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川沙新镇汤店村的沈国章一有空,就会到自家的田头去看看。“水稻已经到分蘖期了,差不多有30厘米了,绿油油的特别好看。”
今年年初,沈国章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家庭农场主。在川沙新镇,像沈国章这样的家庭农场主有30多位。按照镇上的要求,这些家庭农场的田里基本都种了水稻。
家庭农场的土地,来自川沙新镇的“土地大流转”项目。土地流转,改变了原本田间窝棚杂乱散布的面貌,打造出一片片绿油油的生态田地。
这一切,源于川沙新镇的长期规划:上海迪士尼乐园就在这里,用好边上的地,给迪士尼配一个生态的后花园。
启动土地大流转
川沙新镇启动土地大流转,借此整治“滚地龙”,消除“散乱低杂”的农业态势,为迪士尼营造更佳的生态环境。
黄振华是川沙新镇农发办的主任。最近,他一直在畅想这么一幅画面: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川沙新镇内各条主干道的两边,水稻田将会一片绿油油。
把镇里的基本农田区域大部分都种上水稻,是川沙新镇的一项宏大计划。为了实现这个计划,镇里首先启动了“土地大流转”项目。
按照川沙新镇的规划,土地大流转,就是要把散在农民手里的承包地流转出来,把低端外来种植户调控出去,消除以往“散乱低杂”的农业态势。
“散乱低杂”四个字,是黄振华对此前川沙农业状态的描述。“之前,我们这里的农田基本都是租借给外来种植户的,他们大多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蔬菜。”
“外来种植户一般都是家庭式的‘散户’,最多也就承包5到10亩地,因此窝棚到处都是,一片脏乱差。”黄振华曾在川沙新镇做过调查,最多的时候,散布在田间的窝棚多达2000余个。
这些被本地人称为“滚地龙”的简易窝棚,大多是外来种植户违法搭建的,不仅用来种蔬菜,也是种植户的住处,乱拉电线、乱倒污水垃圾的情况十分普遍,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也使土壤遭受了严重破坏。当地的老百姓眼看着原本齐整的田地变得杂乱、清澈的河水变得黑臭,也十分不满。
窝棚“四处开花”,不仅破坏了农村形象及环境卫生,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据了解,前几年原六灶镇(现属川沙新镇)就曾发生过田间窝棚因为乱拉电线,导致漏电致人死亡的事故。
尽管此前针对“滚地龙”的整治一直不断,但成效有限,窝棚如牛皮癣般反复回潮甚至有蔓延之势,成为农村地区社会管理的一大顽症。
川沙新镇的领导层希望,能够借助“土地大流转”项目,从根本上解决“滚地龙”这个问题,还老百姓一个整洁的农村,也让当地的农业转型发展。
“土地大流转”项目背后,还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川沙新镇是上海迪士尼乐园所在地。一个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游乐园,旁边的环境不应该脏乱差,而应该是生态和谐的。
“对我们来说,迪士尼就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那么我们自然要把客厅、房间都弄干净,迎接慕名而来的客人。”川沙新镇农发办副主任唐红对整治“滚地龙”的意义有个生动的比喻。
对于如何对接好迪士尼项目,浦东新区副区长陆鸣曾对川沙新镇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迪士尼开园以后,到你们川沙还能看什么?”
川沙新镇用具体规划回答了这个问题:按照镇里的设想,当迪士尼乐园开园的时候,川沙将成为迪士尼的后花园,以其美丽乡村的形象、丰富的农家乐项目,或为迪士尼分担客流,或成为迪士尼游客观光的下一站。
要实现这一规划,土地大流转显得更具前瞻性。黄振华向记者解释,围绕迪士尼项目的川沙新镇开发,势必会有大体量的动迁,提前完成土地大流转,将大大减轻今后动迁的时间成本和费用。
转一转很划算
把土地流转给政府,比出租更加划算,因此农民们也十分乐意。更关键的是,与政府合作才有保障,可以放心。
川沙新镇的“土地大流转”项目,之所以用这么一个提法,是为了区别于普通的土地流转——这个项目是全镇层面上、大规模的一次战略性土地流转工作。
去年11月,川沙新镇出台了《川沙新镇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即在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基础上把承包地委托村委会流转,村委会把经营权流转给川沙新镇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谈到土地大流转,农投公司总经理张林伯颇有感触:“近年来,农田中的三违现象严重,处于开发建设前沿的川沙新镇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开发动迁及三违防控整治。土地大流转后,这种现象将基本消失。”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川沙新镇经过慎重调研后,决定斥资3500余万元开展土地大流转。在张林伯看来,这笔钱体现出川沙新镇对土地流转的决心。
有了足够的资金作后盾,土地大流转取得了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根据《川沙新镇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实施方案》,包括镇里给的土地基本流转费1650元、新区土地流转补贴800元、农田生态保护补贴300元,流转土地的农民每亩地每年能够有2750元的收入。
黄振华算了一笔账:“如果本地的农民把土地出租给外来种植户,一般情况下每亩地每年的租金是1500元-2000元。按这么算,把土地流转给政府显然更加划算。绝大部分农民都乐意。”
然而,仍有一些投机分子在打着其他的算盘。张林伯告诉记者,有那么一些人,觊觎迪士尼旁边的动迁可能,试图从农民手中抢地。“政府开出2750元一亩的流转费用,他们就出3000元、5000元,甚至宣称可以把3年的钱一次性先付掉。”
