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业合作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原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党组成员朱森第:
中国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否在“2025”像高铁一样快速地前进。首先来看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大而不强,存在创新结构、产业结构、经济效率、质量基础、资源利用、信息化6个主要问题。我们从提高效率和质量入手,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让规模和效益均变得更优。
在经济未来L型走势下,中国的制造业是有效的供给不足,我们还有很多要依靠国外。我们的制造业更应该奔着“融合·创新·共赢”之路,必须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从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转到质量效益竞争优势、从粗放制造转到绿色制造、从生产型制造转到服务型制造4个根本性转变。
从机遇来看,轨道交通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下,横跨了欧亚。未来发展可以从融合、创新发展两个方面,打造最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比如,从工程应用、产品的谱系化、低消耗、高性能、高可靠升级等方面实施创新。将来的轨道交通车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通运输工具,而是一个能给人提供舒适环境的载体。
我们完全有理由,充满信心来展望未来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从单一的装备制造业务进一步开展相关多元化的业务,不光是轨道交通上,从传统的制造企业变成一个智慧型企业。
希望株洲率先成为轨道交通城。
——录自峰会主旨报告《“中国制造2025”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演讲
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巡视员李国勇:
今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中长期铁路规划,新的铁路规划明确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铁路里程有2.6公里,高速铁路将做成“八纵八横”。目前全国在建4400多公里,到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将达到50多个,轨道交通里程将超过6000公里,未来10到15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当前,株洲已形成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建议湖南省集中力量支持株洲发展,打造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重要基地,在长沙等城市建设中,多建些示范线,并采用株洲造。欣喜看到,株洲开始打造株洲轨道交通城,衷心希望株洲抓住机遇,再创辉煌,使轨道交通制造走在世界前列,希望“中华之星”能再露头角。
——录自峰会主旨报告《抓住机遇 再创辉煌——打造中国轨道交通重要的装备基地》演讲
株洲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何剑波:
株洲是一座享有声誉的动力之城,也是一座成就梦想的兴业之城。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省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习近平、江泽民、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深入株洲考察轨道交通产业。习总书记来株洲考察时强调“要自主创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李克强总理在考察中说,“每次出去都要推销你们的产品”。省委书记杜家毫等省主要领导深入株洲企业调研,给予了有力支持。
现在,株洲的创新优势更加明显,拥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研发中心、创新平台24家,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了一批创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同时,株洲又是国家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并跻身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之列,多项工作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
株洲集聚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新能源三大动力产业,打造中国动力谷,并继续发扬“火车头精神”,创新驱动“株洲智造”梦想。轨道交通现已成为了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标志性产业,株洲成为了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为加快推进“株洲智造”,株洲还建立了创新联动机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审批项目由原有302项精简至202项,为投资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大力推动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46”工程、工业企业成长“十百千”工程、支持万名人才计划以及设立产业基金、推广PPP模式,为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提供宽广舞台。
我们期待更多的海内外朋友和企业家加入到株洲正在奋力打造的世界一流轨道交通城的建设中来。
——录自峰会主旨报告《株洲市情及轨道交通产业情况介绍》演讲
英国阿特金斯亚泰区城市发展总裁Mark Harrison:
城市化和交通需求相关。针对当今全球空气污染、碳排放、交通堵塞等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要大力推动从私家车转向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把轻轨、地铁、高铁、动车等绿色智能交通推广与当地城市发展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交通能力来提升一个地区的生产力,从而推动城市再生。
我们在中国做规划的时候注重做愿景,株洲应该有类似的机会,可以来做土地城镇规划和交通规划一体化的城市,使城市的功能、工业的功能、产业的功能有一个非常好的协同和再生,规划非常大的交通枢纽的站点,更多为了后续在这些地方吸引轨道交通延伸产业投资。
——录自《轨道交通带来的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演讲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技术推广委员会秘书长冯爱军:
随着国家城镇化及轨道交通发展新趋势,除了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之外,中低运量轨道交通也存在大量的需求,比如有轨电车,单轨、磁浮。可喜的是,目前有的城市已进入到了多层次的轨道交通建设。
——录自《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适用性与产业协同发展》演讲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崇甫:
