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年坚守铸辉煌

2020年11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彭小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       肖湘愚

培养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造就民族英才,是湖南一师人矢志不渝的百年坚守!

  一、杏坛筑基,勇于担当

千载理学地,杏坛长春;百年师范天,弦歌不辍。

奠基于千年学府城南书院的湖南一师,发轫于1902年8月建立的湖南全省师范传习所,1903年2月升格为高师层次的湖南师范馆,城南书院山长王先谦任馆长;同年12月,在由南宋绍兴年间(1161年)张浚、张栻父子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改馆长为监督。1904年11月改为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因兼负高师和中师培养任务,故又称“两级师范学堂”。1909年2月起,学校定格为中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1912、1914年,学校相继改为湖南公立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监督为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1992年起,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开始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2000年,学校升格为专科,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一师人深知师范教育于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家庭兴旺、个人发展的至关重要性。早在民国初年,一师的《招生广告》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渊泉也。”一师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镕,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更是集中体现了一师人尊奉百年的师范教育价值观和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担当精神。

从建校之初的湖南师范馆,到今天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一师风雨兼程,经历了百年沧桑。110年来,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人事如何更迭,无论办学层次如何提升、办学规模如何扩展,也无论校名和校址如何变迁、人才培养规格如何改变,一师人坚守师范教育圣地、守住师范教育净土、倾力为国家民族造就英才、培育优秀小学教师的宗旨始终没有变!

    二、薪火传承,桃李芬芳

物态凝眸而盎盎,千古灵区;弦歌入听仅雍雍,一方雅化。

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以服务民族教育发展为天职的一代又一代一师人,总是孜孜不倦地传承文化薪火,意气风发地高奏师范弦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英才,谱就了一篇又一篇教育华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为之瞩目的奇迹和辉煌!

城南书院建立之初,理学家、教育家张栻任山长,与同为“东南三贤”的朱熹会讲于湘江两岸,使城南书院成为以力主经世致用和高扬爱国主义为特点的湖湘学派的发祥地之一。到了清朝中晚期,湘中大儒贺熙龄、余廷灿、余正焕、胡达源、陈本钦、孙鼎臣、何绍基、郭嵩焘、王先谦等相继任城南书院山长兼主讲,造就众多人才,最著者如贺长龄、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元度、罗泽南、王闿运、邓辅纶、樊锥、张百熙、皮锡瑞及黄兴、程潜等,均为近世中国风云人物或学问大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人才群体星光灿烂,其中光芒最为耀眼者,大多与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之誉的一师有着深厚的渊源。无论是主张经世济民的贺长龄、贺熙龄、胡林翼,还是洋务运动中坚的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无论是主张维新变法的张百熙、皮锡瑞、戴展诚,还是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天华,还有立宪派谭延闿等,均来自一师或其前身——城南书院。而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为代表的一师人,更是以其冠绝古今的惊世才干,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为中华民族洗去百年耻辱、实现伟大复兴奉献了热血和生命,建立了不朽功勋,为中华民族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

建国前的一师,英才济济,被誉为“湖南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湖南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湖南革命青年的大本营”、“湖南培养教育与革命人才的摇篮”,不仅为中国革命牺牲了200多位烈士,而且拥有以徐特立、杨昌济、何叔衡、谢觉哉、黎锦熙、杨树达、周谷诚、辛树帜、舒新城、夏丏尊、李达、李维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教育家,历任教职员工逾千人,毕业生近6000人,师生已入选《辞海》者达50人,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9人,民国政府首脑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此外,曾为一师师生的学者名流还有孔昭绶、易培基、王季范、袁仲谦、匡互生、钱基博、李肖聃、符定一、贺培真、程星龄、刘子载、刘雪初、柯蓝、刘日新、李泽厚等。

建国以来,一师有历任教职员工近2000人,毕业生近5万人。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长年耕耘于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第一线,成为湖南基础教育的骨干和中坚,为党的教育事业、为提高民族素质和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一些毕业生工作于党、政、军、群、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成为领导或骨干,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奉献着自己的才干。1960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教先进单位称号;1978年,学校师范本部及附小被列入全国20所重点中小学行列;1990年,学校获评全国教育先进单位;1991、1993年,学校分获全国小学语文、数学教改实验先进单位称号。

