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常青 刘天胜 李文峰 郭畅达
“技术引领市场、创新领跑未来!”中车株机历经80载春风秋雨洗礼,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吸收创新、协同创新、自主创新之路,这是公司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在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磁浮列车、现代电车以及新产业领域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且他们还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吸收创新
从“百废待兴”到“万国机车博物馆”,再到“万里铁道上跑的都是中国车”,承载着振兴民族工业、科技兴国使命的株机人一刻也没有停歇。
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5年审议通过,吸收前苏联及一些东欧国家的先进技术,快速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首当其冲,顿时成了株机的创新之源。
1958年,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正在修建,与我国电气化铁路密切相关的一件大事正在筹备中——试制电力机车。同年12月,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6Y1成功下线!中国的电力机车时代就要到来了。
但是,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前苏联专家一夜撤走。
而在此后8年的时间里,以赵琦、陈国栋、蒋之冀等为代表的中国电力机车事业第一代技术人员,在寒冬中摸索前行,画图、安装、试验,如此周而复始。1968年,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电力机车终于定型,正式命名为“韶山1型”,开启了中国电力机车的新时代。
1983年,刘友梅出访国外,第一次见识到国外电力机车技术的飞速发展,由此迈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寒往暑来25载。
1984年,株机与法国合作生产8K电力机车,“39位法国专家技术援助,22个团组奔赴国外培训,30个技术转让项目,4年零8个月……”
40多年来,从前苏联到法国再到德国,从H60到8K再到城轨车辆的技术合作,公司通过吸收创新,迅速追赶世界。
2006年,与西门子合作生产的中国最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HXD1型成功下线。
如今,让张新宁欣慰的是,2008年以来,株机人在创新路上不断加速。自主研制成功的HXD1B世界最大功率电力机车问世;2012年深度国产化HXD1在京行驶试验全部顺利完成;2016年,最高时速200公里的新型电力机车已在国铁干线上进行最后试验冲刺……
从SS1到SS9型再到和谐型系列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以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促成株机站在了世界电力机车技术的制高点。
协同创新
站在重载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的制高点,株机人感叹:科技进步的道路上与吸收创新同步的,是协同创新的意识。
2001年初夏,株洲电力机车厂、大同机车厂、长春客车厂、青岛四方厂以及行业内主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专家齐聚北京,一场关于联合研制“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的大讨论正在进行。直至深夜,株厂牵头、联合研制的方案方才最终敲定。
2002年11月,“中华之星”电动车组冲刺试验时速321.5公里的消息传来。协同创新的力量拉动整个行业迅速发展,登上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联合研制,株机还通过产业分离、援建、技术平移等方式,带动中国一批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全国所有电力机车厂的造修技术均源自于此,被誉为“火车头的拉动效应”。
协同创新的力量,还体现在田心的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上。
田心建立了以株机、株所、株电等为代表的从整车设计、到核心零部件、到重要零部件,再到整车系统集成的高端产业链,构筑了中国轨道交通领域最具战斗力的产业航母。
截至2016年上半年,这里先后完成了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中低速磁浮列车等整车领域的设计、产品、制造平台的建设,并在各自的专有技术延伸方面建立了自主创新平台。
如何持续保持行业领先、提高竞争力?从工业设计寻找答案,寻求开放合作创新。
2002年,株机工业设计室与意大利公司合作设计的乌兹别克斯坦机车,一举俘获业主“芳心”,成为中国第一款追求“颜值与内涵同在”的电力机车。
而今,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攀升,连续3次获得中国工业设计最高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金奖”,为轨道交通行业唯一的“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创新型企业”。
同时,开放合作创新还体现在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进行技术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上,取得了极大成功。
自主创新
惟有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从技术引进者、追赶者到技术引领者的蜕变。
2003年,上海地铁一号线102号进口直流地铁列车,由于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没有厂商愿意修复,3年来一直躺在停车线上。冒着巨大的风险,株机接下了这“烫手山芋”。
历经9个月102号车成功修复!自主创新带来的蜕变让这个夏天的天空分外蓝,喜讯从田心传到深圳、奔向全国。自主投标、自主设计、自主管控、自主生产、自主维护,株机将自主产业化的地铁,从田心又开往全国、驶向世界。
从此,株机掌握了城轨产业发展自主权。
“没有捷径的贴地飞行梦”,这是一个关于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圆梦贴地飞行的故事。
2005年,世界首条中低速磁浮线路在日本开通运营。中国人的贴地飞行梦,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从零开始、边学边做。
2012年,它通过了7%大坡道和50米转弯半径的大考验,“飞”了起来!两天后,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到了,中国人的贴地飞行梦也如花炮一般,一飞冲天,开出绚烂花朵。
和时间一样不停歇的,还有株机人不断追逐梦想的脚步,那就是开启“绿色、智能”新发展。
从2012年2月开始,以阮殿波等为核心研究力量的团队决心圆上株机人的绿色能源梦。
同年8月,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国内众多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专家一起,见证了世界首台超级电容储能式轻轨列车下线。超级电容与轨道交通相结合,带来了“绿色、智能”的新前景。
走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三部曲的进程,株机成为“全国创新的典型范例”。
从引进苏联技术研制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到电力机车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回娘家”;
从牵头联合研制“中华之星”,到掌握动车组整车技术,马来西亚、马其顿动车组整车出口;
从花钱用别人的专利生产产品,到伊兹密尔轻轨开发出中国版的铰接式转向架,规避别人的专利开拓市场,再到首创马来西亚米轨动车组转向架技术,制定规则让国际同行来遵守……
继2001年公司首次通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株机先后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其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项目入选国家2015年智能制造新模式专项。今年3月,株机获批建设“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
目前,株机公司拥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超过25%的员工从事产品及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公司共负责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重大专项23项,近3年共制订、修订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77项,并导入欧盟铁路机车车辆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等国际标准技术认证,获授权专利近1200项。
“蓄势凌云谋万里,挟风裹电展宏图。”
株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的蝴蝶效应得到全面显现。进入“十三五”,公司将通过成立产品研发中心、试验检测工程中心、磁浮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科技管理部、知识管理与标准化部,奏响产品研发体系建设专业化、设计平台化、模块化和标准化最强音,以更好的自主创新体系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