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神州瑶都绘宏图

2020年11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0年11月22日

特约撰稿 吴恢才 唐晖 徐积贵 李光平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南边陲,是镶嵌在湘、粤、桂金三角上的一颗绿色明珠,于1955年8月5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迄今已55周年。全县现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519个村(居)委会,在324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生活着瑶、汉、壮、苗等24个民族共47.9万人口,其中瑶族人口28.7万,以瑶族人口最多、居住地域最广、发展潜力最大,而被誉为 “神州瑶都”。

物华天宝 锦绣江华

江华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冯乘县,隶苍梧郡,属交州。三国时,地入东吴,隶临贺郡,属广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90年),改隶永州总管府,属荆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析冯乘置江华,隶营州(道州),属江南西道,因县治在阳华岩之江南, 得名江华。

江华地理位置优越。此地自古以来就是通楚达粤的交通要隘,是历史上中原连接两广的重要通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湖南省“南大门”之称。现有的207国道、326省道和洛湛铁路,以及在建的道贺高速,使它与桂林、贺州、梧州、广州、连州等一系列城市联成一体,驱车6小时内可抵达珠江三角洲的任何一座城市。

江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清朝时期,瑶民领袖赵金龙率部起义,震撼朝野,民族英雄王德榜英勇抗击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受万民敬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英才俊杰,有中共早期党员、中共三大代表、第一任满洲省委书记、中央文库主要负责人陈为人烈士,中共早期党员、省港大罢工发起人之一的李启汉烈士,曾任湘南特委书记、湖南省委组织部长的王涛烈士,以及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顾委常委的江华同志,他们都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卓越革命者。

江华物产富饶,资源禀赋。丰富的森林资源、充沛的水能资源、富庶的农产资源、量大品高的矿产资源、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积聚了瑶山雄厚的发展底蕴。这里林海茫茫,林产丰茂。两千余平方公里林地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76.7%,活立木蓄积量达1154万立方米,百万根竹材、名贵的厚朴、杜仲药材,每年沿着潇水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抢占一方市场。这里溪河纵横,291条大小河溪如金梭银带,在千山万壑间徘徊萦绕,蓄积了43.01万千瓦的可开发量。高山蕴好水,好水养良田,良田产奇珍,敢与美国加州烟媲美的“涛白优烟”,堪称世界一绝的珍珠椒,饮之令人神清气爽的大叶苦茶,风味独特清香的瑶家腐乳,满口余香、回味无穷的瑶家腊味、瑶家米粉肉,闻名遐迩,盛誉不竭。这里地下藏珍,富聚百宝。41种现已探明的矿产星罗棋布,缀满了瑶山的每一个角落。锡和稀土品位高,储量大。这里人文荟萃,古迹甚多。有新石器、商周、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有秦始皇开疆之时的屯兵遗址,有世界瑶族的朝圣之地盘王殿,有历代文人墨客元结、柳宗元、徐霞客等游览题咏过的“江华八景”,有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有天然狩猎场,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这里山肥水美,风光绮丽,有秀甲南天的秦岩溶洞,有古老奇绝的九龙井原始檵木林,有绝壁万仞的姑婆大山,有四教合一的豸山公园,有水天一色的天河瑶池,有飞叠千悬的大龙瀑布……是旅游、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生态优良。708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巍然耸立,5万亩原始次生林莽莽苍苍,38种国家保护植物根深叶茂,20余种珍稀动物穿梭林间,充满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一幅“山水生态一体,人文自然相融”的绚丽画卷。

