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韶山灌区的期盼

2020年11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1年02月28日 星期一

本报记者 张尚武 周月桂

样本

韶山灌区,始建于1965年,1966年建成通水。

灌区工程由蓄水枢纽、引水枢纽、渠道工程三部分组成,引湘江左岸支流涟水,通过5条干渠,连接401条支渠,干支渠总计长达1372公里,配套田间渠道8000多公里,灌溉双峰、湘乡、湘潭、宁乡、韶山、望城、雨湖7个县(市、区)约2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00万亩农田。

韶山灌区不仅是我省最大的灌区,也是省内功能最齐全的灌区,除灌溉外,还兼具工业供水、发电、航运、防洪排涝、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

自修建时起,韶山灌区就备受关注,其灌溉区域是我省的“粮仓”所在。“水利三湘·湖南水情调查”便从这里开始。

 调查

2月24日,韶山灌区。位于湘乡市的洋潭引水坝,水面开阔,春波似锦。

在这里,湘江支流涟水被提取后,进入总干渠。起于洋潭的总干渠共20公里,都在湘乡境内。总干渠在蒿子坪的渡槽南北分流,南干渠再经湘乡东台山进入湘潭县,到达该县的梅林桥;北干渠则至湘乡顺塘桥,经“三湘分流”渡槽,又分左右两大干渠,左干渠过韶山、抵宁乡,右干渠则流向湘潭县毛集井。

干渠之下,是支渠,支渠以下,是斗、农、毛等田间渠系,与隧洞、渡槽等,组成灌溉“水网”,平均每年向农田倾注4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

这就是韶山灌区的大致轮廓。踏访韶山灌区,这张“灌区图”在记者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整个灌区的“今与昔”、辉煌与无奈,也伴随着这张“灌区图”,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高产:灌区工程的灵魂

湘潭县、湘乡市、宁乡县……韶山灌区辐射区,湘中膏腴之地,全省最重要的“粮仓”。记者看到,遍布韶山灌区的大小渠道,是这片土地的“血管”,维系着粮食高产的“命脉”。

这项至今仍令人惊叹的引水灌溉工程,建于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韶山的缘故,韶山灌区工程承载了无数的关注和荣耀。1965年7月,韶山灌区开工。来自远乡近邻的10万建设大军,满怀“学习毛主席著作,建设毛主席家乡”的热情,干劲冲天日夜奋战在工地。

“修韶山灌区那年冬天,我23岁。白天抬石头,晚上学习毛主席语录,大家劲头很高。”韶山市银田镇70多岁的王耀文老人说。当时,每个工日补助1斤大米,伙食费4角,睡的是砖头、木条垒起的“连铺”,数十个人一张“床”,照明用油灯,挑土穿草鞋。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0万建设者以10个月之神速,建成了灌区主体工程,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受益。

记者看到,“三湘分流”、 “银河飞渡”、“飞涟灌万顷”,渡槽的名字都取得异常响亮,可知灌区当年盛况与辉煌。

银田寺水管所的老同志告诉记者,这些渡槽、大坝在当时都是领导题词。1966年毛主席回到长沙,大家想请他为韶山灌区的银田渡槽题词时,毛主席说:“要高产才算。”

虽然没有题词,但毛主席的指示和要求却非常明显。后来灌区的大坝、渠道护坡上,到处嵌有“要高产才算”的大字。从那时起,高产成了韶山灌区的灵魂。

韶山灌区的兴建,使区域内旱涝保收。据数据记载,双季稻种植比例从25%提高到95%,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晚稻超早稻,双季稻亩产由240公斤稳步提高到900公斤。

现状:持续高产的“隐忧”

韶山灌区双江口管理所是总干渠上的第一个管理所。走在总干渠堤岸上,林绿渠清,春水潺潺,混凝土堤坝坚固整洁。对于刚刚开启长途征程的渠水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完美的开始。

走过总干渠,渠身便开始暴露问题。前行至南干渠上游的东胜村,渠堤还是30多年前用石灰、粘土、河沙为材料的“三合土”护坡,堤虽基本完整,裂缝随处可见,渠水“跑、冒、滴、漏”十分严重。

灌区东山管理所工作人员田建明说,“如果用混凝土重新浇筑干渠,每公里所需资金不下150万元,没有国家项目支持,我们只能勉强维持。”

一路走过,崩塌、裂缝屡见不鲜。到南干渠的尾端——湘潭县梅林桥,5公里长的干渠完全是土渠,松散的泥土垒就的渠堤,杂草丛生。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副局长文求辉告诉记者:“这里是干渠中最差的一段。农户用水,每隔一小段就要一人现场看守,以防水流浸决土渠。”

