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苏拓展三大区域发展新空间

2020年11月30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11-23 00:00:00
  突出转型发展和缩小差距,促进区域间融合互补,对接国家战略释放区域潜力……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相契合,多年来,江苏省坚持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作为重要取向,围绕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持续进行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因地制宜做好区域互补、南北联动的大文章,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洼地”变身增长极

天气趋寒,大丰港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和建厂景象。作为江苏中部重要的出海大通道,一个多月前,这里刚刚开工建设10至15万吨的深水航道工程。

大丰港所在的盐城市属于苏北沿海地区,根据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1至10月,这个市的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1项增速超过或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是当前江苏经济发展的明显特色。”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兴远根据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说。统计显示,2011至2014年,苏南、苏中、苏北GDP年均分别增长10.5%、11.7%和12.2%。在苏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9%提高到44.6%。

如今,曾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洼地”的苏北地区,俨然变身新增长极,成为全省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去年,苏北五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671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7倍和2.1倍,人均GDP由2010年的2.9万元提至去年的5.1万元。

实际上,多年来,从“五方挂钩”到“四项转移”、南北园区共建,从加强分类指导、实行“一市一策”,到出台加快苏北全面小康文件、部署实施六项关键工程,江苏通过不懈努力,不断释放苏北发展的潜力。

目前,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9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公共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786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671亿元,四年翻了一番。

“飞地”起飞促双赢

不久前,苏南的昆山市和苏北的沭阳县成立了昆沭产业转移服务中心,先期启动产业转移引导资金5000万元,并与昆山市台企达成了15亿元的投资意向。

这种最新的产业转移合作面向的,是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南北共建园区。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同时,这些被称为“飞地”的区域,发展成绩单却逆势上扬、颇为喜人,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引擎。

发达地区缺空间,欠发达地区缺机会,两者优势互补,动力强劲。今年是苏州宿迁合作共建苏州宿迁工业园的第九个年头,前三季度,这个园区预计完成业务总收入96.4亿元,同比增长22.3%,工业投资16亿元,同比增长51.7%。“苏北已有40多个南北共建园区,是苏北经济增速普遍快于全省平均增速的引擎。”沭阳县委书记胡建军说。

这些“飞地”,正成为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当地干部说,企业投资需要相对稳定的预期,共建的“飞地”不仅能够保证移植苏南的服务模式,还能迅速建立起企业对输入地政府的信心。

“飞地”还连带“飞人”。不仅是产业转移,在南北共建过程中,通过干部的互派加强“南北挂钩”,更将发展理念带到了苏北,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成为这里长期发展的潜力和动力所在。

战略叠加新格局

组织开展省市联动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发展试点工作,首批确定了包括智能制造、物联网等17个重点特色优势产业,覆盖全部13个地市。

这是江苏省经信委近期推进的一项新动作,旨在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调整重大工业产业布局,立足打破地区分割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

在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战略深入实施之际,江苏又迎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这些战略布局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充分开发共享的合作平台,是国家赋予江苏的重要使命。”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说。

如今,在原有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基础上,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3+3”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让发展动能更强、质态更优。

据新华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