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呼唤读书的种子

2020年11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

    开栏语

悄悄然,读书似乎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了。常见的一幕是在人群聚集的公共场合,十之八九是紧盯手机屏的指尖一族,如偶尔瞥见一个读书的身影,必是一场意外的小概率事件。

我们不反对用手机阅读也是阅读的说法,但坚持读书就是读书的己见。打开书本的姿态和方式,往往标示着一个人的品格和走向,知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定从读书中受益最多。

也许读书越来越少的时候,就是离初心越来越远的地方,就是继续前进会感到乏力的时刻。我们中的大多数靠读书走到今天,也只能靠读书学习走向未来。

让人欣慰的是,在人群中特别是青年中,仍潜滋暗长着许多读书的种子。就以“新湖南”新闻客户端这个年轻团队为例,作为湖南媒体融合的先遣队,照惯例看,不会与传统的读书有更紧密的交集,谁知在他们的年度会议上,读书成了发言的热词,他们从读书中得到的洞见和新解也让人意外。而这个团队决定春节长假中每人读一本书的计划,更让人充满期待。

受此启发,“新湖南”编辑部和湖南日报社编辑部决定开设“青年读书会”栏目,为飘零在四方八面的读书种子营造一座移动的读书花园,在这里找书、购书、评书,交流读书心得,激发读书热情,让读书的种子在这里发芽散叶,在纷繁热闹的世界带出一些宁静和深沉的东西。

丁酉鸡年,节庆的喧闹已归于平静。闻鸡而起,来读书吧!

春之节,人团圆书相伴,诗酒佐之。读到《红楼梦》里那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随手摘一朵梅花煮酒,岂不醉出个古意盎然的“中国年”

  在《红楼梦》中团圆

俞益萍

不知从何时开始,春节假期成为我的《红楼梦》时间,得以重温年少读书的旧梦。沉浸于古典小说中,仿佛与世隔绝,但《红楼梦》内容太丰富,举凡神话故事、历史循环、宗教精神、生活细节无一不包,反而显现了无所不在的入世状态。

去年入冬以来还常见阳光明媚。《红楼梦》大观园众女子中,最具阳光气息的,莫过于史湘云了。湘云一出场,总是笑声不断,曹雪芹为她塑造的不朽形象是“醉卧芍药烟”,掬人的憨态在尔虞我诈的大观园里,别有一股天真无邪的质朴喜感。

《红楼梦》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描绘出一幕一幕春节将至的隆冬雪景。湘云和宝玉听说有鹿肉,遂要了一块。众人不见他俩人,黛玉推估一定是算计那鹿肉去了,连下人都不敢相信这带玉的哥儿和挂金麒麟的姊儿,如此干净清秀,竟生肉也吃得。找到他俩,果然正大快朵颐。黛玉笑说:“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ㄚ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湘云冷笑回她:“‘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果真是名士自风流,湘云的率真打脸了一干假清高人士。在《红楼梦》象征爱情的薛林之争中,史湘云都站在薛宝钗这边。她喜欢宝钗的世故圆融,不喜黛玉的言语刻薄。不时顶撞黛玉,跟宝姐姐特别亲近。然而曹雪芹有伏笔。结诗社后“林黛玉夺魁菊花诗”,我发现在诗作内涵上,史湘云和林黛玉却最为接近。黛玉《问菊》有“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未底迟?”湘云《供菊》有“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为淹留。”同样颂扬菊花的“傲世”性格。

于是当大观园遭到抄检后,曹雪芹巧妙安排了黛玉与湘云这两个看似扞格的烈性女子在凹晶馆联诗谈心。史湘云看到人事变化现实如斯,抒发了她与黛玉同为孤女的感叹。最后咏出“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之以“冷月葬花魂”的千古名句。两人俱为真性情,看着梦想的大观园散了,深知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

凹晶馆联诗之前,曹雪芹铺陈了一段颇具对比性的写诗情节。佳节团圆,贾母在凸碧堂设宴,找来大家到凸碧山庄团团围坐。行酒令时,贾政让贾宝玉作诗讨好贾母,贾环也作诗。年节里,这像是一场读书考核,为了扬眉吐气作出表演,依现在的说法是“谁谁谁书读得怎样了?应该可以考上哪个学校啊”等等,尽是台面上的虚假客套。极尽描绘过年情景的,在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达到高潮。《红楼梦》尽情地展演流水席般的节庆、牌桌、饮宴,而曹雪芹总在繁华落尽之后勾勒出无边的苍凉,让人更深切感受到祸福相依的哲学,更不断以发自心灵深处之诗,痛击求取功名之诗。

