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雨季如何不“看海”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6-05-31 00:00:00

连续几天的雨,让家住惠南镇东城花苑的诸金明有点“怕怕”——汛期又要到了。

前几年,每到汛期,只要一下暴雨,积水就会漫到东城花苑附近的马路上,路就不再是路,而是一片“海”。网友戏称,惠南已成为浦东乃至上海“看海”的一大“景点”。

6月1日,上海将正式进入汛期。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出现严重汛情的概率较大,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事实上,浦东的“重灾区”不止惠南镇。今年,市民会否在家门口“看海”?

“海景”频现

暴雨积水、城市“看海”,浦东惠南、陆家嘴都曾遭遇类似情况。今年,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上海哪里去看海?浦东惠南东城区。”

网络上的这段文字,描绘的是去年8月23日的惠南镇。那一天,上海遭遇“入汛来最强暴雨”,惠南地区积水严重,网友纷纷在朋友圈晒“看海”照、“等船”图。最博眼球的一张图,是有人乘在一条皮划艇上,在原先的马路上颇为悠闲地划着。

诸金明的家,就在积水最严重的地段。作为业委会主任,他无暇看网上的调侃。“雨开始下后,两个小时左右,水就积起来了,最高的地方差不多到膝盖了,一楼的自行车库,间间进水。”

诸金明几乎每年都要为汛期的积水问题犯愁。“这里地势低,只要雨季每逢大暴雨,就会积水。”他告诉记者,即便是用水泵都不行。由此,东城花苑的居民苦不堪言。“出行不方便还是其次,自行车库进水更麻烦,里面的东西都泡在水里。”

积水的原因,不仅仅是地势低。浦东新区惠南城市管理署副署长杨朝晖介绍,惠南东城区的积水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原来的排水标准比较低,为一年一遇;二是排水管流向存在问题;三是随着年岁日久,排水管道有一些破损、变形。

由于地势相对低洼,惠南东城区的雨水无法自然排放,只能借助拱极路靠近腰沟河的一个泵站强行排放。但因为管道流向等问题,雨水无法及时流向泵站,强排也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

浦东新区惠南城市管理署署长陆跃飞告诉记者,惠南东城区的管道流向之前比较乱,“比如说,靖海路上,从人民东路到拱极路这一段的管道,之前的流向是两头往中间走,因为当时中间有自然河道,可以让水顺利排出。而自然河道因为建设被填埋后,管道没有进行及时调整。”

浦东新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叶志刚介绍,自然河道也是城市防汛的重要“设施”,如果因为城市建设的原因,自然河道被填埋后没有及时配以排水管道,便会影响到防汛能力。

6月1日,申城将正式进入汛期。据气象部门预测,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持续3个月以上)影响,今年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汛期将呈现“降水总量偏多且梅汛期降水极端性强、影响台风个数偏少但强度偏强、盛夏高温日数多、强对流天气偏多”的特点,出现严重汛情的概率很大,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叶志刚至今还记得2013年9月13日的那场暴雨。那一天,正好是周五,并且暴雨正好赶上下班高峰期——下午四点多一点开始下,一直到五点多。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雨,让陆家嘴地区1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交通全部瘫痪,部分地铁也受到影响。出行受阻的民众,纷纷在网络上发出“看海”照片,有人还对防汛部门的工作提出质疑。

这让叶志刚和同事们感到委屈。“当时的情况是,前45分钟下了130多毫米的雨,整个一小时多一点,雨量达到了140毫米。而陆家嘴地区的防御标准是36毫米每小时,也就是说,我们的设备全部运作正常,但是下雨量远远超出我们的防御能力。”

积水情况出现后,防汛部门也进行了分析。“当时,我们计算得出,只要排水设备不出现故障,差不多6个小时左右就能将积水排出。”事实也是这样——当天晚上10时30分左右,积水慢慢退去。

多重原因

提升防汛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需时间也长,还有很多现实的障碍。

叶志刚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浦东新区行政区划图。每当提到防汛压力,他的眼光就会不自觉地瞟向地图的中间部分。

由于防汛设施不够完善,浦东中部地区一直是防汛压力比较大的区域。

“川杨河到大治河之间的地区,就是我们防汛形势相对严峻的地区。为什么呢?因为西面就是闵行区,是一个独立水系,我们往黄浦江的口没有了。东面这一段,沿海大概有35公里到40公里,浦东机场有两个水闸,但是机场是独立水系,我们这里没有外排的口子。所以这片地区排水非常困难,一定要通过川杨河、大治河往外排。”他说。

城市建设过程中,自然河道被填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不过,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有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防汛问题。实际影响防汛能力的,更多是因各种重大工程,河道被临时截断。

在世纪公园附近,就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风险”。

浦东新区最大的泵站——花木一号泵站,就位于世纪公园附近。近段时间,泵站副组长贲志峰正在对泵站的所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在梅雨季节来临时,所有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我们泵站以张家浜为流域。泵站的十台泵同时运作,每秒钟能够向张家浜排入近30吨水,完全可以满足周边区域的排水需求。”贲志峰说。

