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十二五”收官之年的岁末,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浦东新区再传好消息:浦东的3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全部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这意味着,浦东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变:从以往的政府直接管理,到如今的“管办分离”,越来越多的社会多元力量加入到文化浦东的建设中来,推出更多样更对味的文化大餐,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曹之光
全区做法
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委托模式
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作为业务指导单位,负责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的推进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介绍,浦东新区根据市文广局《关于推进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自主选择、分类分步、全面覆盖”的原则,从今年四月开始,积极部署推进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
在位于曹路大型居住区的金海文化艺术中心,顺应新型管理服务单元的城市建设新布局,开展了全市第一个大居文化中心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管理的试点。遍布全区36个街镇的36家文化活动中心,有34家实施部分委托管理,委托社会机构对中心内的部分设施、功能和活动项目进行管理和运营。陆家嘴金融城文化活动中心与花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则分别采取全部委托与自行管理的模式,为市民提供更接地气、更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新区还着力培育更多具有专业资质与管理经验的社会组织。”王玺昌介绍,7月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指导中心挂牌成立。上海浦东上上文化服务中心、上海浦东新区鑫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浦东新区桥艺文化服务中心、上海尚明文化服务中心、上海陆家嘴社区文化建设联合会成为首批入驻孵化基地的民非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一年的孵化期中,它们将接受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指导,全面掌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标准和要求。社会组织在孵化合格后,将被授予资质证书,并纳入“浦东合格社会文化服务主体推荐目录”供社会选择,实现社区文化中心的独立运营。
王玺昌表示,随着浦东3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部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将由以往的政府直接管理变更为“政府主导、强化考核”,实现以运营主体社会化促进管理专业化,为市民提供更接地气、更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特色展示
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公办民营”服务大居居民
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是由浦东新区政府主办,为“金海华城”大型居住区近20万市民服务的区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该中心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设有影剧院、图书馆、报告厅、排练厅、展厅、文艺培训、电子阅览、体育健身、少儿活动等丰富功能,为大居居民就近提供文化艺术学习、观赏、进修及休闲娱乐等高质量的公益文化服务。
如何让这么大体量的公共文化设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14年9月,该中心在落成之初,即采用政府面向社会机构进行招标,购买专业化服务的“公办民营”方式,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以此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最终,民非机构“浦东上上文化服务中心”成功中标,承担了该中心的运营管理任务,并建立由新区宣传部(文广局)、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街镇文化干部、群众代表等组成的理事会,初步形成了以理事会决策领导、社会机构负责运营管理、各方代表参与监管、第三方评估监督的公共文化设施法人治理结构。
该中心在“浦东上上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下,不仅成立了金海群众文化艺术联谊会,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还引入了企业、专业院团、大、中学校、文艺协会、文化名人等社会资源,丰富活动内容,壮大文化力量。
“社会化专业化管理,为这样一个大体量的文化中心提供了更广泛的服务视角,整合了社会资源,发挥了撬动效应。”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周建义介绍,该中心今年共接待市民18万人次,培训声乐、舞蹈、绘画等文艺爱好者250余人,创建15支文艺团队,举办文艺讲座50多场,专题展览16次,演出140多场,放映公益电影160场,举办各类文艺活动40多次,“幼儿早教中心”公益培训约1.6万人次,形成了公共文化的互联互助、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沪唯一的全国优秀文化站
在今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文化馆年会上,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获评“2015年全国优秀文化站”,并成为本市唯一一家获奖单位。塘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我们采用的混合委托管理模式,有效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罗建川介绍,塘桥是陆家嘴区域内一个高度城市化的社区,面临着人口构成复杂化、公共需求多元化等时代难题。为此,中心创新管理机制,主动申请并被首批纳入浦东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在街镇层面首家试点探索建立浦东群艺馆、图书馆分馆,设立浦东群艺馆塘桥分馆理事会,引入区级专业机构和社会多元主体共商共推文化服务,有效提高中心的专业化水平。
为弥补社区自身文化服务资源和能力的不足,中心制定出台了《购买文化类社会组织服务目录》,每年投入专项资金60多万元,用于扶持“上海港码头号子”非遗传承、扯铃围棋推广、全民阅读、文化团队等建设,并引进培育了20多家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了中心的文化服务,共同塑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其中,中心与社会组织桂兴华诗歌工作室开展深度共建,在中心内合力打造“红色走廊”,今年在社区开展朗诵、讲座、教学、创作、比赛等活动超过60场,并邀请艺术家秦怡、丁建华、梁波罗等名人走进社区与市民互动。而对于需求广泛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先后与金玲青少年文化服务中心和上海青少年公益文化服务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社区青少年校外教育、青少年科普和“温馨故事屋”亲子阅读活动等项目。
如今,该中心全年无休、免费开放,年服务人次超过26万,成为了塘桥人离不开的“文化乐园”。
陆家嘴金融城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联”盘活文化资源
随着陆家嘴金融城的快速发展,陆家嘴街道辖区的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社区功能和文化需求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2014年初,陆家嘴社区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委托陆家嘴社区文化建设联合会对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进行管理,并在上海开创了由社会组织全权负责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的先河。
金融城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周新国介绍,作为社区党工委、办事处培育的社会民非组织,陆家嘴社区“文联”由金融城白领、共建单位、社会团体、文化工作者和居民共同组成。由于广泛的成员构成,使社区“文联”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于社区的各类资源都相当熟悉,并且具备多个国内外大型文体项目的成功举办经验。同时,社区“文联”在培养、扶持和巩固社区群文团队和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更便于联手第三方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开启多元运营模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充实社区文化内涵。
金融城文化活动中心全托管管理实施一年多来,陆家嘴社区“文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整合能力,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心开放时间由原先的每周40小时提升到了现在的90小时以上;场地利用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展厅、多功能厅、大小排练厅、教室等主要活动场地常常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文化服务的对象也从原先的社区居民,一举扩展到了工作、生活、学习在社区内的白领阶层,更惠及了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学校和驻军部队。
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小上海”文化发展有声有色
周浦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画)”,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周浦璀璨悠久的文化底蕴。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建设了沪上首家镇级美术馆——周浦美术馆,成为营造“小上海”周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4年来,韩硕工作室、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创作基地、彭才年工作室等纷纷落户周浦美术馆。周浦美术馆还依托签约加入的“1+17”上海美术馆联盟,使各签约单位以每年2-3次的展览频率,将高品质、高水准的展览送往周浦。同时,美术馆还与社会美术教育机构、周浦镇团委合作,通过培训活动促进当代艺术在周浦的传播。
除了推动美术教育外,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还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签约,在中心剧场内建立戏剧教育基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每月定期配送2至3场演出,剧场以30至50元的低廉票价返利于民,使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观赏到高品质的话剧演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