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偏僻的沉寂小村,如今既具城市风光,又有田园诗意。生态村里水洁土净、空气清新,花果绕村争香斗艳,树木成林鸟语花香;生态村的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越来越充实。而在喧嚣的大都市忙忙碌碌的人们,走进生态村,心灵也会被深度抚摸、洗涤,重拾安宁、优雅和从容。本报今日起刊出“走进生态村系列报道”,为读者展现在上海这个林立着水泥石墙的大都市里,浦东14个生态村呈现出的城乡和谐图。
■本报记者张匀初黄静浦东报道
新场古镇的果园村闻名遐迩,全国经济特色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巾帼示范村……一顶顶重量级桂冠是果园村的骄傲。然而,对于今年80岁的村民瞿桂仙来说,什么头衔都没有“上海市生态村”来得“实惠”。
变废为宝的生态工程
瞿桂仙平时独自一人做饭。家里液化气灶台上方有一根管子,还有一个计量表,那是春节前村里刚为她安装的“管道煤气”,火苗比液化气还要旺,老人用起来很顺手。村干部张天龙告诉记者,这根“管道煤气”是果园村实施的一项变废为宝的生态工程。
果园村以种植水蜜桃而得名,全村现有桃林千余亩,每年修剪下来的大量桃树枝如何处理是个问题。以前,村民家家都有灶头,桃树枝正好当柴烧。随着生活的改善,村民用上了液化气,大量桃树枝也没了用武之地,村民随手丢弃,反而污染了环境。为此,村里每年要花大量精力突击清理。
如何让桃树枝变废为宝?3年前,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帮助下,果园村桃林里建起了一座简易试验室,将桃树枝转化为可燃气体。可燃气体被收集贮存在户外一个白色的球罐中,通过管道进入村民家中,供村民使用。瞿桂仙老人便是最先用上绿色燃气的村民之一。2010年,果园村成功创建“上海市生态村”。如今,竖立在桃树林中的白色球罐不仅是果园村的一项生态工程的标志,也成了村里的一处景观。
“这就是‘生态村’创建的目的。”新区生态办负责人认为。生态村的创建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推进村庄改水、改厕,搞好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努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地处航头最南端的海桥村,本是交通不便的“下只角”。自生态村创建以来,昔日不起眼的村庄,如今成了样板。陶明安是海桥村10组村民,他告诉记者,以前大家的生活污水几乎直排河道,村民家门前的村河宅沟黑臭不堪。如今河水恢复了清澈,秘密在于村里建了一个过滤池。他说的过滤池是一套污水湿地处理装置,这是海桥村委托科研院校进行污水处理的试验项目。海桥村陶陆家宅一处老房子后院有一块30平方米左右的草坪,村干部朱亮介绍,玄机就在草坪底下,底下有黄沙和丰富的植物根系,村民家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集中后送到这里,经过过滤和植物根系吸收后的污水就达到排放标准。
据了解,2008年首批上海市生态村获命名,川沙新镇金家村、原六灶镇连民村、书院镇塘北村、航头镇海桥村率先成功创建。2010年,新场镇果园村、川沙新镇七灶村、合庆镇友谊村、曹路镇前锋村、书院镇外灶村也创建成功。截至目前,浦东已有14个“上海市生态村”。以点带面,生态正成为浦东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到“天然氧吧”回归自然
新场镇新南村是这次“上海市生态村”的“新科状元”,助其夺冠的最大要素当数村里一处近1800亩的生态林。“那是多年来,政府科学治理大治河沿岸而留给新南村的一份厚礼,是‘天然氧吧’。”村干部盛丽萍自豪地介绍。
新南村地处新场镇西南角,北靠大治河,南与奉贤接壤,而这片生态林呈东西带状,分布在大治河南岸,林带里道路蜿蜒,小河交叉,行走其中,让人仿佛回归大自然,而林带边缘散布着的一座座农家住宅,又让人感受到了浓郁而温馨的生活气息。村民徐平安说,居住在新南村,安逸是他最大的感受。新南村地处偏僻,村里也没有污染源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村民的生活污水纳管率达到100%。
正如徐平安所说,乡村的原生态为生态浦东的创建加分不少。2006年,浦东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2007年,新区二届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区的工作目标;2009年两区合并后的首次新区党代会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建设开放和谐的生态区;2010年,《浦东新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审议通过……
放眼浦东1200平方公里,36%以上的城区绿化覆盖率,81.9%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0%以上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天空湛蓝,河浜清澈,空气清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如今,乡村正成为生态浦东的一个个“微细胞”,以星火燎原之势,呈现生态化的发展路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