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浦江之东,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今日浦东的田间地头,依然是沪剧发展的热土。今晚闭幕的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在8天时间里,为浦东市民带来了一道乡音文化的大餐。其中,上海沪剧院的“沪剧情深·乡谣梦圆”深扎基层系列活动尤为接地气,茅善玉等一批知名沪剧演员不畏连日40摄氏度的高温,走进浦东社区与草根“民星”一起亮嗓,再续“沪剧回娘家”的艺术佳话。
百姓家中明星献唱
在曹路地区,有一户顾姓人家,四代都是沪剧迷。7月22日下午,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携其弟子朱麟飞,走进位于川沙连民村的宿予民宿,与这一“沪剧世家”同唱。顾家第二代顾建中曾是川沙沪剧团的琴师,在他悠扬的二胡伴奏下,家中大小成员一个个自信登台。顾建中的父亲顾佐才已经84岁,摇着折扇、中气十足地唱起《庵堂相会》的名段《春二三月草青青》,赢得在场宾客的满堂彩。顾建中的夫人王玉仙则是曹路沪剧舞台上的社区明星,她的身段、唱腔一板一眼,同样不亚于专业演员。
耳濡目染之下,年仅9岁的吴籽萱作为顾家第四代,更是能说会唱。她与茅善玉合唱《雷雨·盘凤》选段。一段不过瘾,吴籽萱又自告奋勇,与朱麟飞合唱《燕燕做媒》,茅善玉亲自为两人打拍子,不住地夸奖道:“小朋友真是个做演员的料!”
7月25日,又是一个40摄氏度的极端高温日。国家一级演员朱俭、吉燕萍以及钱莹,上午在三林拜访了另一位沪剧“小明星”——7岁的唐藩真。此前,唐藩真在上海市小白玉兰戏曲比赛中荣获沪剧组一等奖,很快就要去北京参加小梅花奖比赛。面对摄像机与众人目光,唐藩真举手投足颇有“明星范儿”:她揭开红色盖头,连唱带演《瑞珏·洞房》。吉燕萍、钱莹现场指导揭盖头的动作要领,朱俭则发出了合作“邀约”:“下次化好妆,我们一起登台吧!”
7月25日下午,宣桥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沪剧沙龙的业余演员们,则见到了国家一级演员钱思剑,以及青年沪剧演员王丽君、丁叶波。钱思剑等人不仅观看了业余演员表演,并献唱示范,对唱腔、姿态、情感进行专业指导。钱思剑勉励道:“宣桥的业余演员功底扎实,肯花心思钻研,如果上台后多一点自信,就一定能够更上台阶。”
“回娘家”助力传承
上海沪剧院不仅“回娘家”献唱,更是向浦东沪剧迷“取经”。在川沙民宿里,当茅善玉希望与吴籽萱用上海话交流时,吴籽萱用稚嫩的嗓音答道:“我勿是邪会讲……”茅善玉笑道:“小朋友川沙口音纯正,非常适合唱《阿必大》一类的沪剧老戏。以后我要唱老戏,说川沙闲话,还要向你学习!”顾建中则向茅善玉展示了多年来整理出的六本曲谱,每本都有五六十支曲子,其中大部分都是传统曲调。“这是你们的‘家谱’,一定要保管好。”茅善玉不住地赞叹,并认为:“传承沪剧等传统曲艺,家庭传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沪剧是“上海的声音”,青少年学习这种上海方言的文化载体,成为传承上海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上海小朋友不会说上海闲话,我们觉得这是一种遗憾。”唐藩真的母亲胡燕清介绍,1年多前她为唐藩真报名上海沪剧院开办的沪语训练营,如今女儿还会为父母“正音”,传授沪剧中保留下来的老派上海话:“上海话说‘心’,要舌头抵住牙齿念‘sing’。”
“沪剧源自百年前的浦东乡间,浦东农村人的喜好发展变化,沪剧自然也要随着变、随着发展。”宣桥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黄萍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区级传承人,开办了黄萍华沪剧传承创新工作室,在新戏中加入较为自由的舞蹈元素,以此提升舞台效果。这一创新获得了沪剧院演员的认可。
“演员需要培养,观众也需要培养。”钱思剑认为,此轮深扎基层活动对院团的发展、对沪剧的传承都很有意义,“我们带着沪剧走进学校、家庭、社区,这是沪剧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