不过,农民们也很清楚,与政府合作才有保障,为了求个放心,他们往往选择政府。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明智的。张伯林告诉记者,陈桥村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农民与投机者私下谈流转,费用是每亩1万元,并且一次性交付了3年。然而,后来动迁范围没有涉及这个区域,结果投机者硬是从农民手里,又把所有钱给“抢”了回去。
相比本地农民,那些租用了土地的外来种植户的工作更加难做。已经习惯了在上海租地种菜的外来种植户,并不愿意放弃营生,就此离开。
在“土地大流转”项目推进过程中,“惊心动魄”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成村书记黄卫国、主任傅进军等人,在拆除窝棚的行动中,不仅遭到外来种植户的威胁谩骂,甚至还受了伤——黄卫国被冲动的种植户抓破了皮,傅进军则被狗咬伤了腿。
汤店村的女书记姚翠萍,至今仍记得拆除村里最后一个“滚地龙”时的惊心一幕。“那是在2014年7月,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我们到达田头开展联合整治时,种植户冲过来,把我们的村干部给打了,去派出所的路上,又差点动手。”
即使如此,村干部都选择了克制,还以德报怨。汤店村的村长,甚至从家里拿来了伤药,送给自称在与特勤拉扯中受伤的种植户。第二次执法时,这家种植户的态度缓和了许多。到清地搬迁时,这家种植户甚至成为了第一批配合的“动迁户”。
人性化的操作、一抓到底的态度,让原先持观望态度的外来种植户也开始主动配合。虽然有些外来种植户在川沙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但在村干部们耐心细致的宣传沟通、周到完善的后续服务及阳光透明的补偿工作面前,他们心服口服。一些人选择了回家乡种地,有的则转行到工厂企业打工。
根据川沙新镇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6日,全镇可流转面积7175.45亩,加上原已实行镇级流转的待开发地区1258.17亩,实际流转给新镇农投公司的土地达8433.62亩。
初现水乡风貌
大部分流转土地,都种上了水稻。虽然经济效益不高,但本地农民仍充满热情。甚至连小白领也辞职投身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出来后,如何充分利用成为关键。对此,川沙新镇有一套清晰的顶层设计,计划打造“一路一港”。
据黄振华介绍,“一路”指的是大川公路沿线,将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带;“一港”则是五灶港沿岸,将建成十里水乡旅游带。
“一路一港”仍在进一步规划当中。不过,在大川公路沿线,现代农业产业带已经初具雏形。位于大川公路闻居西路路口的迪洋欢乐农场,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员。
迪洋农场以农业观光为主,里面有先进的大棚栽培、数字化农场,还有目前浦东唯一的两片水稻画。7月2日下午,记者实地探访时,“米老鼠”和“梦露”两幅水稻画,已经隐隐有了轮廓。
农场负责人唐建中告诉记者,两幅水稻画选择了“米老鼠”和“梦露”,目的之一就是拉近与迪士尼乐园的距离。“迪士尼方面已经来农场看过了,查看了我们的接待能力。如果能够获得通过,那么以后一旦迪士尼入园人流太大无法接待,可能会分流一部分到我们这里来。”
“一港”代表的十里水乡旅游带,位于连民村。五横五纵的天然河道,连接起五个小湖泊。五个湖泊的岸边,整洁的绿化已经铺设完成。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时而掠过几只白鹭;绿意盎然的河岸边,蜻蜓振翅飞在半空。
站在明华港和五灶港交汇形成的湖泊边,连民村书记傅澄钧告诉记者,连民村已经上报了创建美丽乡村,今后将在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下,开发农家乐、水上旅游,打造十里水乡旅游带。“这里距离迪士尼乐园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今后,六奉公路将直通迪士尼南大门,我们这里完全可以成为它的后花园。”
除了“一路一港”之外,在没有相对成熟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进驻之前,川沙新镇的流转土地将全部种植水稻。
之所以种水稻,因为有很多好处。“水稻田也是生态湿地和美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这句话,黄振华一直记在心里。“流转土地全部种植水稻,能够形成规模化的生态湿地,不仅让乡村更加美丽,还能改善周边的小气候,提升生态附加值。”
只是,种水稻的经济效益不高。不过,在川沙新镇,这个并没有成为问题。对于种水稻的家庭农场主,川沙新镇都给予一定的补贴,通过农技站专家对总投入、成本的测算,确保家庭农场主们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今年3月,川沙新镇公开招募家庭农场主。事实证明,当地的农民对种植水稻也表现得十分热情。当公开招聘家庭农场主的活动在全镇范围开展时,基层反响十分热烈。第一批20位家庭农场主的名额,报名人数达到了130个。于是,笔试和面试成为筛选优秀人才的关卡。
明年1月就要退休的沈国章,是汤店村中第一个报名的。虽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小就与土地结缘的他,凭借着多年担任汤店村农副干部的丰富经验,最终以笔试第二、总分第一的骄人成绩,成为了家庭农场主。
拿到了160亩地之后,沈国章花费了10多天的时间,把田埂重新修葺了一下。他的老伴一开始反对他这么“卖命”,认为家里“不差钱”,不需要这么苦。不过看到老沈这么投入,老伴也心疼了,开始来帮忙。
如今,在老沈的家庭农场里,绿油油的水稻已经长到了约30厘米高。“以前田头脏乱差,现在一片绿油油,田间窝棚变成了米粮仓。”看着自己的辛劳渐渐显露出成果,老沈十分高兴。
不仅是像沈国章这样的“老农民”,就连一些年轻白领,也被吸引了过来。现年35岁的赵淑俊,原本是百胜集团的人力资源经理,今年4月,她舍弃了1.5万元的月薪,辞职回到家里帮着父亲一起经营家庭农场。
“世界这么大,我就是想当个农民。”如今,赵淑俊一边跟着父亲学习田间耕种的技艺,一边帮着父亲申请发明专利,同时还要做网商、微商,忙得不亦乐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