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垃圾分类提升资源化价值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2-05-18 00:00:00

■记者  黄静  通讯员  胡军浦东报道 

垃圾分类除了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环保意识外,还改变了什么?日前,新区垃圾理化特性调查结果显示——垃圾分类试点提升了垃圾资源化的价值,并使垃圾资源化处置的去向进一步明确。 

据了解,作为市政府的实事项目,2011年新区全面启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共有101个小区和“一港二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覆盖约6.7万户家庭。在此基础上,新区对垃圾理化特性开展调查项目,即对全区垃圾成分、容重、含水率、发热量、灰分和元素等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变化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新区垃圾分类试点使垃圾资源化价值成效初显。2011年,全区垃圾中湿垃圾(厨余、果类)的含量为66.9%,有机物含量高,资源化特性明显。干湿分类投放后,干垃圾桶内垃圾容重和含水率下降,发热量比分类投放前提高22%;湿垃圾桶内垃圾含水率上升,发热量下降,垃圾分类对后续处理有较大帮助。 

此外,各类垃圾资源化处置去向进一步明晰。其中,小区商业区生活垃圾干垃圾含量、发热量最高,适宜焚烧处理;集市垃圾主要成分是厨余等有机易腐垃圾,含水率高,适宜堆肥处理;清道垃圾主要成分是灰沙等其它类垃圾,含水率较低,适宜填埋处理。 

据了解,调查结果对于环卫管理部门掌握全区垃圾特性,制定城市垃圾综合治理规划,选择适宜收运和处理方式,配备专用设施和机械设备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垃圾分类试点的推进起到了指导作用。 

根据市政府召开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安排,今年垃圾分类试点将从居民区向更多场所延伸。全市要新增试点1050个场所,包括了500个居民小区、100个机关、200个企事业单位、100个集贸市场、100所学校、50个公园。新区目前正酝酿垃圾分类新的试点场所,并力争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今年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再减少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9%以上。

环保心得网上晒

家庭环保博客(微博)活动落幕

■通讯员 金海英 浦东报道 

5月10日,“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我先行”浦东新区家庭环保博客(微博)系列活动举行颁奖仪式。历时近9个月的活动,共收到博客文章548篇、微博780条,并走进学校、社区开展了多场网下互动。 

家庭环保博客(微博)系列活动由浦东环保市容局妇工委和东方新闻网站联合主办,于2011年9月17日启动。活动吸引了296人次参与。其中,“老网民”、彭加木、“燕归来”等许多网友通过博客,介绍了国内外垃圾分类的做法,展示自己的环保心得。环保市容局系统单位也积极参与,河闸署沈月媚以“腊梅”为网名,组织全单位职工参与。港城城管署开展了垃圾分类培训,并尝试在单位内部对垃圾分类进行收集。 

网上征文,网下互动。活动期间,环保吉祥物“三只熊”和“给力兔”还走进校园,与同学展开环保知识问答,增强垃圾分类环保意识。2月24日,“浦东环境一日游”组织网友走进金桥垃圾处理站,近距离了解垃圾处理全过程。 

当天,水闸管理署、排水管理所、金桥城管署等3个单位,和“腊梅”等19名个人受到表彰。获奖人员表示,将继续宣传和倡导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理念,为美化环境出一份力。

美丽环保人 

80后:坚守浦东环境热线逾7年

2012年4月18日,58606677——浦东环境热线走过了7个春秋。 

坚守浦东环保市容局这条民生热线的近20位员工中,90%以上是80后,70%是女生。他们始终如一地用“五心”——精心、耐心、细心、用心、爱心服务市民,诠释着“我们的铃声,心系百姓的呼声”的服务理念。 

