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民族危亡呼救起 爱国精神永留存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08-14 00:00:00

8月4日至6日,上海市洋泾中学学生党校师生一行20余人,前往四明山寻访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那里,曾是洋中教师连柏生战斗过的地方。民族危亡之际,洋中的校园里曾陆续出现了一批这样的教师,在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引领下,一批批学子加入到了抗日的队伍中去。

炮火绵延至校园漂泊租界续书声

洋泾中学校史馆馆长陆晨虹老师告诉记者,洋泾中学创办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是浦东最早的市立学校。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后,曾东渡日本访学的浦东儒商张载伯先生,目睹浦东教育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形势和民众需求,遂利用自己在国民政府的地位,在陆家嘴南面的杨家渡新办市立洋泾中学。(当时的洋泾中学为初中,1946年开始招收高一新生。)学生以劳动人民子弟居多,校风淳朴,教师均聘请浦东知名学者、工程师担任。1933年7月,首届初中毕业生渡江前往当时南市清心女中参加竞考,结果名列前茅,洋泾中学由此声名初创。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炮火延绵浦东,毁坏了洋泾中学的教学楼。陆老师展示了一张校史馆珍藏的1937年学生成绩报告单,报告单的最后一行通知下学期“8月23日”开学,但因为抗战爆发,学校未能如期开学,这张历经烽火保存下来的成绩单,成为了抗战岁月的见证者。

存亡关头,学校决定率领部分坚守讲台的教师迁址租界。1937年秋,洋泾中学随同上海的部分市立学校,集中在黄炎培先生创办的卢湾通惠小学校园过渡,化名为“私立江东初级中学”。其间,洋泾中学设3个班级,由孔令榖(字君诒,孔子76代孙,书法家)等维持办学。“校史馆里还保存着一张拍摄于当时卢湾区境内的通惠小学的校舍照片。通惠小学在解放后改名为马当路小学,其校址就是今天的‘新天地’。”陆老师介绍。

孤岛岁月里,洋泾中学校董会聘请棉纺界巨贾姚义璋、协大祥老板闵祥麟先后担任校董会主席,为学校发展募集教育经费。很多西迁的市民仍慕名将子女送往“江东”就读,初中3个年级连同小学部共有学生550余人。而那口辗转租界、见证烽火课堂的青铜校钟,至今在洋泾中学的校园里敲响。

文化救国显赤诚洋中学子永铭记

虽然学校迁址卢湾区租界是1937年的事情,但早在1932年淞沪抗战后,洋泾中学师生的抗战热情就不断高涨。教师们有的通过三尺讲坛宣传抗日救国,有的直接奔赴抗日前线,身先士卒文化救国。

“一·二八事变”后,数学教师樊翔踊跃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多次冒着敌人的炮火,护送军粮到南翔火车站附近的十九路军兵站。1944年,为使农村青年免遭失学之苦,樊翔赴昆山徐公桥,在黄炎培先生当年进行徐公桥教育实验的地方创办农村职业中学。樊翔爱生如子,时时勉以“勤俭”。抗战胜利之际,樊翔又出面集资,在被日寇轰炸变成废墟的归有光创办的震川书院旧址上建“私立震川中学”,百年文脉延续至今。

1932至1937年间在洋中任音乐教师的陈歌辛,不仅为爱国影片《自由魂》谱写了他的电影音乐处女作,还与著名剧作家吴晓邦合作创作排演了我国首部系列抗日爱国舞剧《罂粟花》《丑表功》《传递情报者》和《春之消息》。回忆起当年陈老师上课的情形,1936级校友顾华说:“抗日救亡的歌声常常回荡在音乐课上。”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校图书馆管理员连柏生号召师生走向抗日战场,并带领顾正均、林有用等学子回到家乡,筹建“南汇县保卫团第四中队”。而后,连柏生带领这支队伍转战浙江四明山区,组建新四军浙东纵队,连柏生被选举为浙东行政公署主任。至今,在四明山梁弄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东革命根据地旧址,还保留着连柏生的办公室。在四明山烈士墓园里,连柏生的纪念碑巍然屹立。

从1988年开始,洋泾中学学生党校组织师生奔赴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寻访连柏生的抗战足迹。从2008年开始,这一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最近,部分学生党校学员编辑、剪辑、制作了一部纪录短片——《民族危亡呼救起》。视频的责编、中共预备党员赵旭阳同学表示:“学校一直把红色校史作为素材,引领同学们学习。战争年代,爱国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抗日,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洋中人铭记和传承。”

如今,这些记录了洋中师生抗日壮举的图文资料,被精心陈列在校史馆内。“今年3月,‘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公示,我校的3、4号楼名列其中,而4号楼即如今校史馆所在地。”陆老师介绍,4号楼是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教育局建造的第一栋办公楼。2010年夏,为迎接80周年校庆,学校筹资百万将4号楼“修旧如旧”,建成了校史馆。本月底,学校与潍坊街道合作策划的“浦东抗战历史陈列展”将在校史馆里全新亮相。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