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文重古城 今朝起新镇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2-05-24 00:00:00

川沙,有着450年的筑城史,200年的建县史,100年的革命史,60年的发展史,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 

川沙,拥有着宋庆龄、张闻天、黄炎培等伟人名宿的故居,是一座光荣的城市。 

川沙,境内古迹遍布,名宅荟萃,又是一座有着深厚地方文化底蕴积淀的城市,素有“浦东文化历史之根”的美誉。 

川沙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既是历史对时代的要求,也是群众对文化的需要。 

在对川沙区域中心功能和规模的研究,特别是在对迪士尼周边配套功能和对川沙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开发建设的周密研究以后,川沙新镇党委、政府把“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列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重点工作,狠抓落实,并初见成效。

川沙,浦东的百年古城,正谋求着新的穿越,新的腾飞: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切缘起,或许就来自于几公里以外,那片欢腾的建筑工地——正在精心雕琢的大陆首座迪士尼乐园。 

如果说迪士尼大项目的落地,是拉动一个地区未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引擎,那么启动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就是那个借力发力、实质性撬动整个川沙新镇建设的支点。 

一中一西,亦古亦今,错位竞争,互为补充。依托迪士尼,寻找新突破,这是最初的想法,或许也是比较契合实际、成熟可行的发展思路。 

为此,早在2010年底,川沙新镇党委、政府就提出:让老城重焕新姿,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写入了川沙新镇人民政府制定的“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时至2012年,有着450余年悠久历史的川沙,终于迎来了重新焕发青春的最好发展时期,以全面对接国际旅游项目为蓝本的“二次创业”架构尽显端倪。 

一年多来,打造川沙历史文化名镇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先期改建、重新修缮了有着450年历史的明代古城墙,现在“川沙古城墙公园”已免费对外开放,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游客。 

与明代古城墙公园一墙之隔,曾经居住、生活过诸多近代历史文化名人的江南名宅“内史第”,即将撩开它神秘的面纱,以全新的面貌对外开放。 

以“内史第”为中心,一个面积约20公顷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已经形成。“一城、一河、一街”的建设正与旧城区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将形成古城旅游景观轴,各项筹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多方努力下,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浦东小普陀寺,已于今年4月开工重建。 

令人瞩目的是,近期,一部展现川沙历史文化风貌的大型画册《风韵川沙》与世人见面,尺寸之间概括浓缩了从古到今的川沙历史文化风貌,为川沙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工作推波助澜,夺人眼球。

编制规划 分步实施

分三个层面编制了川沙区域内文史保护规划。一是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案。二是确定保护核心范围,以中市街历史风貌保护区为主要区域。三是对已编制完成的“川沙中市街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和“川沙中市街历史风貌区——南市街保护和更新设计”及街巷规划等进行综合平衡,形成建设计划。 

形成创建组织架构。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创建工作办公室,下设8个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和推进。制定了创建工作的三年计划,分阶段实施。

探访资源 摸清家底

近年来,川沙新镇文保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文物遗产调查和挖掘工作,摸清了川沙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巷、历史建筑、历史遗址、古树名木、人物故事等分布情况、价值特征,形成了镇域范围内历史文化的档案资料,做到“了如指掌”。在20卷约50万字,有着1200余幅照片的资料里,详尽记载着川沙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张“川沙旅游导游图”囊括了川沙的古迹名胜。

渐次启动 画卷打开

名镇一条街——南市街 

经过改造,全长约130米,宽约4米的南市街(从南市街北端至新川路交界口),力争将尽快恢复清末民国初期老街的风貌,并努力打造成为特色书画、礼品、古玩一条街。 

在保证街区整体风貌、合理利用的原则下,通过规划,力求将整条沿街建筑的使用功能初步定位为商业业态。一层街面房作商业用途,二层为居住用途。在着重体现传统商业街市风貌及购物功能的同时,将通过广场、绿化、小品等景观,体现休闲、游憩功能,形成集商贸购物、餐饮休闲、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特色的多功能空间,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在中市街、北市街口修建“父子进士坊”牌楼,在中市街、东城壕路口筹建“钦奖武功坊”牌楼。 

目前,南市街的前期改建工作已经开始,与之配套的工作小组投入运作,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及社区也闻风而动。 

