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一个注定要被株洲市铭记的日子。
这天下午,北京。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株洲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贺安杰代表株洲市接过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奖牌。同在这一天,他与参会代表一起,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株洲是我省唯一一个首次获得提名资格就被正式命名的全国文明城市。
此时此刻,怀抱沉甸甸、金灿灿的奖牌,贺书记笑得是那样灿烂。
此时此刻,每一个株洲人同样难抑心中的激动和喜悦。因为,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默默奋斗了14年。凭着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他们一直努力着,坚持着,从未放弃。特别是在这两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后冲刺阶段,株洲市各级干部和广大市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力进取,确保了创建一举成功。今天这块闪光的奖牌,便是对他们最好的犒赏,最高的褒奖。
用汗水浇灌的花儿最鲜艳,靠劳动收获的果实最甜蜜。
回顾艰苦的创建过程,检阅辉煌的创建成果,每个株洲人都能够掰着指头如数家珍——
这些年,株洲市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全面促进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首个电动公交城”、“全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示范城市”……
他们知道,正是这些代表着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荣誉,作为一块块坚实的基石,为株洲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也正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株洲市完成了一座城市的又一次蝶变——
A 大江浩荡 ——这是一座活力迸发的城市
作为共和国的“工业娇子”,株洲经历过辉煌。
作为一座曾经的重工业城市,株洲也忍受过阵痛。
就在10多年前的新旧世纪交替之时,国企一统江山的工业体系还使其背负着巨大的改制包袱,重化工占据主导的工业结构还使其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工业一家独大的产业结构还使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其时,也正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如泰山压顶之时。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株洲毅然决然开启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旅。这一决定公布之初,几乎所有的人却充满疑惑:株洲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吗?
对株洲人而言,从这时开始,犹如卒子过河,只有前进的理由,没有后退的可能了。当此之时,他们的确无法确定会在哪一天实现目标,但他们知道,株洲需要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只要一步一步走,终有成功的一天。也是从这时起,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坚持每年设定创建目标,坚持每年确保创建进度。
就这样,伴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旅,株洲,这座秉持“火车头精神”的城市,开始了再一次历史性的跨越,经历着又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大江浩荡,奔流不息。活力株洲,动力十足。在不长的时间里,曾经经历艰难转型的株洲,已经成为一座产业兴旺、人民幸福、充满现代气息的现代化都市。
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支撑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基础。对此,株洲已经交上一份又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4年,该市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保持战略定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见好”的良好态势,全年GDP达到216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013亿元,完成公共财政收入2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4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30元,年内新开工项目1524个,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
不仅是量的叠加,更有质的改变。2014年,株洲非公经济比重达57.5%,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一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增加值,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实现规模化发展。
加固“长板”,加长“短板”,使株洲市的产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健康发展态势。2013年中,该市着眼于放大轨道交通、航空产业、汽车产业优势,首次提出了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概念,决心在最短的时间里据此打造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其中,轨道交通产业有望今年达到这一目标;着眼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两年,该市成功引进阿里巴巴建设网上“株洲产业带”,湖南微软创新中心,并加快了南车物流、大美物流等大型物流项目的建设速度。
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迈开大步。围绕打造“湖南东大门”,株洲市编制完成了城镇布局规划, 2014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3亿元,衡茶吉铁路、沪昆高铁株洲段贯通,建成国省干线公路101公里,建成农村公路360公里,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湘江六桥、湘江七桥、中环大道贯通工程进展顺利。
伴随经济的发展,民生改善力度空前加大。两年来,株洲市将财政支出的70%投向民生,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分别提高到420元和18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公立医院取消“以药补医”综合配套改革的全域覆盖,解决9.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1.84万套,全面启动解决城区3万户居民房屋登记发证历史遗留问题。
同时,该市积极扩大就业, 2014年新增就业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2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保持100%。通过大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52所。
B 春光怡人 ——这是一座美丽宜居的城市
清水塘,白石港……这是株洲人耳熟能详的地名。
但在大多数株洲人看来,这些美丽的名字已经名不副实。几十年来,由于重化工产业的聚集,清水塘成了“污染区”的代名词,白石港“白石”早不见踪影。正是因为清水塘的“拖累”,株洲市更是在本世纪初一度进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
如今一切都在变。
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清水塘老工业区为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之一。10月27日上午,株洲重点企业旗滨集团位于清水塘地区的最后一根烟囱轰然倒地。11月底,旗滨集团全部搬至醴陵市新生产基地。作为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绿色搬迁的首个项目,旗滨玻璃开创了株洲市污染企业整体搬迁的先河。
被长久污染的“清水塘”,终于看到了再次拥有一池“清水”的希望。
