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752条段的污染河道,是如何由当年的波光粼粼,沦落至如今的一摊死水?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难逃其咎。抓牢污染源,是还小河原貌的第一步。
当年清清小河,不见流水汩汩。数十年间,是什么让门前小河变脏了?
日前,浦东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正在开展。在已发现的752条段污染河道中,两岸违建多、河流断头、水体黑臭、河床淤积严重等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水质检测结果显示的总磷、氨氮等化学成分大多超标。
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市政给排水环境工程设计院副院长席旭军介绍,浦东新区河道污染源主要由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业污染三方面构成,其中,生活污水排放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
而对于那些傍水而居的居民而言,小河“巨变”之痛由来已久。
生活污染为主
排查显示,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河道严重污染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没有纳入污水管网的城市居民区、农贸市场以及城中村、厂中村等地。
“当年我的嫁妆,就是从这条河上运来的。”家住宣桥村531号的乔阿姨说。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门前承载着美好记忆的南四灶港,如今却给她带来了不少烦恼。
乔阿姨家门前十几米处的南四灶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在乔阿姨的记忆中,南四灶港的河水很清澈,河床宽阔,还能走船。过去,村民运货、出行常常会选择走水路。42年前,乔阿姨嫁到宣桥村,她的嫁妆就是先从水路来,再搬上岸的。
然而好景不长,南四灶港西段由于公路建设被截断,成了一条断头浜。十多年间,沿着小河两岸,违章搭建陆续拔地而起,乔阿姨家门前的河道不知从何时起变“瘦”了。更让她无奈的是,不少垃圾和污水常常漂到她家门前。
“塑料袋、运动鞋、破马桶,甚至是死猫死狗,什么东西都有。到了夏天味道臭得不行。”乔阿姨说。
距离乔阿姨家门口的河段上游不远处,有一家炼油厂。乔阿姨说,曾经有人看见炼油厂将污水直排进小河里,后来小河里死了不少鱼虾,村民反映后有相关部门来检测过,但最终无果。
席旭军说,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里面含有大量的氮和磷的成分。而实际上从整个新区调查情况来看,新区河道水质超标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氮和磷超标。
2016年,新区环保局委托相关单位,对新区范围内所有问题河道进行了一次污染源全面排查,涉及面积达483平方公里。排查显示,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河道严重污染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没有纳入污水管网的城市居民区、农贸市场以及城中村、厂中村等地。
今年66岁的沈国太住在周浦镇建设路17号,距离农贸市场不远,房子的旁边,是黄泥浜支河。1991年,他选择在这里建房子,原因之一就是这条小河。
“当时,河里的水非常干净,直接喝都没什么问题,而且还有不少鱼虾。”在沈国太的记忆中,夏天的傍晚可以在河边纳凉,有兴趣了还能钓钓鱼,小河给他和其他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
之后,教师楼、农贸市场、小饭店,一个个出现在河边的空地。“教师楼在河对面,好像是1994年建起来的,菜场是1997年,小饭店就在河道边上,要晚一些,好像是2010年左右。”沈国太告诉记者。
大概是从2003年开始,沈国太发现,小河开始逐渐变样了:河水变脏了,鱼虾变少了,每到夏天,不时会泛出一股难闻的味道,而且蚊虫也明显增多了。
在他看来,多种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违建。几户靠河的住户,在自家院子靠河的空地上,违章搭起了简易房,租给来这里打工的人居住。河对岸教师楼边,也有类似的简易房。
“住在这里的人,洗菜洗衣服的水都是直接倒进河里的。这些房子又没有卫生间,上厕所也是在河边搭出来的简易卫生间。”沈国太说。
另一个污染源,则是河边的那些小饭店。一排小饭店就在农贸市场与小河之间,紧挨着河道,甚至还有用水泥船改造成的“包间”。饭店的厨房就在河边,几个盛满餐余垃圾的垃圾桶旁,溢出的泔水直接流入河中。
“他们洗菜洗碗的水、油污,还有那些泔水,都会直接倒到河道里面,河上经常飘着一层油污。”沈国太说,“到了夏天的时候,味道特别大,蚊子苍蝇一大堆。”
王锦忠是周浦农村水岸养护保洁服务社的负责人,周浦镇镇域内700多条河道的保洁工作,都由服务社的保洁员负责。谈到黄泥浜支河的变化,从事河道保洁10余年的王锦忠透出一丝无奈。
“旁边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接就到了河里,我们保洁员每天都要捞这些垃圾,但对污水却毫无办法。要是不打捞,河道可能早就被垃圾覆盖了。”他说。
农业污染“最毒”
禽养殖、无序养殖,让污水直接弄脏了河道。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河水,还会对水中生物或人体带来更直接的伤害。
“导致河道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工业污染源很少,主要原因还是源于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生产。”宣桥镇党委书记沈应军说。通过前期走访和调查排摸,他梳理出了一些河道污染的原因,其中包括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村民的无序养殖、生活污水排放、水体流动不畅等等。
