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地芳菲”2016浦东新区群文优秀创作节目加工提高班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举行。在去年年末的2016“大地芳菲”群文创作汇演中,脱颖而出的16个优秀节目,一一接受市群文专家的“过堂把脉”。经过数月磨砺后,这些节目将代表浦东参加年中的2017“上海之春”新人新作展评展演。
“浦东创作永远在路上。”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张国伟表示,在这一系列创作活动中,浦东群文创作者不恃骄、不懈怠,孜孜不倦打磨原创作品。这股原创力量,正是浦东文化苗圃展现勃勃生机的源泉所在。
□本报撰文本报记者曹之光
作品反映民生60多个节目决出“16强”
去年11月,“大地芳菲”2016浦东新区群文创作节目汇演在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惠南分中心拉开帷幕。各街镇选送的60多个文艺节目轮番上演,涵盖舞蹈、音乐、曲艺、戏剧四大门类,展现年度浦东群文舞台艺术的创作成果。在舞蹈、音乐、曲艺、戏剧汇演中,各有4个节目脱颖而出,跻身2016年“大地芳菲”“16强”之列。
这些入选作品,或反映了本地的民风民情,或突出了当地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基于宣传‘1+1+X’居民自治工作法的需要,我们联合了专业与业余力量,创作了沪剧《情满中秋》这部作品。”金桥镇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金芸慧表示,在戏剧类4个节目中,金桥镇文化服务中心选送的《情满中秋》获得了戏曲组总分第一。在获得好评之外,文广中心更看重文化惠民意义:“作品受欢迎,政策宣传效果就更好。”
在舞蹈汇演中,入选“16强”的节目各有千秋,如浦东新区老龄文化艺术团演绎的《女人如花》,是一出兼具怀旧与时尚的海派旗袍秀;张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带来的《梦中的草原心中的歌》,豪迈舞蹈奉献浓郁蒙古民族风情;南汇新城镇文化服务中心的节目《海魂》,演员全部为在校学生,洋溢着朝气并展现出当地的海洋文化。
“每部接受加工提高的作品,从最初构思到演员登台,至少历时1年以上,凝聚了创作者的心血结晶。”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创作部主任王晓宁认为,这些节目都为基层所想,为基层服务,而这正是群文创作的核心精神。
专家开出“小灶”“过堂把脉”精细打磨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精品力作都是打磨而成的,“大地芳菲”加工提高班由此应运而生。一批市级群文专家集聚指导中心,分门别类开出四个“小班”。入选节目一一“过堂”,专家的真知灼见为节目的编导、团队负责人指明了修改提升方向。
“八月十五中秋夜,睹物思人更惆怅。我丈夫去世已多年,撇下母子二人度时光。实指望平平安安岁月长,却不料儿子他突遭车祸与我隔阴阳。心中的阴霾将我缠、走不出啊!每日里翻看影集泪水淌。”伴随着一段哀婉的唱词,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施丽明参与作词、李天娇作曲的《情满中秋》拉开了大幕。
这出沪剧小戏中,肖阿姨接连遭遇丧夫、失独之痛,无奈栖居敬老院。外企白领方明辞职进入居委会工作,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们。中秋之夜,方明来到敬老院探望肖阿姨。肖阿姨在方明身上感受到热情与亲情,得知他尚未结婚,便向他介绍也来探望自己的侄女婷婷。机缘巧合的一幕就这样发生了:原来婷婷正是方明的前女友。在肖阿姨撮合下,男女青年冰释前嫌,三人度过了难忘的中秋之夜。
“剧中的情愫都有了,音乐也很好,文本还是有提高的余地。”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表示,这是一部很能打动人的作品,但文本还有很大的打磨空间。他认为,文本最大的问题就是主题不清晰:全剧到底反映的是一个居委会干部的好人好事,从而成就美好姻缘?还是通过讲述一个社会基层组织的故事,引出如何关爱孤老的当代社会问题?“一个成熟的剧目,各种元素要有机结合,这样才有嚼头。”金芸慧听了专家意见,豁然开朗:“我们将尽快修改文本。”
在每一堂“小班”课程上,不谈成绩,只谈不足,都是节目编导、团队负责人必须面对的一课。对于舞蹈类节目,上海歌剧院舞剧团艺术总监张玉照、市群艺馆文艺创作部舞蹈编导裘思凡都指出:许多入选舞蹈节目美则美矣,然而在主题性、思想性、音乐衔接等方面仍然欠缺。张玉照认为,无论在“大地芳菲”还是“上海之春”评比上,原创都排在第一位。唯有打好原创基础,才能在更大群文创作舞台上绽放光彩。
创作砥砺前行机制引领壮大原创队伍
“过去,我们常说浦东是文化沙漠。如今,浦东的文化土壤里长出了越来越美的鲜花,‘大地芳菲’大赛就是帮助种子发芽的养料。”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张国伟看来,早在20多年前,浦东就面向全区各街镇与事业单位,推出了“以赛代练”的群文创作汇演。中心作为区级群文阵地,召集文化馆、街镇文化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群文骨干力量,创作一批反映时代新貌的文艺作品,参加年末的“大地芳菲”比赛。区级比赛产生的优胜节目,由指导中心邀请上海市群文专家开展深度打磨,选送参加次年的“上海之春”。正因为浦东拥有这样一种尊重艺术规律、利于激发全区“草根”积极性的群文创作机制,才能年年拿出这么多的好作品。而近年来的浦东文化艺术节上,开幕式或闭幕式必有一台浦东参与打造的节目,展现出浦东不俗的创作实力。
尽管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浦东已连续8年获奖总数位居全市之首,然而浦东的群文人并不满足。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认为,浦东的群文创作成绩引人瞩目,但依然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首先体现在南北不平衡,在创作投入上南片街镇多一点,北片相对少一点;其次体现在艺术门类不平衡,浦东的小品、小戏等曲艺节目强一点,但是合唱、独唱、小组唱等音乐节目弱一点。而在较强的项目上,舞蹈依然离“精品”有所差距,而戏曲在创作、表演上仍然有提升空间。
“未来的浦东群文创作,既要有高原,也要有高峰。”王玺昌期待,浦东能诞生更多反映作者思想深度,契合时代热点,反映大政方针的作品。此外,浦东还需要通过政策引领,让更多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
□本版协办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