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楚剧汉剧诠释荆楚文化魅力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12-03 00:00:00

一朵在2008年初次绽放的戏曲之花,明年春季将再度飘香浦东。12月1日,东方艺术中心对外发布第九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演出阵容。2016年3月18日起的一个多月里,15台19场戏曲演出将集中在“蝴蝶兰”登台。而沪上少见的汉剧和楚剧,将作为名家名剧月一年一推的新剧种首次参演。

在戏曲市场普遍不景气的今天,东艺的“东方名家名剧月”已坚持办到第九个年头。以“聚焦新剧目、展示新成果、培养新观众”为宗旨,它将通过一系列免费艺术欣赏讲座引导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为中国戏曲赢得未来。

湖北三大戏曲主力首度集体亮相

“东方名家名剧月”于2008年创办,是国内第一个以民族戏曲为核心的成规模定期举办的民族艺术展演盛事。明年的第九届“东方名家名剧月”将首次以“省”为单位,邀请到湖北省的三大主力戏曲院团——湖北省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集体来沪,将在“湖北省优秀戏曲剧目展演周”内演出4个剧种5台优秀剧目。

明年3月18日,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将作为东方名家名剧月开幕大戏,由两度获得“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湖北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领衔主演。朱世慧介绍,《徐九经升官记》作为原创历史题材古典戏剧,在京剧表演艺术史上地位非凡,它开启了以文丑为男一号的演剧先河,也开辟了“丑生”这一京剧艺术的全新行当。该剧于1980年首次上演后,就引起了全国剧坛的轰动,先后荣获文化部、中国剧协首届全国优秀剧本奖,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至今已演出700余场。

近年来,“东方名家名剧月”每年都引入沪上观众不太了解的剧种,并进行重点推广。第九届将亮相的“新面孔”是汉剧和楚剧。武汉汉剧院带来新编抒情历史汉剧《王昭君》。该剧院院长黄朗介绍,汉剧是京剧的重要源流之一,唱腔同样为“西皮”“二黄”。清末汉剧与徽剧一同在京演出,并逐渐“徽汉合流”,兼收昆曲、秦腔等剧种,共同孕育了国粹京剧。而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的上海首演,带来的是招牌戏——楚剧《大别山人》。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认为,流传于武汉、孝感等地的楚剧,集中体现了荆楚文化的魅力,他期待:“上海观众在观赏楚剧时,如同吃了热干面一样回味无穷,看了便过目不忘”。

深耕戏曲市场八年培育未来观众

8年来,东艺始终以推动民族戏曲在当代发展为己任,为当代中国戏曲的名家力作搭建一个全新的舞台。在戏曲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当下,东艺的选择在诸多一线剧院中颇为特别。东艺总经理林宏鸣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戏曲发展遇到了困难,深耕戏曲市场,这是东艺的责任和使命。”

原来,东艺曾做过的四次大规模观众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喜欢戏曲的观众占据21%;2008年急剧下降到9%,这一年东艺创办了“东方名家名剧月”。5年之后的2013年,这一比例升至10%。而2015年的数据是11.03%,略微出现回暖迹象。“如果我们没有实际行动,戏曲的前景将会更加困难。”林宏鸣认为,东艺必须知难而行,“如果有更多个人和机构也为此添砖加瓦,困难的局面将会慢慢好转。”

对于戏曲的未来,林宏鸣提出:“繁荣看演出,发展看创作”,并将“聚焦新剧目、展示新成果、培养新观众”作为“东方名家名剧月”的宗旨。据介绍,东艺在明年的“东方名家名剧月”活动中,策划了一系列免费艺术欣赏讲座,包括《从湖广韵看湖北与京剧的渊源》《古调今谈——京剧老生的演唱与表演》《解读京剧中的武生与武戏》《我与湖北黄梅戏的姻缘》《<芦荡火种>的前世今生和跨文化传播》《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从<牡丹亭>谈昆剧传承》,为观众介绍戏里戏外的情缘和故事。而周红、王心心等艺术家也将走进陆家嘴,面向白领推广戏曲魅力。

“东方名家名剧月”也赢得了戏曲界的掌声。“我是‘东方名家名剧月’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几乎每一届都会有我的作品参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感慨道。今年中央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戏曲文化迎来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再加上有那么多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中国戏曲的发展值得期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