沧海桑田 辉煌江华

飞歌自治路,瑶乡涌春潮。55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两大重点。励精图治,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9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产值39.4亿元,按当年价计算(下同),为2005年的1.98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74亿元、9.44亿元、17.22 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83倍、2.35倍、1.94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47亿元,财政收入19.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7167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0.28亿元。同时,县域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传统农业升级换代,产业化进程提速。昔日的江华,一直沿袭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瑶乡人民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和山地优势,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农业产业结构步伐明显加快,结构趋向合理,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探索了“公司+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农户”等多种模式,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的农林产品基地,大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目前,全县共建起千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农业基地29个,着力巩固和发展了13个“万字号”基地。其中12万亩玉米基地,总产6万吨;1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已完成商品蔬菜种植面积8.5万亩,产值2亿元;已完成6万担烤烟基地,产值5600万元;29万头草食性牲畜基地,年出栏达11万头;15万亩桉树基地,已投入资金1.2亿元,超额完成种植面积;20万亩药材基地,并建成了花江、湘江等多个“药材之乡”;1万亩瑶山六月香雪梨基地已初见成效;同时,林业生产杉木单一林种结构被打破,已建成了8万亩马尾松、国外松基地。此外,全县还巩固和发展了一批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基地,建成了花卉苗木基地,“两高一优”农科示范基地、八角香草基地、美国红堤基地等。

创新求变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效突显。近年来,江华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科学跨越、富民强县的主攻重点,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依托资源招商,做强做大矿产、林产、水电、建材和食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2009年全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5%,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同时,该县还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建设相结合,聘请香港规划设计公司,高起点规划城西整个区域,将工业园与城西开发区合并为“江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规划和建设,以落实政策和运用经营手段解决了经开区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使其成为“工业的新城,城市的新区,农业的新村”。短短几年,经开区从原来的1.2平方公里拓展到近8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八倍,道路骨架已经拉开,区域路网已经形成,工业用地全部平整,落地入区项目络绎不绝。到目前为止,经开区共引进项目49个,其中签订工业项目合同协议共33家,合同引进外资23.5亿元,产值过亿元的工业项目有9个。协成科技等11家企业已正式落户园区,九龙井酒业等23个项目已签订协议准备入园。在战略性招商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安徽海螺集团、中国稀土控股公司等等一些全国乃至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者及央企集团已正式落户经开区,特别是海螺集团投资15亿元开发建设的日产万吨环保型水泥项目,是有史以来招商引资引进的一个最大的项目。码市、河路口工业项目区的建设和招商工作来势也很好,全县形成了以“经开区”为龙头,带动2个项目区和建制镇工业发展的格局。加快项目建设,关键在资金。为破解融资难题,江华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实质性突破。2009年,县里组建的华诚担保公司完成担保额3000多万元;今年5月,成立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已完成信贷融资担保额2400万元;7月,江华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挂牌营运。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2亿元,贷款余额33.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6个百分点和11.7个百分点,存贷比达到了51%;同时积极开展代建承揽等各项融资工作,在207国道县城段和白芒营镇段改移代建承揽建设项目上融资3亿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近年来,江华把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摆上了战略位置,按照“建网提质、内外畅通”的要求,每年投资都在1亿元以上,公路里程以每天1.3公里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23个乡镇场全部实现了通油路或水泥硬化,90%以上的行政村都通了水泥路,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800多公里,“一纵一横主干线、县乡公路循环线、出境公路衔接线”的立体网络格局已具雏形。同时,还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水网、电网、信息网建设,3年来共投入资金近8亿元,全县水、电、通讯、网络、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和加强。特别是2009年,洛湛铁路正式通车运营,高速公路建设进展迅速,207国道的二级路改造全面启动,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西电东送等一批国家电网建设重大项目胜利竣工,大大增强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并坚持用经营理念谋划城镇,以工业园扩张为契机,提出了县城建设“东提西扩、南优北美”的思路,大胆采用BOT、BT和FBT模式,将融资、引资和建设引入市场机制的运行轨道,解决了融资难、招商难和用地难等难题。在硬件设施上,仅2009年,全县投入资金达4.93亿元,完成了江华大道、金牛大道、瑶族文化公园等一批重点城建工程,县城面貌明显改观,综合功能显著增强。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达16万,200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个百分点,达32.0%。今年,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引擎,全县共实施城镇化重点项目40个,总投资11.03亿元;55周年县庆重点项目19个,总投入7.5亿元。县城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白芒营、码市等重点建制镇的小城镇综合开发也在稳步推进。