沈应军介绍,在畜禽退养工作开展以前,宣桥镇季桥村、项埭村等地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对周边的河道水质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不少乡间河道两岸的住户在河道中私自设置拦网,用来饲养家禽,在阻断了河水流动的同时,禽畜的粪便等污染物被随意地推进河水中,也是导致河水污染的原因。
位于书院镇中部的五号港是一条镇级河道,起讫点为黄沙港与人民塘随塘河,包括支河,河道总长度为8.12公里。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五号港两岸修建了水泥路,沿河的石驳岸上大多栽种有矮灌木等绿化,也有一些居民在门前的岸边种上了几排蔬菜。微风拂岸,宽阔的河道里波光粼粼。
不过,“看上去很干净”的五号港,水质检测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溶解氧含量、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数全部超标,主要污染物判定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国标综合评价为劣V类。
在五号港北路朝北约150米处,原先有一家奶牛场。虽然奶牛场已经退养有一年多的时间,但靠近养殖场原址的一条五号港支流,河水至今仍显黑色。
据了解,规模化养猪场或奶牛场产生的最主要的污染源是栏舍的冲洗污水,在正常的状况下,一头猪每天所产生的污水量相当于十个人的生活污水,而在不具备污水处理的情况下,这些污水都被排进了河道。
除了畜禽养殖以外,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会给河水造成污染。
席旭军说:“肥料里面含有大量的氮和磷,氮和磷一方面会随着地下水渗入河道,另外,下雨的时候,也会随着地表水径流进入河道。”而农药中往往含有剧毒,一旦被冲入河道,会对水中生物或人体带来更直接的伤害。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柴晓利教授介绍,在水体循环系统中,有机物被降解,微生物通过食物链连接更高级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这种好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态系统能够使河水达到一定的自净效果。但严重的污染就会打破这一系统的平衡。
“农田中使用的农药,它的污染负荷不高,但毒性非常大,对水体循环系统破坏最大。”柴晓利说。
此外,农田里大量的秸秆和果树修剪后的枝丫,被大量丢入河道,也是加剧河水污染的原因之一。
近日,一位家住新场镇的市民向媒体反映,部分农民将修剪的桃树枝丫丢弃在河内,阻碍了河水流动。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立春之前,桃树整枝之后修剪下的桃枝已经不被当做柴火,但田头无处堆放,搬运又费时费力,一些农民就会将这些废枝丢弃在附近的小河里。
与之类同的随意丢弃秸秆等行为在农村也时有发生。水系不通畅,水动力条件差,河道淤积,也加剧了河道水质的恶化和黑臭。
工业污染难禁
环保部门一直紧盯工业偷排,然而即便如此,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彻底的解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发现难、取证难。
相比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对河道的危害一点也不小。除了含有的特殊有害物质之外,工业污水难以发现、难以处置的特性尤为麻烦。正因如此,尽管环保部门时刻紧盯着企业的污水排放,但偷排的情况依然屡禁不止。
夹在集装箱堆场、混凝土搅拌公司和石化公司之间的高桥镇友谊河,被附近的人称为“牛奶河”。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名字,在于河水经常呈现出乳白色。
不久前,记者现场走访时看到,靠近混凝土搅拌公司的河道边,水面下不断有乳白色的水涌入河中,已经有近百米的河水被染成了乳白色,还散发着一股异味。
附近几名石化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之前时有发生,“程度要厉害得多,尤其是夏天,味道臭得不得了。”
然而,这些工业污水究竟来源于哪家企业,由于看不清明确的排污管道或排污口,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对于企业偷排污水问题,浦东新区环保部门一直盯得很紧,坚持“发现一例、严惩一例”的做法。然而,即便如此,工业偷排问题仍未得到彻底的解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发现难、取证难。
席旭军对记者说:“很多时候,排污口在水面以下,有隐蔽性,通过一两次调查很难排摸清楚,甚至有时候一些企业临时用水泵往河里打水,取证相当困难,根本无法形成固定的证据。”
工业污水偷排,伤害的不仅仅是一条条河道,还有居住在附近的人们。家边的小河变成了散发恶臭的“危险区”,河水不能用了,里面的鱼虾也几近绝迹,老百姓苦不堪言。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宣桥镇过凤港。尽管是冬天,但很大一片区域的河道仍散发出一股浓郁的异味。附近的村民说,这样的怪味道经常有,他们根据气味怀疑,可能是不远处三灶都市工业园里的企业在偷偷排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条河道“一年到头就是这样,污染很严重,臭气熏天,旁边就是工业园区,肯定有企业偷排污水。”
宣桥镇河道整治办专职副主任王伟则表示,对于受到污染的过凤港,镇里之前整治过好几次,采取过疏浚等措施。而对于可能存在的工业污水偷排行为,环保部门也是尽全力紧盯着,但时间长了,还是没能阻止河道黑臭的发生。“主要原因,还是偷排太难发现、太难取证了。”
除了各个工业园区里的企业,藏匿在村宅中的小作坊,也是工业污水的排放者。在高桥镇西新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家门口的西新河里经常会泛出一股柴油味。
“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些年头了,也不知道是哪家小企业把污水直接排到了河道里,鱼都被毒死了。”这名村民说,“以前我常常在这条河里钓鱼,这两年水越来越脏,就算有鱼也不敢钓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