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做“盆景”做“森林”

2020年11月30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8-04-20 00:00:00
  浦东“美丽庭院”建设,正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农村的印象。宅院有景观、屋内有故事,走进泥城镇,“美丽”的内涵被融入村民的生活中。

■本报记者 须双双

“以后我们农村也会是一个让城里人向往的地方。”家住泥城镇公平村的陈品芳自信满满地说。就在前不久,她的家挂牌成为泥城镇“美丽庭院”的五星户。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泥城镇的公平村,宅前屋后道路整洁,各类灌木、花卉与果树、菜园相融合,村间小河波光粼粼,两岸的竹篱笆上挂着旧轮胎制的花器里,绽放出姹紫嫣红。行走在乡间,色彩斑斓的墙绘仿佛在诉说一个个古老的村庄故事。

自2017年12月以来,泥城镇加快开展以净化环境、绿化庭院、弘扬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通过定标准、抓基础、明主体、拓外延、强引领,目前已在公平村、彭庙村等试点村形成了“一步一景致,一宅一故事,村村有看头,户户有说头”的泥城“美丽庭院”特色。

做实“庭院”里子内涵

泥城镇在创建“美丽庭院”的过程中注重融入红色泥城基因,挖掘村史民俗,提炼乡村文化内涵,让宅前屋后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走进公平村村民陈品芳的家中,宅前屋后绿林掩映,庭院里,石臼、石磨等老物件构成一道道精致的花坛小品,竹林下,废旧的砖块、瓦缸,被重新堆放组合,绘上油彩,别有一番意趣。

陈品芳的家是泥城镇目前为数不多的“美丽庭院”五星户之一。“除了美丽,我们更看重的是陈宅的家风内涵。”公平村工作人员介绍,陈品芳一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鉴百年古树长青,重家风栋梁辈出”。

在陈宅大院正中,一棵百年海桐树亭亭如盖,还有一棵80多岁的老榉树和一棵近百岁的柿子树相依而立。而比这些古树更宝贵的财富,是陈氏一家的家风。陈品芳祖辈代代行医,爷爷甚至于出诊夜归途中疲累而卒。陈品芳虽弃医从教,仍秉承了仁爱和善的家风。陈家一门上下人才辈出,工作岗位涉及教育、农艺、IT工程、法学、医护、政工等各个领域。

青砖铺地的两间陈家老屋里,带着历史记忆的红木家具、旧时的土布衣、纺织机等保留完整,家训被写成书法挂在墙上。“‘美丽庭院’建设开展以后,很多志愿者来我家里帮忙打扫整理,以后大家都能来看看,这些保留了多年的老物件终于派上了好用场。”陈品芳说。

就在陈宅不远处,公平村另一处百年老宅也进行了维护性的修缮。志愿者们来到宅前,整理小菜园,搭建矮围墙。80多岁的屋主夫妇笑着说:“没想到住了那么多年的老房子现在成了宝贝,共产党真额好。”

打造内涵丰富、原汁原味、文明生态的“美丽庭院”,是泥城镇开展“美丽庭院”建设的创建原则之一。“‘美丽庭院’除了颜值,更要有文化内涵。”泥城镇镇长苏国林说。对陈宅的挖掘和保护,正是想要留住农村文化中独特的乡贤文化。

除了陈宅,泥城镇在创建“美丽庭院”的过程中注重融入红色泥城基因,挖掘村史民俗,提炼乡村文化内涵。在泥城流传至今的“严益斋父子治病救人”的故事,如今被绘制在了公平村的墙面上;灶花、芦苇编织、土布编织等传统文化在庭院里的农耕文化陈列室、土布展示厅、百年老屋、特色蔬果园中惊艳亮相,让宅前屋后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此外,泥城镇还通过建特色“小三园”,以“美丽庭院”创建带动农民增收,在新区的“三区”划定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蔬菜、粮食、果林生产格局,打造各村特色的农业“小三园”。目前已建有小竹园、稻香园、扁豆园、棉花园、根雕园等具有泥城特色的庭院,让农业产业和庭院创建相得益彰。

接下来,“美丽庭院”建设还将结合“家门口”服务,利用党建服务点、妇女之家、村民活动中心等做好党建引领、家庭教育、心理、文化、法律、健康、便民等服务。

各方参与是长效动力

党员带头,村民参与,高校学生、能工巧匠、妇女儿童等各方的助力,为泥城“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群策群力,锦上添花。

在泥城镇海关村村委会组建的“美丽庭院”卫生长效管理志愿者队伍里,有一名特殊的老党员——76岁的沈阿婆。遇到村里有人对“美丽庭院”建设不配合,她总是主动上前“以身说法”,号召大家一起建设家园,爱护家园。

原来,沈阿婆的院子里有一个鸭棚。刚开始听说村里要搞建设的时候,沈阿婆心里很慌,连忙向儿子们“求助”。没想到两个儿子得知情况后,很快从市区赶来,反过来做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一番劝导,沈阿婆的心结打开了,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她还主动要求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很多同样钻了牛角尖的“同龄人”做做思想工作,好好宣传“美丽庭院”的好处。后来,村委干部才知道,其实沈阿婆之前一直不肯拆鸭棚,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鸭棚是已过世的老伴亲手为她搭的。沈阿婆的故事,成为泥城党员带头参与“美丽庭院”创建的一段佳话。