民族政策全面落实,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55年来,江华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通过“上派跟班,下派任职,强化培训,换岗交流”等办法,全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迅速增长。同时,大力强调并广泛宣传“三个离不开”,着力从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教育入手,推动了全县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先后派来了大批汉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江华瑶山工作,支持江华的各项建设事业,与江华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的江华到处呈现出各民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喜人景象。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民族旅游蓬勃兴起。多年以来,该县通过争取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工程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实现人工造林累计20万亩。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124万亩,岩裸地封山育林6万亩,成林面积5万亩。建立速生丰产林生产基地,引进速生林杨树、桉树等新品种,营造速生丰产林23万亩。加强林政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计划,自1998年以来年平资源消耗控制在13万立方米以内,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瑶乡人民围绕民俗、生态两大特色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先后开发了盘王城、秦岩旅游风景区、宝镜古民居、豸山公园、九龙井原始檵木园以及雾江风景区等瑶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良的旅游景区,2009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7亿元。一些相关服务也随之兴起,接待功能的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创平安促和谐保平安,社会事业成绩斐然。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始终是县委、县政府努力不懈的追求,实际工作中没有懈怠,没有偏离,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了落实。近年来,该县深入开展“平安江华”创建活动,全力抓好信访维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促进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从2004年开始,该县5次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从2006年开始,连续4年荣获全省“平安县”称号。为解决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三难”问题,县里每年把新增财政收入的70%用于民生建设。教育方面,每年都投入2000万元以上改善办学条件;2009年投入3689.4万元,全面完成教育普九化债任务。医卫方面,每年投入1500万元以上改善城乡就医条件;2009年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7%,覆盖面列永州市各县区第一位。就业方面,3年来引导下岗人员再就业5916人,为农村贫困家庭提供转移就业援助2633户,贫困人口从2006年至2009年平均每年下降5千人以上;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和抚恤标准进一步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扩大,3年来共发放低保、医疗救助和优抚资金7549.6万元;2009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667个,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37亿元,在永州市率先实现“零就业”家庭户数动态归零;新农村建设效果显著。大路铺镇琅下村、桥头铺镇下蒋村创建为省级生态示范村,贝江乡贝江村创建为省级民族文化特色村。科技、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风篷正举 希望江华

成就是曾经的辉煌,荣誉是未来的起点。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纲领和宏伟目标,为江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扶贫开发和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则为江华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江华县委、县政府将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争取到2015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四化”进程逐步加快,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国内生产总量增幅高于永州市平均水平,年递增10%以上,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人口控制卓有成效,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协调发展。眼下,江华已开始迈出铿锵的脚步。

用民营理念谋划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以55周年县庆和湘西地区开发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经济总量。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支柱。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群的工业体系。

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市场调结构、建基地、搞加工,扩大投资规模,突出产业开发,重点抓好“万字号”基地建设以及特色食品和林副产品加工企业。稳定农村政策,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化就业培训,开辟输出渠道,大力抓好订单劳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发农村绿色能源,切实把沼气建设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助飞工程”来抓。

用经营理念谋划城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建设“神州瑶都”为目标,树立“城镇经济”新理念,抓住机遇,上一批大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县城建设这个龙头。树立“城镇聚集产业”新理念,重点抓好几个重点建制镇的市场建设,搞好小城镇建设。树立“产业支撑城镇”新理念,利用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城镇建设、旅游开发与瑶文化有机融合进来,努力打造生态旅游与瑶文化交相辉映、水乳交融的百里瑶山旅游黄金线,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以此带动第三产业腾飞。

用项目理念谋划发展,加快财源递增步伐。以财源项目建设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创新生财思路。利用55周年县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省湘西地区开发县的良好机遇及政策优势,着力抓好“长效性”财源项目建设,建设效益财政体系。创新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层层落实项目任务,创新激发项目建设活力。

用人本理念谋划民生,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抓好信访安全维稳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抓好扶贫攻坚和小康示范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把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抓好再就业、社会保障和农村帮扶济困工作,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新世纪的征途中,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江华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用智慧和汗水建设江华、发展江华、振兴江华,创造出江华新的辉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