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钻地蛟龙”穿江急

2020年11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2年05月10日 星期四

本报记者 刘勇 通讯员 吕瑞贤

工地

目击

如今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在长沙城南遭遇堵车的市民常常会念叨:要是南湖路湘江隧道修通了,过江就不用都挤猴子石大桥了。

南湖路湘江隧道现在到底修得怎么样了?5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湘江中路东侧的隧道施工现场,一探究竟。

戴上安全帽,跟随施工人员踏着狭窄的铁梯“盘旋”而下,到达地下20多米处的隧道主线施工地,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圆洞”,一个个圆环挨着向里边延伸。中铁隧道集团长沙南湖路湘江隧道项目部生产负责人李亚超告诉记者,这个“圆洞”即由东往西的北线过江隧道,内径达10.3米,洞内每个圆环由9块弧形混凝土管片连接而成,每环宽2米。

据介绍,南湖路湘江隧道自2010年12月动工建设,设计为南北两线穿越湘江,主线单洞合计长约2956米。2011年12月26日,隧道盾构机开始掘进,每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到今天已经掘进了175环、350米长。今年4月19日,盾构机成功“钻过”湘江东岸大堤,开始穿越湘江,目前已经在湘江底下穿行了100多米。

沿隧道右侧一条不足40厘米宽的铁板小道,一直往里走,越走越觉得热。现场施工人员解释,这是盾构机作业散热所致,一般情况下,隧道内的温度要比地面高出5到10摄氏度,“冬天干活也很容易出汗”。

走到尽头,只见一个与隧道圆环一般大小的“钢铁猛兽”,正“嘶吼”着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这就是隧道盾构机,正在掘第176环。”李亚超比划着形容,这台盾构机主要由圆形盾体、主控室和辅助车组合而成,盾构机前端有18组推进油缸,作业时铆足劲往前推,圆形盾体在它们的推动下缓缓转动,最前方的刀盘随着盾体转动,将挡路的岩石、泥土打得粉碎,再通过管道将渣土输送至地面运走,隧道内几乎见不到尘土飞扬;向前掘进的同时,盾构机自动向隧道四周灌注砂浆,加固防渗。

“我们把盾构机称为‘钻地蛟龙’,用它施工,自动化程度很高,主要工序一步到位,非常安全。虽然我们头上正‘顶’着一河湘江水,但大伙一点都不担心。”李亚超说,他们只需20多个人就能操作盾构机在隧道内作业,一天可以掘进8到10米。

“去主控室看看吧,那里是‘钻地蛟龙’的大脑。”李亚超带着记者挤进了辅助车上一个只有4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这是整个盾构机的核心部位,5台显示屏上显示着盾构机的实时情况、各部位的系统参数,控制盾构机的所有指令也都从这里发出。

主控室内的隔音效果比较好,说话不用像在外面一样得贴着对方耳朵,但机器作业带来的持续震动仍然让人有些吃不消。

去年刚大学毕业的陕西小伙孙振中,是主控室的主要操作者,也就是这台盾构机的主司机。向他了解情况,只能等他目光偶尔离开显示屏时才好提问。“盾构机每天24小时作业,分白班夜班两班轮换。我们白班每天早上7时下到隧道开始上班,晚上7时回到地面。这12个小时内,我得随时注意各种参数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掘进状态调整,吃喝拉撒全在隧道里解决。”旁边的同事梁晓亮笑言,孙振中一天到晚都在主控室,难得见到阳光,原本黝黑的皮肤变白了许多。

“一天工作这么长时间,觉得辛苦吗?”孙振中回答:“习惯了就好。”这句话,在隧道内似乎成了“口头禅”。

“上白班比夜班还是要好一些,不用‘倒时差’。”梁晓亮补充。不过,白班、夜班每半个月得轮换一次。

为了让隧道早日通车,隧道建设者几乎没有节假日休息。从去年7月到长沙,孙振中就向往着去对面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看看,可是一直没时间成行。“等隧道修好了,我要第一时间穿过它去完成心愿。”

盾构机每掘进2米,就得暂停一会儿,让施工人员给隧道装管片。只见一名工人开着吊机,用真空吸盘将50厘米厚、重达几吨的弧形混凝土管片紧紧吸住,缓缓向前移动,对着隧道开挖壁“贴”上去。然后,其他人用风动扳手拧着巨大的特制螺栓,把管片牢牢固定好。花了近1个小时,9个管片终于全部装好,连成一个坚固的圆环。

盾构机又开始向前掘进。

据悉,年内北线隧道可确保完成掘进。如果施工进展正常,预计2013年上半年可完成整个隧道主体工程施工。隧道设计负责人陈海军说,到时长沙市民过江又将多一条通道,从南湖路到对岸河西大学城,现在要绕行10公里左右,以后走隧道穿行湘江只要几分钟就够了。

题图:5月3日,长沙市南湖路湘江隧道内,工人们在加紧施工。

本报记者 赵持 摄

项目名片

南湖路湘江隧道

南湖路湘江隧道是长沙市“两桥一隧”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12.98亿元,2010年12月动工建设,设计为双向4车道,建成后将成为长沙市第二条过江隧道。

隧道位于橘子洲大桥与猴子石大桥之间,南距猴子石大桥约3公里,北距橘子洲大桥约3.4公里,隧道中段位于橘子洲头以南约100米。隧道西起阜埠河路和潇湘大道交叉口,与潇湘大道互通,下穿湘江、湘江中路后,与湘江东岸的南湖路相接。隧道采用“双管单层”结构,分南北两线穿越湘江,其中南北主线单洞合计长约2956米,匝道合计长约2912米。隧道明挖段需投入混凝土10.1万立方米、钢筋1.3万吨;制作隧道内管片需要混凝土4.6万立方米、钢筋7690多吨。

由点及面

长沙市“两桥一隧”

长沙市“两桥一隧”重点工程包括福元路湘江大桥、湘府路湘江大桥、南湖路湘江隧道3大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34.75亿元。其中,福元路湘江大桥位于银盆岭大桥与三汊矶大桥之间,西接长望路,东接盛世路,主桥长630米,宽38.5米,为双向6车道;湘府路湘江大桥位于猴子石大桥与黑石铺大桥之间,设计双向6车道,预留远期拓展为双向8车道。

2010年,3大项目同时开工建设,目前各项施工进展顺利,2013年内有望全部建成通车。届时,长沙过江公路通道将增加到10条,从北往南依次为月亮岛大桥、三汊矶大桥、福元路大桥、银盆岭大桥、营盘路湘江隧道、橘子洲大桥、南湖路湘江隧道、猴子石大桥、湘府路大桥、黑石铺大桥;长沙市区二环以内,每隔约3公里将有一条过江通道,长沙将步入过江交通“加速时代”。

记者热悟

让市民生活更方便

湘江,给省会长沙带来别样的美丽和灵气,却也成为东西交通的一道“坎”。上下班高峰期,湘江两岸常见堵车“长龙”。

长沙市民期盼,有朝一日过江不堵车。“两桥一隧”重点工程同时上马,大手笔增加过江通道,就是对百姓期盼的最好回应。

过江通道多了,堵车现象必然能得到缓解,百姓出行更快捷,生活更方便。这,正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城市,就是要让市民生活得更方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