目前,株洲市已经编制了《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成立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协调指挥部,确定了清水塘老工业区“三年攻坚、五年完成搬迁、十年建成生态科技新城”的战略目标。
以清水塘为重点,株洲市也担负着为全国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改革探路的重任。几年来,该市通过采取法律的、政策的、经济的手段,关停污染企业162家,拆除了市区500多根烟囱中的452根。同时,随着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等设施投入运行,湘江株洲段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2013年9月,省政府把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 “一号重点工程”,为株洲市的湘江环境治理注入强大动力。2014年,该市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383个项目任务的基础上,超额完成了26个项目;淘汰关停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生产线)98家(条),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31个,市、县城区共建成10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和1个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完成了4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厂)建设,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退出272家,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19个,取缔关停网箱养殖110口。
“再过一两年,株洲市就将实现‘基本拆除烟囱,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消除污水直排湘江’的目标。”谈起治理目标,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信心十足。
一手抓治污,一手抓治脏治乱。
目前,通过“五改四化”,株洲市所有道路全部改造,临街建筑全部拆除防盗网进行“穿衣戴帽”,商业街、标志性建筑、临江建筑全部亮化美化。同时,该市加大投入,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改造,新建垃圾中转站55个,购置环卫清扫、清洗、运输车辆136台,新增垃圾容器、果皮桶1万余个,改造小餐饮店3125家。目前,城区主次干道已实现24小时保洁。
在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过程中,株洲市不断加快城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力度,全市城区道路标线施划率、路口渠化率、信号灯规范设置率、让行标志设置率、建成区道路管控率、机动车登记率、路口监控设备设置率均达到100%。
一座宜居的城市,必然也是一座平安的城市。
三次捧得“长安杯”,连续5届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州”的殊荣,已经成为“平安株洲”最引以为傲的成就。在今天的株洲,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管理、社会治安三大“数字化”监控平台,“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的社区警务模式,“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调解机制,正日益成为广大市民平安的保障。
环境优美,安定宜居,使株洲获得广泛的认同。2014年,该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城市”称号。
C 正气盎然 ——这是一座充盈正能量的城市
65年前的夏天,“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来到株洲,开始谱写“把一切献给党”的最新篇章。
47年前一个秋天的下午,11岁的“小英雄戴碧蓉”冲上铁轨救下3个幼童,自己却失去了左臂和左腿。
上世纪80年代,一生很少休假,一心扑在生产上的株洲工人李临庄,实现了自己进厂30年、干满100年工作量的宏愿。
……
血脉相传,株洲正能量一直量能充足。
今天的株洲,同样“名人辈出”: 炎陵青年刘朝华被共青团中央追授他“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株洲“最美护士”何瑶被评为第四届“湖南省道德模范”,醴陵少年何建林入选2014年中央电视台100位“最美孝心少年”,攸县退休教授夏昭炎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重点推荐的首个“我眼中的乡贤”,株洲警察陈国营成为2014年9月中国文明网封面人物……
近年来,仅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株洲人共有29位,“株洲好人”成为株洲市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株洲好人”层出不穷,并非偶然。因为,弘扬高尚的道德风尚,加厚健康的文化沃土,一直是株洲的“必修课”。
近年来,株洲市在城乡公共场所设置公益广告3200多处、道德守礼提示牌5600多块,印发《文明市民手册》、《公民道德建设手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手册》等130多万册, “感动株洲人物”、“道德模范”、“十大孝星”、“最美人物”、“美德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一直不断。
在大力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过程中,该市不断加大志愿者招募、培训力度,使全市注册志愿者达48万人。如今,这些志愿者常年活跃在文明餐桌行动、爱心送考、湘江徒步毅行、文明旅游等主题实践活动中。
结合文化惠民工程,该市已经建成1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96家农家书屋,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等文化民生工程即将竣工,神农城、湘江风光带、华强文化产业基地、职教城四大精品项目成为城市名片,读书月、周末剧场、国学大讲堂、乡村大舞台等文化品牌效应不断放大。
2001年5月,全省第一所文明素质教育电视学校在株洲开办,每周一期专题节目,14年从未间断,被省文明委评为湖南省十佳宣传品。
伴随着朗朗读书声,株洲的“读书月”活动已经坚持了近10年,“十大书香人家”、“十大书香企业”、“十大书香机关”、“十大书香校园”、“十大书香村组”的评选,成为市民们踊跃参与的活动,株洲也因此成为“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先进集体”。
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该市以学校为德育主阵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在湖南省率先出台“仪态之礼、餐饮之礼、出行之礼、交往之礼、学习之礼、观览之礼”、“启蒙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的“六礼三仪”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
在财政资金强有力的支持下,全市101个乡镇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07所,城市建成社区少年宫80所;市财政投入7349万元,建成市儿童福利院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站;投入1.35亿元,搬迁扩建市特殊教育学校;投入1.86亿元,新建了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在今年2月28日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株洲市同时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春光明媚,和风习习;文明花开,美丽动人。
这个春天,株洲收获了秋天的硕果,也翻开了文明进步崭新的一页。
但是,株洲推进文明进步的努力永远不会停止——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争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努力把株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株洲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贺安杰用一如既往的坚定语气强调说!
(湖南日报记者 周怀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