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升级版上海民俗文化节

2020年1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6-11-07 00:00:00

游老街、逛市集、兜场馆、看庙会……浦东三林镇至今已承办五届上海民俗文化节。作为“老三林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勤建教授等上海民俗文化专家近日相聚三林塘,议题就是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打造升级版上海民俗文化节。

寻访老一辈三林人留下“口述史”

“我还是那句话,搞好民俗文化节,还得‘不忘初心’。”陈勤建教授的一段孩提回忆,深深吸引了全场。1958年,上海沪剧团就在陈勤建的三林塘老家蹲点,深入体验生活。陈勤建说:“大多数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就是文化工作者的追求。三林塘那么多老百姓喜欢沪剧,好好挖掘一下这笔非遗财产,我们的‘初心’就不会忘,三林镇的文化品位、上海民俗文化节的品位,就一定会高。”

陈勤建的一番话,得到上海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称赞:“三林镇承办的‘上海民俗文化节’,与众不同的是举办过高质量的‘民俗文化论坛’;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主题更加贴切和深入?比如,可以在非遗保护上聚焦。”

“我记得,上海民俗文化节的一个‘初心’,是建立‘十大古镇联盟’,发挥三林镇的平台作用,让上海的各个著名古镇共同展示特色,焕发青春,提升活力。”当年民俗节的策划人之一,上海非遗保护办公室主任张黎明说,“我看,明年的民俗节,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各个古镇都能参与,真正像上海的民俗文化节。”

“文化初心”怎么进一步体现?上海大学文学博士黄景春教授建议:“人在记忆在”,要抓紧寻访老一辈的三林人,把“口述史”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加以实施,让三林的文化、历史、人文凝聚起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三林镇崇福道院道长张开华具有浓郁的“三林情结”,他说:“民俗文化节的举办地,离不开三林老街,老街的规划和改造还要提速,老街就是要改造得像一条‘老街’,那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有风味、有特色的‘老街’,要真正让老百姓有‘文化获得感’。”

可否把三林塘打造为上海的“新文化地标”?

研讨气氛活跃,话题不断深入。田子坊商会会长吴梅森说:“我一直说,文化为灵魂,商业为基础,旅游为景点,作为三林文化的载体之一,三林老街如何升级换代?商业布局、客流人流、广告招牌都要与时俱进。”吴梅森为三林出点子:“第一,能不能搞一个宣传三林镇的三维立体影视片,在主流媒体上播放,作为旅游宣传片推广;第二,可以组织具有三林风味的摄影展,到上海的十大知名创意园区去展览,扩大三林塘在上海滩的知名度……”

陈勤建也表示:“三林规划建立明清风格的‘筠溪小镇’,这是很好的大手笔。我建议,最好把三林镇原来的历史风貌考虑进去。比如,我小时候的住地,就是传说中乾隆下江南的堂口,如果有了这些内容这样‘筠溪小镇’的人文价值就会凸显。”

高春明曾对山东台儿庄进行过文化考察。他认为可以借鉴台儿庄的经验,抓住历史文化的地域特点,借着珍贵的老照片,精心复原当时的场景,重新打造了传统的氛围,使之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提升地区文化品质。

“民俗文化节要有根基,我主张,把现有的三林民俗文化馆搞成精品。”上海社科院教授黄江平说:好多民俗文物散落在民间,哪怕一个小小的鱼篓都很有价值,因此,要重视做好民俗馆的规划,打造一流的民俗馆。

当天的“城隍出巡”民俗活动,让与会专家眼眸一亮。望着城隍爷出巡的壮观场面,上海社科院教授郑祖安表示:“三林老街应继续扩大开发的深度,加大民俗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力度。”

上海社科院教授蔡丰明、华师大社会科学博士程鹏也认为:“上海民俗文化节的升级版,就是要站位高,眼光远,立足上海,实现与长三角的资源相链接,与全市、全国的文化建设紧密融合。”

专家们进一步表示,城隍出巡就是“城市庙会”,三林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三林镇可以选择民俗文化专题,与社科院和高等院校开展课题合作,不断转化研究成果,更好推动千年古镇的转型、升级、拓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