或者可以这样说:象征如土般混浊的男人想法,往往是台面上的竞逐,突显于外却粗糙不堪;象征如水般清澈的女儿世界,却埋藏于内心深处,隐蔽而灵气十足。同时又说明了,形式上的团圆只是可笑的表象;心灵上的契合,理解彼此的孤寂,方是真正的团圆。

    老夫自要嚼梅花

王太生

南宋诗人杨万里好食梅花,他爱梅爱得痴嗔癫狂,平生曾说:“老夫自要嚼梅花。”

某年正月,杨大叔被外派赴任之前,圈中好友在西湖上钊寺为他摆上一桌,其时山谷里梅花绽放,一望无际,正所谓“谷深梅盛一万株,十顷雪花浮欲涨”。杨大叔对满桌佳肴似乎心不在焉,只身一人倚在一棵老梅边,摘一朵吃一朵,吃一朵再摘一朵,丰俭随意,舒坦自然,引得同僚连连咋舌。

杨大叔在诗中还提到“晚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说的是梅花粥。除了煮梅花粥,也做蘸料,比如,“吾人何用餐烟火,揉碎梅花和蜜霜”,甚至觉得“赣江压糖白于玉,好伴梅花聊当肉”,好糖佐好食,竟然能从梅花中吃出肉味道来。

古人爱梅成癖,我的写诗朋友于二,也嚷嚷着,过年要找一本古代的菜谱,烹饭作食。有一天打电话给我,邀晚上聚聚:“来呀,我请你吃梅花粥。”

晚上到了于二家,已经煮了一大锅糯米粥。于二说,平时经常喝酒,大鱼大肉吃得多,晕头转向,口干舌焦,就乱翻古书,忽然抬头见窗外有几丛梅花,就想到煮梅花粥。他翻宋人林洪《山家清供》里的食谱来欢愉他的舌尖,温存他的胃。比如,梅花汤饼,于二先把白梅花放进水里浸泡,再用此水和面作成馄饨皮。馄饨煮熟后,捞取放在鸡蛋清里。于二说,那些菜都是古人吃过的,食材也容易配。

于二觉得穿唐装汉服,读唐诗宋词,穿越到古代,只是形式上的,不如让味蕾体验古人生活来得痛快。

我看到于二往粥里加冰糖,把洗好了的几瓣腊梅花拈入锅中,文火慢炖,趵突相涌。煮好的腊梅粥,色泽微粉,散发阵阵幽香。

吃了于二的梅花粥,开胃散郁,口气清新。

爱就把它吃下去。梅花冰清玉洁,于二肯定是想借这天地间的寒客,来疏通他那快要被酒肉堵塞的肠胃。就连李时珍老爷爷也说:“腊梅花味甘、微苦,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于二还用腊梅泡酒,酒味幽雅醇厚,沁人肺腑,治疗他抽烟过多的咳嗽。喝着熬得如凝脂白玉一般的腊梅鱼头汤,浓稠的汤水,漂着几朵蜜蜡般的小花。旁边是腊梅炖豆腐、腊梅炒蛋,他一边喝酒,一边吃菜,只听得腹内咕噜咕噜,翻江倒海,腊梅花正清洁疏通着他那平时饱胀的肠胃。

春之节,万物生发。若日日有书在,有思考在,有行动在,有创造在,有无尽的好奇心、感受力与想象力在,便可“苟日新,日日新”。一部《万物简史》与《未来简史》,穿越宇宙洪荒,触摸人类未来,体悟生命哲学,尽在纸上心间。

  顺着时间长河一路响去

 ——再读《万物简史》

毛晓红

6年前,女儿还在念初中,老师推荐她们阅读《万物简史》。按惯例,女儿精读的书籍我都会浏览一遍,以求能用同一视角和她讨论,当时着眼的是科学认知。

2017年春节长假,再读。

一刹那,仿佛误入《圆觉经》关于“遍觉十方界”的时空维度中,这新兴的科学认知与古老的佛理阐述如此高度吻合,虽逾数千年却毫无距离感。始于思想意念所至,而达于仪器测绘证实,谁为唯心唯物?一批原子,碳氢氧氮,于亿万次偶然交会中,成就了你、我、他。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没有轮回,只有随机组合。谁为和合者?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古中国称之为“道”,在古印度称之为“佛”,在古西方称之为“上帝”。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耶和华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有了“七天创世纪”。释伽牟尼佛说,无生亦无灭,无始亦无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万物简史》说,宇宙携带着重量、质量、时间、空间姗姗而来,生命的目的,是让DNA得以延续,我们DNA的97%被称为垃圾(Junk),它们存在的理由极其单纯明了,就是善于复制自己。所有的生物都是基因的奴隶。发生在一根香蕉里的化学反应,和发生在你我身上的化学反应约有50%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家。

