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周怀立李文峰
在中国文化中,60年是一个甲子,是一个轮回,也意味着新一轮循环的开始。
但对刚刚走过60年的株洲市来说,却无所谓“轮回”,也不必“循环”,因为它只需要一直往前走。“60年”,只是其新一轮大戏的背景大幕;“60年”,只是其走向另一个目标的起点。
在这个“点”上,株洲顺利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一只脚已经踏进现代化的门槛。在这个“点”上,株洲科学制定了“十二五”规划,使5年后的目标清晰可见。
这是一个株洲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
经历和创造了这个时刻的390万株洲人民,更是信心百倍,意气风发。
他们要从这里再出发,奋起追赶明天的脚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一股文化的力量——在推动着株洲
2009年12月31日,一个名为“神农城”的城市综合建设项目在株洲开工了。
占地2970亩,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神农城,被公认为株洲市城市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是一座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里程碑。
神农城以株洲河西原有炎帝广场和天台公园为核心,因地就势,以一条长长的神农渠切开湘江环绕的半岛,引入上游江水,注入下游江水。沿神农渠兴建神农大道,沿途布置神农像、神农太阳城、神农塔、神农湖、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神农坛、神农景观带等标志性建筑和景观。
很显然,设计独特、规模宏大的神农城,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城建项目,更是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工程。从其“金、木、水、火、土”五个专题园的设置,到采集三山五岳之土奠基炎帝雕像,到按照炎帝发明“日中为市”理念建成的“神农太阳城”,炎帝文化因子无处不在,炎帝神农文化特色十分鲜明。
炎帝文化是株洲文化之根。7000多年前,炎帝神农氏就崩于株洲市茶陵县之“茶乡之尾”,葬于株洲市炎陵县之鹿原陂。所以,论株洲文化,首先必谈炎帝文化。
但株洲文化又是“多核”的,红色文化、工业文明也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作为毛泽东当年考察农民运动的重点区域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株洲市的株洲县、醴陵市、茶陵县、炎陵县都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不妨说,株洲的底色是红色的。在这里,曾走出左权、谭震林、杨得志、耿彪、宋时轮等数十名将军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产生过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留下了朱毛第一次握手、党支部建在连上、第一次插排分田等重要革命史实。
株洲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解放后,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工业城市,株洲在不断成长为新中国工业重镇的同时,也创造出特色明显的工业文明,演化出以“包容并蓄、敢于进取”为特征的的移民文化。同样是外来人口占90%以上的“移民城市”,株洲却又与其他移民城市有着明显的不同,皆因这座年轻的城市依托着厚重的历史沉淀。
多少年来,株洲一直在寻找这三种文化的结合点,以熔铸新的城市之魂,并借助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从炎帝“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到“不畏艰难,勇于胜利”的红色文化,到“包容并蓄、不守成规、敢于进取”的城市移民文化,在株洲这座大熔炉里,这三种“贵金属”紧密地熔炼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株洲精神——“火车头精神”。
“火车头精神”,包含着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包含着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包含着永不疲倦的韧性和顽强,包含着滚滚向前的气势和魄力,也隐含着株洲为中国铁路提供动力的地域特点,体现着现代时尚的城市品位。
凭着这种精神,60年来,株洲英雄辈出。“把一切献给党”的“中国保尔”吴运铎在这里战斗过;立誓要“年满50岁、干满100年工作量”的李临庄终身没有离开株洲;从飞驰的火车下救出3个小孩、自己却失去左臂左腿的戴碧蓉现在还在为残疾人奔波;一直行走在助学路上的现代义工“鱼片”刘朝华在这里化作彩虹飞去。据统计,解放后直接从株洲成长起来全国劳模就达87名……
凭着这种精神,株洲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创造出了新中国工业史上188个第一,60年间使GDP增加了1000倍,财政总收入增加了1600倍,农民收入增加了400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了300倍,城市面积增加了100倍。
凭着这种精神,株洲走过了推动国企改制的艰难时刻,下定了节能减排、消除污染的坚强决心,开启了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崭新历程,开始了“5115工程”、“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的成功实践,创造了株洲发展史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有一种文明的呼唤——在引领着株洲
“我有一个梦想!”