跨入21世纪,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一师在8年之内实现了由中专到高专、再由高专到本科高校的快速跨越,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以培养优秀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师范学院,并将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以本科层次师范教育为主,坚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为主、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湖南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型高等师范院校”,同时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思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继承和发扬我校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教育传统,巩固师范教育优势,打造小学教师教育特色品牌,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健康协调发展”。准确的办学定位,科学的办学思路,为学校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为扩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于2004年开始在湘江西岸新建占地1058亩的东方红校区。现已初步建成的新校区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郁,建筑风格与城南校区一脉相承,深受师生喜爱。学校的占地面积也由258亩扩大到1346亩,建筑面积由9万平方米增加到近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500万元,纸质图书140万册,净资产总额11亿元,在职教职工1037人。升本四年来,教授由48人增加到85人,其中湖南省二级教授6人,副教授由156人增加到193人,博士由13人增加到70人,新增教师均来自“211”及“985”高校且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荣获湖南省首届教学名师奖教师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学校现有29个本科专业,专业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已形成教育学、文学、理学3个优势学科。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9—2012年当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0%以上,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其中师范生达1.4万余人,彰显出一师人正高举着师范教育的大旗,努力传承着绵延千年的教育传统,无怨无悔地为国家民族培养优秀小学教师而辛勤耕耘!

 三、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弘扬传统,斩棘拓荒开新天;培育英才,镕铁铸人创辉煌。

如果说,为基础教育奠定根基是一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那么,择天下英才而教之则是一师人坚持不懈的事业追求。为此,一师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倾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免费培养模式,为培养优秀小学教师开辟了新的道路。

自1997年师范生开始缴费上学后,中国的师范教育便迈向了市场化改革的征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师范教育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特别是跨入21世纪,高等教育迅速实现大众化后,考生对高校及其专业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师范生源质量随之下滑。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为了吸引生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纷纷走向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在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上淡化师范特色,偏离培养合格教师的教育目标,使师范教育的功能和地位被边缘化。这些情况的出现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造成了程度不同的不良影响,导致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毕业生“站不稳三尺讲台”的现象大量出现。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数量不足、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正是出于对师范教育前途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担忧,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小学教师,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在湖南省教育厅的主导和一师的积极参与下,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农村小学教师专项培养计划”,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全国率先恢复免费师范教育,按照“初中起点、五年一贯、综合培养、分向发展”的思路实施专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免费培养,这一培养模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报考小学教育专业。2006年至2009年,一师连续招收4届共2800余名学生,已毕业的3届近2000名学生全部回到生源所在地,走上了小学教师岗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骨干,有的甚至成为了校级领导。全省各县市区教育局普遍反映,一师的这些学生好用、管用、可以放心用。

2008年,一师升为本科高校后,立即向省政府、省教育厅申请并获批举办四年制高中起点本科学历免费师范教育,由学校按照“个人自愿、定向培养、免费教育、定期服务”的原则,每年面向全省高考考生招收一定数量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根据“综合培养,分向发展,突出特色,学有专长”的要求,采用“2+2”分段培养模式,为全省各县市区及农村乡镇小学定向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高素质小学教师。2008年至今,学校已招收五届共2260余名学生,毕业两届共489人。这些毕业生回到家乡、走上教师岗位后,爱岗敬业,勤恳工作,迅速成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学校的教学、教研和管理骨干。各地教育局普遍反映,一师的这批学生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理念先进,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

一师人在对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历和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免费培养实践中发现,初中起点的专科师范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培养潜力大,特别是其艺体综合素质养成教育效果好,有利于培养出热情活泼、能歌善舞、富有爱心和亲和力、适应儿童天真烂漫天性的小学教师,但其学术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等相对不足。而且,随着本科教育的日益普及,专科学历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也日益减弱。高中起点的师范生虽有学历层次高、对优质生源有一定吸引力的优势,但因其入学时大多年近二十,在高中学习期间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文化学习,导致从生理条件到心理条件都错过了艺体素养综合发展的最佳时期,优秀小学教师培养所必需的艺体潜质明显不足,可塑性不强,难以培养出“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的优秀小学教师。

为充分吸取初中起点培养模式的优点,克服其学历层次不高、职业发展能力不足、对优质生源吸引力不强的缺点,一师人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一师自2010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初中起点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按照“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分科培养,综合发展,定向就业”的模式和“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招生原则,每年面向生源计划所在地招收1500名优秀初中毕业生,为农村小学免费定向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实践证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教育所采取的公费教育、定向就业和适度缩短学制等措施,有效地吸引了具有较大培养潜质的优秀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学生,显著提高了生源质量。长达六年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使学科专业教育与师范技能培养能统筹兼顾、齐头并进,使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情意明显强化,教学教研能力显著增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模式作为我国免费师范教育的重大创举,于2010年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又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示范项目,不仅获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众多兄弟院校纷纷来校考察交流,学习借鉴并付诸实践。

今日的一师,不仅是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级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而且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3年对146所高校进行的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水平评价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方阵,与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6所国家“211工程”大学和省级重点大学携手迈入小学教育专业全国一流行列。2013年12月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培养优秀小学教师是学校的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师范教育改革纪实”为题,对一师的人才培养作了长篇专题报道。

具有绵延千年的文化积淀的一师,正秉承为国为民育才的宗旨和延续110年的优良教育传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民族基础教育事业兴旺发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