川沙历史文化陈列馆——丁家花园 

作为宣传川沙历史的公益性活动场所,经过修缮的丁家花园将成为“川沙历史文化陈列馆”,向公众开放。 

丁家花园建于1935年,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墙面雕花向来到这里的人们诉说着川沙450多年兴衰沉浮的历史,见证着川沙发展的轨迹。匠艺独到的古式线脚代表着曾在海内外声名鹊起的“三刀一针”精湛技术,建筑内部由两层回廊联通着大大小小的房间,也联通起了人们对川沙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遐想。这里,曾是建国后第一个川沙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具体改建修缮设计方案已由专业的建筑单位负责,功能性设计与布展设计也正在同步进行。 

此外,今后还准备开设一系列博物馆和陈列馆。川沙近代营造业陈列馆、川沙印刷陈列馆的筹建已提上议事日程。 

水上景观河——护城河 

波光粼粼,垂柳拂岸,周长2.5公里的护城河宛如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环抱着川沙老城厢。450多年前为这座小城围起一道保护屏障的护城河,将成为未来川沙的亮丽景观带。 

以亮化和美化为重点,继续实施护城河保护工程。将通过清浚河道,恢复护城河水质,设置游船码头及驳岸,形成河上游览路线。 

对两岸的空地整治,进行景观塑造。改建后的护城河区域将成为集文化旅游区、休闲步行区、休闲生活区、古城景区配套服务区为一体的旅游休闲风貌区。目前,护城河的改造方案由专业建筑设计公司制作,完成了护城河疏浚,灯光设计和架设管线入地设计方案。 

近代交通的象征——小火车头 

川沙的小火车,是近代交通的产物。不用多少时日,人们将在华夏东路与北市街交汇的一角见到它的象征——小火车头。它毗邻规划中的古镇入口,与古镇景点相呼应,宜于游客留影。这一项目内容涵盖铁轨、车站以及背景墙,占地面积约230多平方米。 

佛教名寺——浦东小普陀 

有着悠久历史,一度是川、南、奉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的浦东小普陀寺今年4月开工重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小普陀寺规划用地40亩,七大区布局将修建圆通宝殿、文殊殿、普贤殿、钟楼、鼓楼等,建成后将在成为万千善男信女诵经布善的重要场所。 

保护开发并进,古城新镇相融。我们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再过几年,川沙,这座现代和自然交融,古朴和时尚相映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定能矗立在人们面前,尽显她的迷人风韵。

创建解读

浓墨重彩写新城

川沙新镇“十二五”规划给出创建“路线图”

一直以来,作为浦东发展后花园的川沙,在为浦东开发开放作出贡献的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产业业态、相关机制等综合因素,自身的发展却相对受到一定限制,但发展的脚步和信念,从没有因此而停歇过。 

川沙,在等待一个变革的春天。 

随着迪士尼航母靠泊、历史文化旅游突起、创意文化产业转移,川沙迎来了转型突破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作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新鲜出炉的《川沙新镇“十二五”规划》将启动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重头戏:通过重建古城墙公园、修缮开放内史第、打通护城河、恢复南市街等文化保护大动作,把川沙古城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本乡本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与迪士尼乐园形成“一中一西”的互补格局。 

细看川沙未来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的投资拉动和产业带动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尤其是迪士尼落户浦东川沙、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对川沙调优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与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在此背景下,《川沙新镇“十二五”规划》给出的功能定位明确:通过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配套区,充分利用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包括迪士尼乐园和华夏旅游区)开发建设的契机,提升川沙城区的旅游配套功能,形成差别竞争、错位竞争的格局。通过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城市实践区,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包装人文品牌,注入文化内涵,注重培育符合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和浦东中心城区各类功能紧密衔接的新市镇。 

同时,规划也对“历史文化名镇旅游”给出了比较清晰的表述,依托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契机,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体现民俗文化和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打造川沙旅游的第二增长极。主要目标为: 

——充分利用内史第、黄炎培和宋庆龄故居等历史文化古迹,修旧如旧打造“川沙八景”,形成古镇旅游经典景点; 

——集中川沙现有的老字号商铺,还原古镇历史文化街市,展示土特产、“三刀一针”等带有民俗历史文化的产品; 