然而,问题却可能出现在张家浜“身上”。在泵站往西不到一公里的河流下游,就是杨高路改建工程。目前,张家浜通往黄浦江的方向,在杨高路张家浜桥处被截断。

改建工程施工方负责人、浦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石磊告诉记者,根据工程需要,施工方要在河道下建造隧道,“是敞开端的明挖,必须在河道上面挖,施工过程中,航道肯定没法保证。”

据石磊介绍,今年3月,施工方截断了张家浜桥两侧的河道。不过,为了保证通水,施工方在河道截断处设置了8根涵管,每根管道的内径为2000毫米。

目前,涵管的阀门并没有打开,张家浜桥下的河水,处于完全被截断的状态。“到汛期,或者是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就会打开阀门,让河道连通。”石磊说。

然而,张家浜作为陆家嘴地区通往黄浦江的主要防汛河道,沿线有6、7座大大小小的泵站。汛期来临时,相比正常的河道,8根涵管的通水能力依然可能对雨水的自然排出造成一定的影响。

不过,叶志刚告诉记者,这个“风险”处于可控范围,更让他感到担心的,还是上海市东西通道浦东段的施工工程。按照他的说法,这个工程完全截断了周边的水系,并且令原有防汛管道无法正常运作,同时工期较长,对防汛工作影响十分大。

“这个工程时间跨度大,大概要到2020年,也就是说要跨5个汛期。施工期间,或多或少会对陆家嘴街道、洋泾街道、金杨新村街道沿线带来防汛上的压力。”叶志刚说。

据他介绍,虽然政府部门也准备了应急措施,包括设置临时防汛管道、落实抢险人员物资等,但施工期间肯定无法达到正常的防汛能力。

为何不提高防汛标准?叶志刚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已经将提升防汛标准放上了议事日程,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任务并不轻松”。

“例如,我们现在城市下面的地下管线非常多,是不是有防汛管道的管位,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的改进工程不能按照常规思路搞建设,还要依靠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投入也非常大。”叶志刚说。

前景乐观

惠南镇东城区的居民,已经迎来积水点改建工程。今年汛期,他们或许不必再经历趟水出门的尴尬。

值得庆幸的是,在一些防汛重灾区,改变正在发生。

今年3月,惠南东城区的积水点改造工程开始施工。整个工程投入1亿多资金,包括靖海路、拱北路、拱极路、人民东路在内,9条道路上的雨水管道进行改建、修复,整体长度约6000米。

5月15日上午,记者在人民东路靖海路路口施工现场看到,东西走向的人民东路上,北侧道路边排着长长的施工围栏,里面是已经挖掘好的管沟,装载着巨大水泥管道的卡车和吊车,停靠在管沟旁边。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水泥管道正是要安装的排水管,每段管道长度为2.48米,内径2000毫米,重量在9.3吨左右。

“人民东路这段的管道,我们都使用了管径2000毫米的水泥管道,替代原来管径600毫米的管道。管径增加,排水流量就增加。原来的排水标准是一年一遇的标准,也就是能应对每小时35.5毫米的降雨量,现在则提升为三年一遇的标准,能应对每小时49.6毫米的降雨量。”杨朝晖介绍。

目前,这一改造工程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在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指挥着吊车慢慢将水泥管道放入管沟内,再缓缓靠近之前放置的管道,准备连接。“管道接口处都要安装内置橡胶圈,连接完成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平均安装一段管道需要半个小时。”施工管理人员虞人鞠告诉记者。

按计划,到6月底,雨水管道工程完工,到8月底,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我们认为,在今年汛期,这些管道就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杨朝晖说。

这正是附近居民所期待的。即使工程让附近的道路变得拥堵,出行不便,但他们更希望每年汛期的积水问题能得到解决。

人民东路靖海路路口一家便利店的老板对记者说:“前几年,每年夏天都要发大水,有没过膝盖那么深,就差进到超市了。如果管道修好了能不积水,那我们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除了不断加大管网建设、疏通自然河道,城市防汛还有不少可以采取的措施。叶志刚说,充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也是提升防汛能力的有效方式。“比如现在提出来的海绵城市,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手段,来降低径流系数,或者提高我们城市的吸附能力。还有,在城市增加一些小的湖泊,平时可以作为水景,暴雨时则作为蓄水池。”

科学合理地布局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防汛标准,完善顶层设计,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大工程。面对近在眼前的汛期,叶志刚也向民众提出了一些防汛避灾建议:“到地下车库停车前,司机可以看看门口是否有挡水板、入口是否有驼峰。物业管理部门要经常检查水泵是否能正常运作。浦东有90多座下立交,司机过下立交前,也要留意积水深度。”

对于浦东今年的防汛形势,叶志刚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说,前期检查准备工作早已展开,应急预案也已到位。“相信雨季‘看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