究机构IMS预测,到2016年全球智能穿戴市场规模将超过60亿美元,出货量超过1.71亿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