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天文馆不下4000座,而我国大陆地区能称得上“天文馆”的只有3座。其中,只有建于1955年的北京天文馆属于综合性的天文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在上海建设一座天文馆,是众多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梦想。
如今,这一梦想将在临港成真!11月8日上午10点,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在临港正式开工。该馆计划2020年建成开放,未来将打造成为国际顶级的天文馆。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刘岩,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上海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参加开工仪式。
计划2020年建成开放
上海天文馆选址位于临港大道与环湖北三路口,距离轨道交通16号线滴水湖站约700米,总用地面积586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164平方米,土建投资约5.28亿元人民币。该项目于2014年1月29日由上海市发改委立项,计划2019年建筑竣工,2020年建成开放。
随着上海天文馆的正式开工,上海科技馆“三馆合一”的格局初具雏形。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顾庆生表示,建成后的上海天文馆将成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同时也将致力打造成为国际顶级的天文馆。
他透露,上海天文馆在工程建设中将采用建筑行业先进的全生命周期BIM应用技术,立志打造成为上海乃至国内BIM技术的示范性工程。此外,还将采用雨水回收利用及生态净化处理、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导光管系统、地源热泵等技术,建设一座节能、智慧、生态的建筑。
除了看星星还能看太阳
上海天文馆的建筑方案由美国意艾德建筑事务所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组成的联合体设计,设计体现了“天体”及“轨道运动”的概念。
主体建筑部分,三个明显的圆形构成“三体”结构;椭圆形的建筑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与三个天体一同诠释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暗示着“万有引力”这一塑造宇宙今日之面貌的神奇自然力。主建筑外的景观区域设计了4条非同心圆的步道,从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象征星系的旋臂。此外,主体建筑暗藏玄机,“圆洞天窗”、“倒置穹顶”、“球幕光环”等特色设计令建筑本身成为一台天文仪器。
建成后的上海天文馆除了一幢主体建筑,还包括魔力太阳塔、青少年观测基地、大众天文台、餐厅等附属建筑。在魔力太阳塔内,公众在晴天可看到一束阳光从天而降,并通过特殊仪器看到太阳在不同波段的景象。记者获悉,目前国际上拥有太阳塔的天文馆并不多,而上海天文馆的太阳塔将是国内唯一一个用于科普的太阳塔。青少年观测基地也是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它类似一个科普营地,可供三四十人的团队在晚间进行观测并提供住宿。此外,大众天文台也会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天文科普活动。 (下转2版) (上接1版)
布展塑造完整宇宙观
在土建工程稳步推进的同时,上海天文馆的展示工程也已开始规划。
“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我们是在创造一段体验。”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部部长林清告诉记者,传统的天文馆大多以天象仪为中心,展示部分比较少,而上海天文馆的展示部分面积就达一万平方米,展示主题为“连接人和宇宙”,将从“欣赏和体验”、“学习和思考”、“理解和感悟”三个层次,充分展现宇宙的“大历史+大结构”。
主展区分为“家园”、“宇宙”、“征程”三个展区:“家园”展区从我们熟悉的星空、日-地-月徐徐展开,带领观众漫步太阳系,穿越银河系;“宇宙”展区从时空、光、引力、元素和生命五个角度全景呈现宇宙奇妙现象,探索天体演化及运行的机理;“征程”展区呈现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历程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启发观众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根据建筑特点,主展区被安排在螺旋形的主建筑的主体中,而在其他区域分散式地安排了“中华问天”、“行星乐园”儿童展区、“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我们希望为公众提供两个视角:一个是对于宇宙的探索,一个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注,通过仰望星空思考人生,从而塑造完整的宇宙观。”林清表示。
关于公众所关注的门票价格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方案,但馆方表示将按照公益的宗旨进行定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