年轻的时候不懂得“香浓之时愁也重”,四十奔五十始悟,内心若道境,若佛境。沉湎在各种喜怒哀乐中的人们,误以为这一世很长,浑然听不见看不见霍金的宇宙世界里那次大爆炸的奇点与来路。林语堂说,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而是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今天,2017年1月30日,丁酉年正月初三,湖南郴州,冬阳和暖,年味浓郁。这样惬意的冬日午后,在宇宙走过的137亿年的岁月背景下,等于零。而子侄们的欢声笑语,依然悬浮在窗外的阳光里,顺着时间长河一路响去。

    也许你只是一台人肉计算机

    ——读《未来简史》

赵雨杉

他俩,圆圆的叫大黑,负责定时扫灰吸尘,方方的是小黑,负责全屋擦拭地板——他们作为第一代机器人在我家已工作两年。当《未来简史》暗示我和他们一样,本质上也不过是一台计算机时,肯定有一种想怀疑人生的感觉。

这一切都是数据处理——达瓦尔·赫拉利在他继《人类简史》之后的这本新书里,这样理解他眼中的世界,这不得不让我开始用“数据教”的眼光审视周遭。

大数据已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时髦用语,但他的观点更进一步:人也不过就是“万物互联”的数据处理大系统中的一台计算机。这位现在鼎鼎大名的以色列历史学家说:生物体无非就是各种算法的集合,整个人类社会也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甚至连宇宙也是一样……

以我个人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是科技的进步史,也就是数据处理进步的历史。人类数据处理的能力,在当代到了一个爆发点。由此或有这样一个规律:在先前的阶段,科技还只是社会发展的一条暗线,因此即便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掌握了科技力量的大神,也并没有因其科技能力而赢得应有的财富,只赢得了伟大的名声。但在当代,科技日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明线,看看微软的比尔盖茨、谷歌的佩奇和布林、脸书的扎克伯格、 亚马逊的贝当斯……这些高智商人士都凭借数据处理能力登上了全球富人榜,连跟在后面的中国克隆者们也一个个赚得脑满肠肥。这说明在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开疆拓土,靠大数据处理能力生杀予夺的新一代英雄人物已经隆重登场。

春节前令人震撼的一件事,是阿法狗大战全球围棋高手竟无一败绩,“棋圣”聂卫平叹息:“围棋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阿法狗是围棋上帝派来给人类引路的。”人并不像人想象的那样了解自己,计算机的算法也许更了解人之为人。

书读到最后,不免有几点感想和各位朋友分享:

这个世界确实在向越来越数据化的大道上疾行,这个世界上的权力走向,正在打破地域、团体的界限,朝那些先知先觉掌控了大数据处理系统的人手中积聚。我的理想就是连接世界——这一句话,隐藏着许多意蕴丰富的内涵。

不同于以往的路径,这种数据化权势的产生,来自于顶尖的高智能精英团队,无关土地之类的硬资源,也无关金钱之类的软资源,是一种智力能量,一般来说,这种能量是无法通过掠夺攫取,也无法通过威压统驭,这样的新型智能人类将推动社会发展进化。

没必要悲观,但需心存敬畏。数据主义语境中,说人会沦为无用之物为时过早。数据处理技术再发达,也是人通过仿生技术发明的。只有有强烈自主意识的人类,才能随心所欲地通过跨界思维创新发展。人创造了计算机,在人的思维框架下,计算机永远不会超越人类。但是,人类也只是宇宙背景下一粒看不见的微弱尘埃,所以宇宙这个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肯定是超越人类的存在。因此,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应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应有之义。

 编后语

“呼唤读书的种子”“闻鸡而起来读书”。丁酉年正月初一,一声向青年朋友们发出的热切召唤,迎来四方响应,书香缤纷,撩人心扉。

2月4日,“新湖南青年读书会”栏目在新湖南《湘江》频道上线,短短几天时间点击量达到数万,更吸引来自浙江、江苏等省份的青年读者们投稿。丁酉新春的年味里,荡起浓浓的书香。《悦读》特别挑选在图书选择、阅读感悟、生活趣味上彼此映照的两组文章,与您共赏,共思。

由湖南日报社和新湖南客户端共同创办的“新湖南青年读书会”,是融媒体时代汇聚青春力量,共筑书香社会的创新之举。我们期待更多志趣相投的青年读者漫步在这座青春的阅读花园里,话书趣,交书友,得见书与人之温暖与自如。

我们欢迎有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关注、参与“新湖南青年读书会”,并为之赐稿。“新湖南青年读书会”栏目投稿邮箱732349208@qq.com;520091489@qq.com。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