在这些80后的身上,延续着老一辈“螺丝钉”、“马前卒”、“老黄牛”的影子。 

杨辉,1985年生,中共党员,军嫂!爱人是一名海军军官,远在海南。她一人要顾两头,一头是家,家庭重担她全挑,另一头是工作,她负责热线人员管理,从招聘、录用、考核、工资薪酬福利等一系列与员工利益相关的工作。今年3月,女儿患肺炎,住院挂水,炎症反复。杨辉只好提早到8点上班,把该制作的报表、需监听的话务一一落实,中午赶到医院陪3岁不到的女儿,下午再赶回单位把《环境热线员工手册》修订版字字斟酌,下班后再赶到医院尽母亲的责任。忙碌中,她硬是把热线的排班机制、新薪酬制度、新考核制度定稿实施。她曾放弃其他公司的高薪邀请,原因之一是她愿做一颗热线的“螺丝钉”。 

沈琤泓,1983年生,与热线在一起7年。她凭着扎实的业务功底,从接线员一步步走到质监培训岗位。这个岗位工作繁杂,要控制制单、派单质量,也要对新业务上线进行培训、老业务不断轮训,周而复始才能提高队伍素质。要上新业务前,她总是自己操作一遍,核实操作流程是否存有瑕疵,过了这一关,才会把新业务纳入培训。大伙称她为“马前卒”。 

刚过30的曹荷萍,在热线负责后勤。热线是24小时全年无休的工作,她除了话务业务的控制外,工作环境的保障也是她的份内事,因此她带头打扫卫生、定期消毒话务机、补给干点和药物等。她就像大姐一样一心为大家创造整洁、舒心的工作环境,话不多的她总是默默地忙,“老黄牛”般地四季耕耘在热线最基础的岗位上。 

这些想干、愿干、肯干的年轻身影在浦东环境热线比比皆是,是他们担起了环境热线“爱岗敬业,搭建公众服务桥梁;团结友爱,共建和谐大家庭”的责任。 

□通讯员 虞嘉

十佳魅力女性

与癌症抗争20年

——记环保市容局“最达观女性”朱亚萍

2011年10月的一个早晨,浦东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办公室里。“董队,请让我回到工作岗位吧,我的身体没问题了!”简短的话语震惊了在场所有人。 

说话的是45岁的工作人员朱亚萍。此时,她还需要依靠拐杖才能站立,然而,此刻她的眼中透出坚定的目光。在此背后,是她近二十年来与癌症的抗争和始终如一的达观心态。 

1993年,正值人生芳华、刚刚当上母亲的朱亚萍遭遇了人生的最大考验。4月,她被确诊为右股骨下端骨肉癌,这是被公认为恶性程度最高的骨癌,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2%,绝大部分医院给出了截掉右腿的建议。面对亲友的叹惜,朱亚萍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调整心态四处问诊,最终选择到铁道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骨肿瘤研究所进行股骨灭活再植手术。 

住院手术4个月后,她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大剂量化疗。面对化疗带来的恶心、呕吐、脱发、腹泻……她都挺了过来。她说,半岁的儿子是她的“最佳止痛剂”。康复期间,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慢慢地活动腿部关节。1996年,奇迹发生了,她的腿部功能基本恢复了。 

病痛有了好转,朱亚萍立即向单位领导要求回到原来的岗位。她一边工作,一边进行着后期的随访治疗。直到1999年,手术植入的支撑钢板断裂了,她不得不再次短暂离开工作岗位,接受手术。许多同事都难以想像,坚持工作的朱亚萍,右腿被灭活的骨组织要靠上端的骨组织替代,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和痛苦。 

术后3个月,朱亚萍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她主要从事文案工作。2002年,她觉得自己的右腿已经康复得差不多了,便主动要求回到了一线监察工作中。期间,她被评为上海市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年终考核优秀等。 

2010年4月,朱亚萍发现颈部右侧有一个肿块,经诊断为甲状腺瘤,并接受了右侧甲状腺切除手术。术后不久,乐观的她继续投入到工作之中。 

2010年11月,朱亚萍外出考察时,因意外造成右侧股骨和钢板摔断,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更换断裂的钢板,植入异体骨。1年的治疗结束,朱亚萍再次向单位领导要求回到工作岗位上,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达观的朱亚萍与癌症抗争了二十年,用坚强和达观书写着人生的另一种完美。 

□通讯员 蒋坚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