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泥城镇谋划跨越、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今后五年,是泥城加快转型升级、奋力争先发展的关键时期。泥城将致力于创新社会治理,改善人民生活,推进产城融合,加强城乡统筹,牢牢守住土地资源、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四条底线,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开拓前行,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营造社会治理“新气象”
未来五年,泥城镇政府将主动担责,健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加强城市运行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网格管理,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加强人口调控工作,开展系列专项整治,确保来沪人员管理和服务规范有序。
健全社区自治机制。强化以居民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居民区治理架构,全面提高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水平。指导居委会开展符合居民需求的特色工作,深化“一居一特”项目,提升服务能级。推进以民生服务为重点的智慧社区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镇。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形成全民守法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信访秩序。深化“三不”工作,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加强平安创建工作,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推进社区矫正、禁毒预防、反邪教等工作。积极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动幸福指数“新提升”
未来五年,泥城将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补齐民生保障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保持就业形势稳定。推进“精准帮扶”工程,抓好创业就业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资纠纷处置和调解水平。
完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积极构建适度普惠、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救助政策,重点关注因大病重病、突发事件等原因产生的支出型贫困群体。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广开渠道筹集资金,让更多困难群众得到资助。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布局教育资源,全面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动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做好残联、红十字会、科协和档案等工作。
扎实开展文体和人民武装工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市民修身”活动。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培育健康向上、具有泥城特色的群众文体活动。强化文化阵地建设,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国防教育,深化军民“三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双拥”工作水平。
实现综合实力“新跨越”
未来五年,泥城将立足区位优势,用足政策优势,承接科创中心临港园的溢出效应,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土地二次开发利用。重点发展电子科技、汽车零部件等与重装备产业区配套的新兴产业,形成企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泥城人气集聚和配套服务的比较优势,引进研发设计、展示销售和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健全企业服务体系,完善产业区配套。
加强“三资”管理。推进镇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镇经济合作联社。规范集体房屋、土地等出租合同管理,提高集体资产收益。完善“村经分离”,全面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和运行水平。进一步转变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模式。
形成城镇建管“新格局”
未来五年,泥城将推动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泥城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协调发展、资源共享、互促共进,打造临港地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城镇。
完善城镇发展总体布局。增强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局部调整泥城社区控详规划,持续增强地区竞争力和后续发展潜力。
加快功能性项目和安置房建设进度。建成1所幼儿园、1所小学,另外启动建设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建成社区养老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完善路网体系,推动Y5、E8等一批道路建设;完成安置四期-2、五期-1项目,开工建设安置五期-2项目,启动安置四期-3建设前期工作。
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整治。落实“五违四必”的工作要求,以点带面,持续推进“五违”整治。大力推进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加大减量化工作力度。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治。实施绿化工程,新增公益林2445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18%。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收集和处理,严厉整治非法废品回收,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取得“三农”工作“新进展”
未来五年,泥城作为上海市“农林水”三联动一体化重点镇之一,将用好用足政策资源,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一轴两带三园”规划为导向,以大芦线为主轴,推进青扁豆、特色花卉、“乡传南·泥·湾”等项目的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丰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稳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支持集建区外低收入农民危旧房改造,改善保留村的人居环境。完善村庄改造长效管理机制,打造安全、有序、整洁、文明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农村综合帮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加大各级惠农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能力。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在活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