——设立主题文化舞台,通过“天天演”等形式定期展示武术、腰鼓、沪剧、故事等传统民俗活动,并将表演活动融入古镇“时空之旅”菜单。 

众所周知,历史人文环境是一种归属、一种认同,有着强大共鸣和引力,是城镇建设的魂之所在。按照“中华历史文化名镇”的评定标准,要求具备历史价值和风貌特色,历史传统建筑原状基本保存完好或已整体修复,现存历史传统建筑达到一定的建筑面积,并配备相应的管理机构、专业人员和保护资金。可见,川沙创建历史文化名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规划也对如何创建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和要求,通过加大保护与还原修复突出城镇的历史价值和风貌特色,加大对老城厢的保护开发力度,完成“小普陀寺”等项目的文物保护修缮和恢复重建,还原当地历史风貌,完成陶桂松住宅、丁家花园等乡土建筑的修复;抓好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开发,通过恢复传统商业形态、传统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创建特色餐饮、设立名人和文化纪念馆等方式还原当地特色人文风情,将中华历史名镇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在管理保障上,《规划》明确提出,将历史文化设施的修复、精神的传承发扬科学合理地纳入新镇总体规划,设置对应的管理机构,通过专业人员和专项保护资金实现有效管理,并且在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制定长效规章制度。

洗尽铅华是风韵

川沙民俗文化蓬勃发展

从1880年开设第一家营造厂,到1900年创办第一家毛巾厂,在物质领域中创造过种种神奇的川沙,同样在艺术的璀璨星河里,闪耀着极具地域风情的文化波光。 

弄堂口,丝竹的悠扬,拨动着川沙人民对江南水乡的挚爱情怀;剧院里,沪剧的软糯,洋溢着川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不分老少,信口就能来上一段的故事,展现着“故事之乡”的情趣魅力;节庆时节,一阵阵激越的鼓点敲响了川沙与时俱进的步伐节奏。在这里,古老的“竹枝词”被赋予了新意,美丽的“川沙八景”被岁月记忆成了永恒……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川沙人民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抗灾御祸,辛勤耕耘,艰苦奋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铸就了属于自己的别样民俗和多姿风情。

相关链接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川沙重点人文掠影

黄炎培故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市街74弄1号。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出生于江南名宅“内史第”第三进内宅楼。1986年8月,故居被列为原川沙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0月,川沙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修复,建筑面积468平方米。故居内设有“黄炎培生平陈列展”及丰富翔实的史料和实物,展现了黄炎培从一个封建举子成为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的光辉一生。

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内史第”西南角沿街房。1890年,宋庆龄的父母借住“内史第”,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相继在此诞生,并在附近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度过了他们的童年。1904年,宋家迁往上海虹口居住。

内史第

位于新川路、南市街口。原称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沈家大院改名“内史第”。“内史第”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是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名宅。 

在“内史第”出生的名人有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沈树镛,中国毛巾业先驱沈毓庆,新中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黄炎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及其弟、妹宋子文、宋美龄。在“内史第”出生或居住过的名人还有著名学者胡适、著名音乐教育家黄自、会计学家黄祖方、民主战士黄竞武(黄炎培次子)等人。

川沙古城墙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川路171号“川沙古城墙公园”内。明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患四起。为抵御倭寇侵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川沙人民在乔镗带领下,垒筑城墙。川沙城墙周长四里,高二丈八尺,址阔三丈,城头雉堞三百七十二垛,炮台十二座。现古城墙只存数十米。2010年,政府拨款修缮,建成“川沙古城墙公园”向社会开放。

川沙天主堂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中市街42弄15号。又名耶稣圣心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1907年扩建,1910年落成。占地面积5040平方米。圣心堂建筑极为宏丽,为法式砖木混合结构,十字形平面布局,人字屋面,哥特式建筑,门窗均为半圆形券,施三角形线角。壁窗玻璃,彩绘人物、花卉、文字,均自上海土山湾工艺学校定烧,祭坛等也是该校定制。圣母、若瑟像均购自法国。地面悉铺拼花瓷砖,为上海教堂所独有。

图一:新镇新貌 

图二:凌宅 

图三:陶桂松住宅 

图四:曹氏民宅 

图五:魁星阁 

图六:岳碑亭 

图七:大型武术比赛 

图八:黄自音乐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