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曹之光 浦东报道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封面或许相似,内容却往往不同。人生的章节奇峰迭起,使他人无从“盗版”,却也可供他人借鉴。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了中国首秀的“真人图书馆”,从今年开始被引入浦东图书馆,连续四场活动以其新奇的“阅读”方式,引发了读者热议。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如许多从国外引进的事物,当“真人图书馆”走进浦东,该如何应对当地环境,塑造自己的生存空间,发掘自己的特色?
“真人书”开讲花样人生
所谓真人图书馆,就是主讲者作为一本被阅读的“真人书”,将自己成长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在一群素不相识的读者面前坦诚出来。这对于以含蓄内敛为个性特征的中国人来说,可谓是不小的挑战。
4月19日下午,来自台湾的“故事妈妈”创始人黄欣雯走进浦图“真人图书馆”。站在讲台前,面对呈U字型坐下的40多位“读者”,她配合幻灯片放映,娓娓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对于童年,黄欣雯讲述道:1967年,她作为长女出生于台湾的一个殷实大家庭,祖父拥有十几亿新台币的财产,父亲则担任过乡长。她集宠爱于一身,还是街坊邻里争相想要抱一抱的“传手宝”。而在成长过程中,她同样深受集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环境影响。每年的除夕夜须听取祖父“庭训”后,才能一起享用年夜饭。尽管生活优越,但父亲一直鼓励黄欣雯独立自主,因此她从小就会所有家务活了。
身为乡长的女儿,黄欣雯在求学过程中一直受到老师、同学的瞩目,一举一动被许多双眼睛关注着。“这也让我形成了文静、听话、害羞的个性。”她说,改变来自于一个偶然,高中时老师要求她去参加一个朗诵比赛,为此她“紧张得一个礼拜也没睡觉”。正式比赛中,她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往后,该老师多次勉励她上台,使她“越来越习惯上台的感觉”。“后来我借鉴这位老师的理念,成为一名给小朋友讲绘本故事的‘故事妈妈’。”黄欣雯表示,“大人必须坚持鼓励,不断给孩子机会,终究会获得成功。”
而在5月31日的“真人图书馆”活动中,上世纪80年代从小学教师岗位上“下海”的杜女士,向她的10余位同龄人讲述其走南闯北的“花样人生”。从改革开放之初将麦当劳引入深圳,上世纪90年代移民美国,到2007年回国定居上海,她与时代大环境紧密相关的人生经历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隐私与共鸣间找个“度”
记者发现,两场“真人图书馆”活动现场,都呈现一个特点:“真人书”讲得多,读者互动少。大部分读者都较为安静,这似乎与与国外原版的“真人图书馆”颇为不同。
史上第一场“真人图书馆”活动源于丹麦哥本哈根5位年轻人创立的“停止暴力组织”。2000年,恰逢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他们邀请不同文明、不同国度和不同宗教的人坐下来对话,以消解人类愈演愈烈的暴力和偏见。“真人图书馆”之后在世界各地推广,殡葬经理、女权主义者、脱衣舞女郎、艾滋病患者都曾进入过“书单”。他们与不同“读者”面对面探讨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或信仰,进而消弭文明间的冲突。
担任“真人书”的杜女士在美国生活时,就曾作为读者参与“真人图书馆”活动。她表示,在美国,西班牙人、华人等各族裔都会受邀担任“真人书”,以各自的文化立场传播理念。而读者们也会郑重其事穿戴整齐,在交锋时也会有礼有节,表现出对“真人书”的尊重,并很注重对他人隐私的保护。
“在获得读者尊重的前提下,‘真人书’切忌隐瞒,需要有勇气把自己最原始、真实的一面体现出来,和陌生人进行思想交锋。”“故事妈妈”黄欣雯多次担任“真人书”的角色,她心目中最理想的活动形式与“一言堂”的讲座不同,“既要有共鸣,也要有交锋。”
前景看好扩大人群范围
对于“真人图书馆”活动在国内外的不同变化,活动组织者、浦图读者服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外,“真人图书馆”侧重通过观念交锋来消除偏见,但考虑到中国的社会文化,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合适。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该活动在国内依然是个新生事物,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其内涵与意义,往往对“人”不对“事”——参与活动的“读者”往往是在年龄、身份、职业上认同、了解“真人书”后,才来现场寻求“共鸣”的“旁听客”。
然而,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该负责人对浦图“真人图书馆”的前景予以看好。“为了避免使活动蜕变为‘成功学’讲座,未来浦图还将逐步扩大‘真人书’的人群范围。”该负责人说,“许多人由于交际圈狭窄,导致观念狭隘,不够包容。未来我们计划请一些经历较为丰富的人担任‘真人书’,旨在与‘读者’分享不一样的人生和思考。”
据悉,浦图“真人图书馆”活动每月举行一次,读者可关注浦东图书馆读者服务微信、微博了解相关安排,并提前领取入场券。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