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不是第一是唯一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10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此后,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地先后跻身其列。
在这些地方,创新示范区的“母体”都是以一个高新区或一个城市为主体。唯有在江苏,示范区以苏南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将形成“五城九区多园”的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从这个意义上看,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是第一,却是唯一。
“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上,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东亚新兴工业国家,都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一场深刻而重要的转型──从早期以投入自然资源或资本带来的增长,转向以科技创新带来的增长。”江苏省副省长、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院士说。
统计显示,2013年,苏南五市以占全国0.2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6.4%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万美元。这一数值,正处于经济学界公认的“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的边缘。
从发展现实看,苏南已经为转型准备了比国内其他地方更为坚实的市场与产业基础——一个细节是,当不少地方还在热衷谈论“招商引资”时,苏南各市领导干部口中的关键词早已变成了“腾笼换凤”。
更重要的是,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苏南五市,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创新资源储备惊人。以南京为例,高校科研院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每万人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全市拥有大学以上学历常住人口比重高达26.1%,仅次于北京。
丰厚的科教资源,构筑了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六连冠”的创新版图。但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光鲜的创新榜单背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科技创新转化效能低并存,成为长中之短。
太湖蓝藻危机、劳动密集产业密布……一系列现实困境,一度让“苏南模式”困惑彷徨。漫长的产业转型痛苦中,一项共识逐渐深入人心:“在全球产业格局和分工中,从承接中低端到切入高端产业跟别人竞争,这是苏南在率先发展中必须承担的责任。”
共创可复制“新苏南模式”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怎么建?本报记者在苏南五市采访,采撷到了这样一组“创新镜头”。
1月9日,南京微创医学科技公司的会议室里,正就一款新型超声穿刺针产品召开远程评审会,视频那头是美国5位知名专家。新产品将打破国外垄断,预计售价仅为进口产品1/10左右。
顺江而下,长江镇江段码头边,一艘为国外船东建造的85米维护工作船顺利下水,该特种船从功能外观到控制系统都由镇江自主研发。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也传来好消息——该院牵头制定的国际物联网技术标准获得通过,这是我国制定的首项顶层架构国际标准。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开发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参与世界产业技术标准制定……像这样的创新动作在苏南每天都有发生。时至今日,当个体的局部的自主创新汇聚为区域性国家战略,又将带来一个怎样的“新苏南”?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刚刚卸任的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朱步楼说,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作用,积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这意味着:苏南不但要搞科技创新,还要引领更大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的创新,还要注重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不再是“独善其身”,更要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创新。
创新驱动,说易行难。省科技厅副厅长王秦感慨,过去说搞新能源,大家都上光伏;搞物联网,各地又都搞物联网。蓦然回首,都在同质化竞争。诸如此类,不放在一个大的区域里面既看不清,更难以解决。这正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国家战略要强调“跨区域”的重要原因。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苏南五市就好比人的“一拳五指”:南京的智能电网、软件,无锡的物联网、集成电路,常州的光伏、智能装备,苏州的纳米、生物医药,镇江的战略新材料……各展所长才能避免“双手互搏”的内耗式竞争,握指成拳才有更大作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铿锵落地,勾勒出“新苏南模式”的美好雏形——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发展有侧重,竞争有差异,通过在更大范围、更高能级层面协调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培育出一系列世界级产业,最终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可复制的创新示范效应。
据《新华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