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区规划“瘦身”26平方公里要求,到2020年新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为805平方公里。至2013年底新区现状建设用地已达779.69平方公里,实际净增空间仅为25.31平方公里。需要通过大力推进集中建设区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腾挪指标,捆绑集中建设区内土地供应的调控机制,坚持紧凑布局,坚持功能复合,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才能破解浦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制约瓶颈。
什么是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且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较差的现状建设用地,通过拆除复垦等土地整治工作,使之恢复农地生产能力或发挥生态用地功能。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建设用地减量腾挪出的土地指标用于符合规划要求的地区,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布局有优化、土地更节约集约的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减量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进集中建设区外建设用地减量化是释放浦东新区规划空间的有效举措。
新区总面积为1405平方公里。根据新区规划“瘦身”26平方公里要求,到2020年新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为805平方公里。虽然从总量上看,新区集中建设区内新增可开发用地124平方公里,但至2013年底新区现状建设用地已达779.69平方公里,实际净增空间仅为25.31平方公里,剩余约99平方公里。需要通过集中建设区建设用地减量化腾挪指标,释放规划空间。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减量化”,才是释放城市规划空间的唯一出路和有效举措。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特别是“198”区域工业用地减量化是市政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推进集中建设区外建设用地减量化是破解土地指标瓶颈的必然选择。
往年,浦东新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主要通过填坑塘水面等简易复垦项目获得,市里给各区县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虽然逐年减少,但基本可以保障区、镇各类项目建设用地。2014年,市里下达浦东新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245公顷,今年,市里下达新区71公顷,不到去年的三分之一。上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原则上要用于市政、公益性、民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经营性用地和一般工业项目要通过减量化获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同时,浦东新区复垦地类主要为坑塘水面、未利用地等,近年来这些简易复垦资源已逐渐枯竭,未来土地整理复垦的地类主要是工业用地、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因此为保障新区用地需求,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重点在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上下功夫。
推进集中建设区外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促进浦东“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实施减量化,可以倒逼浦东农村地区“排毒”,即加快集建区外“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应)工业用地清理,淘汰复垦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业用地,适当归并零星分散的宅基地,盘活闲置的其他集体建设用地等,减少低端产业、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外来流动人口压力、减少征地动迁矛盾,减少社会管理成本,实施生态修复和整理复垦。这样,以“减量化”为前提的土地综合整治就实现了挪腾土地空间、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能够为浦东郊野地区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不改变原来农民身份的同时,均等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落实“以人为本”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大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浦东新区减量化工作的重点:
减量化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集中建设区外工业用地(简称“198”工业用地),特别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工业企业用地的减量。二是对“二线一带”(高压走廊、高速公路、铁路)地区、水源地保护区、郊野公园、垃圾处理场等大型市政项目规划控制范围内的农村宅基地的减量。
注:198区域:198区域指规划产业区外、规划集中建设区以外的现状工业用地。195区域指规划产业区外、城市集中建设区以内的现状工业用地。
浦东新区减量化工作的目标任务:2015年市下达新区“198”工业用地减量化任务105公顷,加上历年结转,新区2015年减量化总目标是420公顷,其中“198”工业用地减量化目标为259公顷。
浦东新区目前已开展的工作
1.领导重视,统筹协调
减量化工作开展得顺利与否,事关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否得到保障,新区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将减量化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推进。在区层面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减量化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各区级相关委办局及相关镇主要领导为成员,对减量化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规划编制组、工业用地减量组、宅基地减量组、资金保障组四个工作推进小组。
2.规划引领,分步推进
郊野单元规划是镇层面的土地整治规划,是统筹乡村地区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综合性实施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编制郊野单元规划,对集建区外低效的企业位置、面积、产业类型、效能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涉及“两线一带”宅基地分布和面积进行现场踏勘,充分挖掘潜力,摸清家底。同时,落实规划空间引导、明确减量化区域,安排项目实施时序,测算项目资金,统筹现有各类规划、资金等资源,重点落实“198”区域减量化任务,有序推进减量化项目实施。
继去年完成合庆、新场、大团、老港、泥城等5个试点镇郊野单元规划编制,今年,有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12镇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全面铺开,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3.政策引导,健全机制
(1)目前上海市推进减量化工作的配套政策主要有:
资金补助:对“198”区域工业用地减量化项目,实行市级专项资金补助,标准为20万元/亩。
指标提前周转使用:根据市里现行管理规定,市里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不能用于普通商品住宅、商业和办公项目等经营性用地和一般工业项目,上述项目新增用地需求必须与减量化工作相挂钩。为保障急需项目落地,实行减量化项目新增计划指标周转机制,分阶段下达:一是签约立项阶段,完成签约、立项,可申请立项规模的40%的周转指标;二是拆平复垦阶段,完成拆平工作,可获得拆平规模的40%。
(2)新区区级相关配套政策
为全力保障新区未来发展空间,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破解资源约束瓶颈,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推进集中建设区外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制定了《浦东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办法(试行)》,对《浦东新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调整了指标收购和调剂标准。
指标管理:前几年新区已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对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复垦破解土地指标瓶颈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当前减量化新形势,建立土地“双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有偿使用机制,即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也进行有偿使用,并适当提高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收购价和调剂价标准,根据整理复垦成本、物价上涨等因素,适时调整“双指标”收购价和调剂价。
资金保障:对除历史违法用地整治、闲置土地处置以外的减量化项目,实行区级专项资金补助,标准为20万元/亩。建立启动资金预拨付制度,制定了《减量化项目启动资金拨付管理办法》,对市级补贴、区级补贴、双指标收购资金在立项后先行拨付50%作为启动资金以支持各镇开展减量化工作。
建立区级指标交易平台:为帮助经济薄弱镇开展减量化工作,新区积极探索区级指标交易平台的运作机制。使有指标需求的区属开发公司与经济薄弱镇对接,开发公司出资金参与镇减量化,整理出的用地指标通过区级平台调剂给开发公司使用,既解决了开发公司用地指标来源,也缓解了镇资金压力。
4.深入基层,主动服务
区规土局会同相关部门逐个到各镇调研,将市区政策形成文件汇编,并下发各镇,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通过调研,掌握了一手资料,及时解决各镇在减量化项目立项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同时,针对各镇碰到的问题,及时与市、区相关部门沟通,形成操作口径,编制减量化工作操作手册,指导镇减量化立项工作有序开展。
5.加强衔接,形成合力
坚持项目导向,将减量化工作与产业结构调整、三年环保行动等结合起来,形成政策聚焦。特别是在减量化工作与产业结构调整无缝对接方面:一是在工作机制上将减量化办公室与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人员、业务融合起来实现集中办公;二是将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的400家企业与减量化项目实施计划进行比对,聚焦“198”工业,拾遗补缺,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与减量化工作“一张表”,作为今年新区产业化结构调整与减量化共同的目标任务;三是共同制定浦东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减量化工作考核方案,严格考核“198”工业减量化,对未完成“198”工业减量化的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建立联合会审制度。在项目立项阶段建立联合会审制度,加强与农委、水务等部门的沟通,加快项目立项的审批速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