文求辉说,灌区共有大小险工险段270余处,其中干渠上就有70余处深切渠段有失稳、崩塌现象。干支渠有20多公里的地段散浸、漏水严重。干支渠上的多数建筑物和机电设施接近使用年限,不少输水隧洞开裂。

干渠作为“主动脉”,带病运行日久。作为“毛细血管”的田间渠道,更是淤塞严重。

属于北干渠灌溉的湘乡市东郊乡新江村,700亩农田都需要引水灌溉。新塘支渠引北干渠的水进村,有4公里距离。由于渠系多年未曾维护,淤塞严重。每年“双抢”期间,新江村要让渠道上游用水10天后才有水进村,因此这里的晚稻要晚10天左右。即使这样,村民还要全部上渠“守水”,几天几夜不能睡觉,才能引水入田。村委会主任沈清平说: “上面即使有水利资金,也大多用到干渠上去了,支渠以下多年没人管了。”

即使紧挨着总干渠,日子也可能不好过。湘乡市虞唐镇熟潭村村民成海燕说,“总干渠从村里经过,田里不是水少了,而是水多了。”记者看到,田垅中间的排水沟两侧长满茅草,淤泥上已生出绿色青苔。至于更小的田间渠道,则到处坍塌,甚至湮灭不可见。

“为什么不整修深挖排水沟呢?”

“种一年的田赚不到三个月工钱,青壮年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号召修水利,既没钱,也没人。”村民成炳刚说,排水沟还是1982年修的,由于排水不畅,田垅里的上好水田反而没有高岸田的产量高。

现在,熟潭村的多数农田还是种双季稻。“只有把渠道修好,解决灌和排的问题,让我们种粮成本更低,产量更高,粮价更好,大伙才有劲再夺高产。”村民黄永辉说。

期盼:还清欠账保“命脉”

涟水静静流淌,灌区的春天又到了。

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所辖的各管理所,正在为春灌准备着。年复一年,他们维持着灌区工程的运行。然而,由于工程日趋老化,维修开销逐年上涨,收支差距持续加剧,让他们时常陷入捉襟见肘的窘迫。今年春灌前的干支渠扫障,所需120万元经费尚无着落。

“有钱养兵,却无钱打仗。”局长袁建明这样感叹。他算账,每年财政保了“人头费”,加上近1000万元的水电收入,维持机构运转不成问题。但灌区水利工程的欠账却似“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

按省里1998年制订的总规划,韶山灌区改造需要投资6.57亿元。自1998年以来国家投入了1.28亿元,用于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上的欠账达5亿元以上。

现在,全灌区干支渠每年的日常维修养护经费需550万元,这笔经费应由受益县(市区)负担。灌区工程管理局仅前年和去年分别收到100万元和140万元,维护经费年年欠账。

末级渠系欠账更多。多数田间渠道失修,全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近半数水源浪费在“斗、农、毛”末级渠系。

“投入欠账太多,已影响到灌区综合效益的发挥。”袁建明说,近年来灌区实际灌溉面积仅86万亩;渠系不畅,排与灌都存在一些问题;“双抢”用水高峰期,农民所花的精力和成本一年高于一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对灌区而言,恰似迎来了“及时雨”。从粮食安全来看,加大灌区建设,效益来得最快、最直接、最显著。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已多次研究,他们提出:抢抓重大机遇,破解发展难题。

抢抓“国家未来10年投资4万亿元兴水利”的机遇。灌区规划分年度整修干支渠系;以中央投资带动地方及时足额配套,集中、高效实施一批项目;把末级渠系纳入统一规划,田间配套建设同时进行,发挥灌区工程的最大效益。

抢抓“水价改革”机遇。落实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将改变灌区按亩收取水费难的现状。

抢抓“水资源管理”机遇。灌区工程跨娄底、湘潭、长沙三市,进一步理顺灌区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以及防汛抗旱工作的统筹开展。

这样,不仅还清工程建设方面的欠账,还引入了更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袁建明说:“这可是我们多年的期盼呵。”

全景

我省有大中型灌区692处,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设计灌溉总面积3078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我省灌区中,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20处,设计灌溉总面积855万亩;设计灌溉1万亩以上、30万亩以下的中型灌区672处,设计灌溉总面积2223万亩。

1998年以来,我省20处大型灌区和49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陆续纳入国家投资计划。近两年,我省启动37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围绕灌区成片万亩以上改造田间渠系。总的来看,灌区工程普遍老化,欠账过多。

目前灌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投入不足,地方配套资金到位难,影响了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进度。到去年底,我省20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地方应配套10.08亿元,实际配套到位3.09亿元,占应配套的三成。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除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外,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半数以上的灌区田间渠系年久失修。

根据规划论证,我省692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全面完成后,可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86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99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47亿立方米,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1亿公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