“在泥城镇,像沈阿婆一样的热心党员还有不少。”泥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袁国良介绍。为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泥城镇在“美丽庭院”创建中设置党员包干制,由每名党员负责10到15户村民,达到“一人带动一宅,一宅带动一组,一组带动一村”目标,号召更多人做“美丽庭院”的建设者、监督者和享受者。

“‘美丽庭院’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家一户能够完成的,要确保长效,就要发动百姓参与,形成长效。”袁国良说。而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关键,除了借助带头羊的作用,还在于“让每一个村民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喜欢”。

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指导,泥城镇彭庙村等试点村每户庭院的装扮与改建遵循“舒适整洁、环保实用、彰显特色,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则。创建过程中,村委会工作人员就地取材,创立“旧物银行”。对村民闲置的旧瓦、旧砖、柴木、缸等,由村统一回收并支付一定的补贴或“以物换物”,同时,发动能工巧匠对废弃资源进行二次利用,涌现出“旧轮胎花园”“纽扣墙”“老水缸新花圃”“瓦片围栏”等景观。

“这样一来不仅花小钱办大事,解决了农村大件废弃物无处安放的问题,体现了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而且,一些村民‘拿着手酸,丢了可惜’的老物件也成了‘美丽庭院’建设的一部分,让大家觉得很有参与感。”泥城镇区域发展办主任张燕华说。与此同时,庭院和公共区域的每一处改造也都会考虑周边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除了村民,临港高校的大学生、泥城中小学生、周边能工巧匠们也被吸引来参与到“美丽庭院”的建设中。他们有的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绘制有典故、有韵味的墙绘;有的用灵巧的双手,把工匠精神融入“美丽庭院”,让“牲畜窝棚翻新样,庭院处处新景致”;以志愿者为主体开展的“家风家训扬美德新春送福”“小画笔畅想我家小院”“知心大嫂教你美化庭院”“青年助力·共美庭院”等活动,更调动了妇女、儿童、青年的参与积极性,为“美丽庭院”创建工作锦上添花。

形成可复制的“标准”

“美丽庭院”需要的不是造价昂贵的人工造景,而是明确可依的创建标准和长效可行的管理模式。

“美丽庭院”创建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不是做一个光是好看的“盆景”,而是要做成可保长效、可复制推广的“森林”。

为推动“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泥城镇创新制定了百分制到户考核细则,细化25类评分要点,以量化考核的形式,分类评定“一星户、三星户、五星户”,悬挂星级户牌匾。以星级促积极,通过奖补到户、以奖代补等形式,激发村民创建的内生动力。

目前,泥城已有3774户农户参与“美丽庭院”创建,形成了家家户户动手扮家园,你追我赶争创星级户的氛围。

“对于验收通过的星级示范户,我们会采用流动挂牌的方式进行标识,此外还专门设立了财政专项资金,今后将给予星级户花卉、盆景等物质奖励,激发大家参与评选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大家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意识。”苏国林说。

“美丽庭院”需要的不是造价昂贵的人工造景,而是长效管理的模式。为此,泥城镇在制定星级户评选标准的基础上,还探索出了一套“三四五六”工作法,引导全民共建。

其中,“三评活动”对创建农户在“美化环境”“家风文明”“参与程度”三方面进行评比,建立巾帼志愿队、党员检查监督队、庭院环境评审队三支队伍,以“自评、互评、网评”三种方式,逐户上门进行宣传、指导、评比、督查,促进取长补短、你追我赶氛围的形成;“四管齐下”让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妇女队长、村民等都成为乡村“管家”,“管户”“管绿”“管物”“管洁”,分片包干互帮互助;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做到“五个先行”:清洁家园我先行、拆除违建我先行、摒弃陋习我先行、出谋划策我先行、美化庭院我先行;“六个带头”,则是强化典型带动效用,建立分层管理模式,由村主要负责人带头,“两委”人员抓落实,实行网格化管理、包干到户。同时,党员、村民代表、妇女代表、保洁员、德高望重的乡贤、志愿者等六类群体,共同参与到“美丽庭院”建设中,达到“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宅,一宅带动一村”目标。

此外,泥城镇还探索出了一系列“微制度”助力创建创新常态化。

例如长效管理“会诊式”制度。构建镇、村、村民小组三级巡查防控工作网络,镇美丽庭院推进办、试点村、各村志愿者巡查员加强联动,建立每日动态巡查台账。每周“会诊”,对发现的问题予以解决。由村书记带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每周进行现场办公,对问题进行分类解决;群众参与,共同督促检查;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组建“群众巡查员”队伍,对提供毁坏庭院景观、破坏村容村貌等线索的群众给予鼓励,依靠人民的力量实现关口前置。

针对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泥城镇探索建立了村干部和网格长“双联”机制、“二次四分”工作机制、“双层”宣传培训机制等五大机制。

泥城镇还建立了典型事例展示巡讲制度,采取保障力量倾斜、优势资源集中、领导挂点帮扶等措施,培养出一批创建典型,以点带面、示范辐射,定期以组织观摩、公示栏、示范户现身说法介绍经验等形式,最大限度发挥星级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村民和家庭见贤思齐。对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注重提炼规范、制度固定,提升整体创建能级,形成“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事实上,‘美丽庭院’创建还有一层意义,在于让农村留得住乡愁,让我们对农村风貌有自豪感,从而提振干部的精气神,通过这个载体,展示泥城的美丽风貌和文化内涵,把我们的文化自信推广出去。”苏国林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