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来自浦东的先贤勇敢地走进革命风暴之中,立下了不朽功勋。今天,生活在浦东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历史,缅怀先辈。
浦东民间收藏达人冯建忠,热衷于收集辛亥时期的报刊创刊号。翻开这些创刊号,当时的新闻已成旧闻,但字字句句读来,历史仿佛重现眼前,不由令人感慨:其实,百年时光并非很遥远。
□文/记者 杨玲莹
那些浦东往事依旧清晰
“创刊号是一本杂志、一份报纸的第一声呐喊。”冯建忠说,这些故纸虽有些泛黄,却鲜明地透射着当年仁人志士振邦兴国的理想与冲锋陷阵的身影。
“比如,这套百年前的《光复报》,发行时间只有短短7天,但也能还原历史的镜像。”冯建忠告诉记者,武昌起义爆发后短期内,上海冒出了总数不下30种的临时发行小报。在极短的发行时间里,这些临时快报留下了历史的一瞬间。
记者看到,这份《光复报》的报纸为长方形8开版,两张半A4纸的大小,尽管已经发黄褪色,但字迹依旧清晰可见。该报于1911年11月4日即上海光复第二天创刊,每日午间出版单面一张,当时售价为铜元1枚。其刊载了长篇通讯《上海光复记》,按日报道上海光复情况。从这篇通讯中,可以看到当时浦东这片土地上的风云激荡。
《上海光复记》(其一)中写道:“城内各官逃避无踪,城墙各处即悬白旗,商团巡警左手均缠白布。……七时,占浦东火药局,中国界安宁如常,皆悬白旗,民军之安民告示,到处张贴”。
这里提到的“浦东火药局”,属于江南制造局。当时浦东还是一片农田,考虑到安全问题,江南制造局将军火库设在了浦东。1895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奏报,该局委员候选直隶州知州王世绶自行制成无烟火药,每年可生产六万磅,洋匠自谓不及。
熟悉辛亥革命历史的人清楚,军火库与总督府的性质相似,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占领了这两处要害,基本就能确保起义成功。上海光复过程中,“浦东火药局”成为革命军攻占的重中之重。
这篇通讯还告诉我们,上海光复后,有两位浦东人担任了新政府的要职。《上海光复记》(其四)中报道:“军政分府之职员已举定,……王一亭为商务部长,…李平书为民政部长。”本报上期特稿介绍了李平书的不凡作为,现在就来说说另一位辛亥时期的浦东传奇人物——王一亭。
王一亭出生在周浦镇(也有一说出生于三林塘)。在民国初的海上画坛中,王一亭是与吴昌硕名气比肩的书画家。除了艺术家的身份,王一亭也是上海滩的巨贾富绅。1902年起,他先后担任日本大阪商船上海支社、日清汽船会社上海支社、三井洋行上海制造绢丝社的买办,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沪上三大买办之一。同时,他还多方投资实业、金融。
王一亭信仰佛教,本是闲云野鹤般远离世俗纷扰,但在国家大变局中,他挺身而出,慨然资助革命。
辛亥革命的前一年,王一亭加入了反清的同盟会,并出资五十万资助革命。在光复上海的过程中,当同盟会在沪首领陈其美受挫被拘时,领导起义的其他人都开始犹豫起来,唯有王一亭慷慨激昂地说道:“事亟矣,进或亦死,退则必死,等死尔,与其引头待杀,无宁以国殉身,若事有济,则与民国前途裨益良巨。”
当众人决议进攻时,由王一亭“搦管书反攻令,一挥而就,词殊激昂”,最后终于克敌制胜。上海光复后,王一亭任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期间,王一亭任董事长、沈缦云任经理的信成银行,几乎成为政府银行,为上海光复筑就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
那份辛亥情缘难舍难分
《民报》、《南社》、《四川》、《神州女报》……这些当年的进步报刊创刊号都汇集在冯建忠那20余平方米的简陋家中。
冯建忠今年51岁,几年前就被收藏界誉为“中国期刊创刊号大王”,但他珍藏的创刊号并没有为他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改变。
“有香港老板出价5万元想买,我不愿意卖。”冯建忠捧着《民报》创刊号说,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首次公开发表就是在这份创刊号上。
记者端详起这份珍贵的史料。当年的《民报》是一本册子,形如A4纸大小。翻开第一页,便是“发刊词”,署名“孙文”。文中写着《民报》的宣传宗旨:第一,宣传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清王朝的统治,号召人民起来用武力“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第二,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强调“国民之权利”,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帝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三,宣传以土地国有以及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这就是早期的“三民主义”。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民报》。其创刊号影响巨大,据记载,先后印刷过6次,共6000份。
记者眼前这本是冯建忠于1989年在上海文庙淘得,花了30元,差不多是他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后来,这本创刊号陆续拿到北京等地展出。“2001年在台北展出时,连马英九都来看过。”冯建忠兴奋地说。一直有人想收购这本创刊号,但无论出价多高,他都舍不得割爱。
对于创刊号的热爱,冯建忠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的藏品里有一本《南社》创刊号,这是1910年,柳亚子、朱少屏等人在上海创办的进步刊物。多年前,有一位上海老先生得知冯建忠收藏创刊号,写信给他,欲出让《南社》创刊号,开价100元。冯建忠看过藏品后回家考虑了两个星期。“当时,100元是我2个月的工资,那两个礼拜,我吃不好也睡不香,脑子里一直想着这本创刊号,后来一咬牙,买了。”
这些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创刊号,到了冯建忠这里之后,都是“不再出手”的宝贝。尽管养家糊口的压力依然巨大,但他始终坚持“只买不卖”。
为何如此钟爱?他笑言,自己与辛亥革命“渊源颇深”。原来,冯建忠的生日就是10月10日,与辛亥革命纪念日恰好是同一天,“为了这份缘,自己也要守好这些藏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