这不是马丁·路德金在发表演说,而是株洲人在叙说一个近几年一直萦绕心头的愿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各方面工作的综合评价,是一座城市的最高荣誉称号。2005年,全国评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其中地级市不过3个,而整个湖南省还没有产生一个全国文明城市。难度可想而知,但株洲没有望而却步。
2005年,就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刚刚结束之时,刚刚摘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帽子的株洲,就以极大的勇气首次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
消息传出,信者寥寥,应者惶惶——这可能吗?许多人认为,对一个刚刚脱掉“黑帽子”的城市来说,这个梦想过于遥远。有好事者甚至“预测”,市委、市政府换届了,这个动议就会被收回。
开弓没有回头箭。2008年年中,新任市委书记陈君文上任不久,就主持召开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动员大会上,陈君文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斩钉截铁地再次重申:“不管有多大困难,不管存在多少难题,一定要横下一条心,知难而进,把株洲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不仅是为了荣誉,株洲还有更深的思考。陈君文书记说:创建不只是为了夺牌子,更不是为了争面子、树政绩,而是为了科学发展、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因此,要把创建的过程变成发展的过程,变成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过程。要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之日,变成株洲实现科学跨越发展之时。
株洲,要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力,收推进文明进程之效。为增加创建力度,株洲市自加压力,提出同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就是今天已经广为人知的株洲“四创”的来历。
明确的目标,激发出巨大的动能。此后,株洲市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城市“五改”,使城市面貌发生巨变;开始了新一轮的环境治理,铁腕拔除一系列污染毒瘤,使“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开始了遍及全城的卫生清扫大行动,创造了全省最佳的城市卫生环境;开始了空前的交通环境治理,使人车各行其道、道路更加畅通……
事情的发展确如当初预计,用好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这个“总抓手”,株洲出现了城市清洁美丽、经济快速发展的喜人局面,“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很快创建成功。加上这些年来成功获得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2010年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金字招牌,株洲城市品位正在大幅提升。
株洲的进步引起省内外极大关注,受到上级部门的极大重视,大量为改革探路的“试点”任务也因此落到株洲头上:2009年,株洲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定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20个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0年,成为全省廉租住房共有产权试点城市,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国家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16个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2011年,成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全省首个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推广应用试点单位……
对株洲而言,收获当然不只是这些别人看来金光闪闪的牌匾、以及象征信任和荣誉的“试点”任务,更有这些荣誉背后蹬蹬作响的文明脚步声:
——市民文明程度继续上升,市区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大幅减少。据统计,目前株洲城区30条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达99.17%,行人守法率达99.19%。
——作为全国有名的“歌剧之乡”、“音乐之城”,城市文化正在发扬光大,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繁花似锦,“周周乐”、“岁月如歌”、“合唱节”、“读书月”等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几年来,株洲市连续开展“感动株洲十大人物”、“十大孝星”、“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涌现出15名省、市道德模范,12人入选全国好人榜,义工代表刘朝华、好支书兰才干等成为情动三湘、影响全国的先进典型。
——株洲成为一座爱流涌动的“大爱之城”。在2008年初百年不遇的冰灾中,全市组织募集善款善物价值3042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市慈善总会募集善款善物价值5189万元;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全市募集善款善物价值1500万元。2009年,株洲市慈善总会获得全国慈善事业最高荣誉“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
用文明彰显进步,用进步推进文明,株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荣誉可期待。
有一个宏大的目标——在激励着株洲
2010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株洲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如期召开。这次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制定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年1月11日,株洲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株洲市“十二五”规划》。
一幅新的蓝图绘就了,一个新的号角吹响了,一段新的历程开启了。
气势宏大的“十二五”规划,激励着每一个株洲人,为这座年轻城市增添着动力,为这座工业老城注入了活力。
根据《株洲市“十二五”规划》,今后五年,株洲市将实现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一番”,其中GDP规模达到25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60亿元以上。具体来说,株洲市将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先导、产业转型、城镇带动、民生优先“四大战略”,着力建设智慧株洲、实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四个株洲”。
——实施科教先导战略,建设智慧株洲
到2015年,实现科技应用成果转化率由“十一五”末的80%提升到9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8%提高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提高到30%以上,实施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以及省市重大专项50项以上,新建10个国家、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新增专利申请量1万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由株洲制造向株洲创造的转变。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在全省建成教育强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达到中部地区同类城市一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实施信息应用工程,实现高速宽带城域网全市覆盖,推进“三网融合”,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抓紧建立集城镇管理、市政建设、社会服务、人口控制、应急处理、维护稳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运用体系。
——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建设实力株洲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实施“5115”工程,壮大旗舰企业;突出建设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培育汽车产业千亿产业集群,构筑工业高速发展的平台;加快建成“四城三基地”,即轨道科技城、航空城、汽车城、服饰城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产业基地,再造一个株洲工业。
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培育一批年产值过100亿元、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五年内产值翻一番;调低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调高现代农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
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努力把株洲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力争旅游业产值占GDP比重达7%以上;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打造一批服务业品牌。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建设绿色株洲
中心城市按照“两型”理念和“一体三极、三环七射”的战略构想,推进云龙示范区、天易示范区、航空城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到2015年,市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按照“一主两次、两轴四带”的发展构想,以株洲四区为主中心,以醴陵市区、攸县县城为次中心,沿106国道、S211省道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构筑大交通,建设大枢纽,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构建功能完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构建绿色生态系统。扎实推进植树造林,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在62%以上;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构建立体化城市绿化体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继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治理工业污染源,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建设幸福株洲
实施收入倍增工程。推行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打造国家创业型城市,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在2015年翻一番。
实施社保全覆盖工程。在城镇低保保障线标准提高到全省最高330元/月的基础上,农村低保提高到65元/月,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提高至1600元/年;新增廉租和公租住房65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6800户;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
实现健康惠民工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完成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建成市中心医院并投入使用,新建或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所。同时,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60年深厚积淀,60年不断跨越;
几代人艰难跋涉,几代人奋力进取。
60岁的株洲,正当年华,精神勃发;
60岁的株洲,明日可追,前程似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