近年来,轨道交通不仅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国外也在积极布局。在全球布局中,我们一直坚持信念,不断树立企业形象,重点深耕区域市场,还注重整合内外资源,抱团搏击海外市场。另外,国际化发展必须考虑的是要实现本地化经营,以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及运用。
——录自《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具体实践与创新》演讲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简炼:
在磁浮交通中,智能化系统取代了轨道交通的车轮和车轴、接触器、受电接触网以及轴承,实现了磁浮交通更加安全、宁静、不受恶劣气候影响的运行特性,增加了运行速度范围,扩大了线路适应范围,也降低了由房屋拆迁带来的建设成本。同时,智能磁浮交通消除了运营管理者日常担心的维修失误、列车脱轨和颠覆的隐患。
——录自《智能磁浮交通是轨道交通安全高速环保经济发展方向》演讲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副主任IWAKI Taku:
日本的轨道交通发展历史较长,但是目前日本国内铁路事业日趋饱和。而近年来,中国轨道交通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因此日本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轨道交通技术出口。
从我个人看来,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提高轨道交通产品的附加值、提升轨道交通技术水平,是目前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D打印技术、物联网等技术,都是时下国际上流行的高科技,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尝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和研发中来,这也将是今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录自《日本地铁发展的概况和技术挑战》演讲
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营销总监杨克舵:
近年来,九方装备改变发展思路,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尝试进口配件国产化生产,取得了一定成绩。2015年,公司集成部件产品占比由2012年的1%增至35%,在车身稳定技术、车端链接技术、轮轨噪声控制技术、车辆安全疏散技术、车轮驱动技术等领域均有所突破。
今后,我们还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与国际知名企业、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录自《九方装备轨道交通配套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演讲
Ansaldo STS本地化技术解决方案负责人Loic Belotti:
我们长期从事信号体系研究,并针对中国开发了一种信号系统。这种系统符合中国地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兼容性和可持续性,减少了过去列车的维护成本。
——录自《跨界融合MT与ML系统相结合》演讲
(郭畅达 任远 黄林 整理)
优化技术创新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杨颖:
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绿色环保、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方式,必将成为城市交通首选,轨道交通,以电能为动力,运行噪声小,运营安全高效,技术先进,可满足城市大、中、小运量需求,构建立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录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解决方案》演讲
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羚:
近年来,西门子进一步拓展在工业数字化领域的领导地位,软件应用方面优势明显。数字化制造工具和精益生产举措的结合,会产生一些预见之外的好处。在既有的一些应用中,已帮助企业明显缩短项目交付时间,清除产品设计和制造工程团队之间的障碍。
——录自《西门子数字化助力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演讲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尚敬:
高效节能和环境保护背景下,能源消耗大户轨道交通车辆如何降耗?发展高效电力牵引技术。
当前,高效电力牵引技术的热点主要包括:永磁同步牵引系统技术,SiC功率元件应用技术,智能化集成功率模块技术,辅助变流器高频化技术,大数据智能化技术。
——录自《轨道交通高效电力牵引技术研究与应用》演讲
德国TUV莱茵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铁道事业部总工程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咨询公司原副总经理孙宁:
IRIS认证是现代化轨道交通企业的标识,EC认证(TSI)是“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的基础,ISA(独立安全评估)则是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发展及开展国际业务的条件。
通过引进认证与安全评估机构的服务,装备制造企业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国际市场中游刃有余。
——录自《推进轨道交通装备认证评估服务,助力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健康发展》演讲
卡巴斯基实验室安全研究团队负责人Gleb Gritsai:
互联时代,很多信息都能在网上得到,比如说当前火车的速度和位置等,这些信息可能被黑客所利用并发起攻击,而黑客的行动却难以被发现。
我们可帮助铁路当局和铁路运营方了解这些安全要求。对于铁路供应商来说,也应该考虑安全要求,采用全行业所通用的一些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
——录自《铁路信号和车辆系统的网络安全》演讲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程海涛:
一般来讲,震动和噪声是同时出现的,有震动的地方一般有噪音,噪音大的地方一般也有震动,解决震动的时候噪声有所降低,反过来解决噪声的时候震动也会有所减少。针对这两个不同的形式,解决的主导方式自然有所不同,事实上震动和噪声与乘客的乘坐舒适性相关,但是不仅影响乘坐舒适性,还会影响结构架的疲劳寿命。
——录自《轨道交通减震降噪技术研究与应用》演讲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永磁电机研发部经理晏才松:
永磁牵引电机系统有可能是下一代牵引系统的发展方向。
从蒸汽机、内燃机到直流电机,异步电机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每次驱动系统的升级换代围绕提升效率降低能耗、牵引系统轻量化、小型化及低噪音、低维护等目标,永磁电机研发正好完全符合轨道交通驱动发展趋势。
公司研制成功的YQ-625型牵引电机和中标动牵引变压器,各项性能指标居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助力中国标准动车组跑出“世界新速度”的“绿色动力心脏”,实现了占领世界技术制高点目标,对增强中国动车组产品海外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录自《轨道车辆用永磁同步牵引电机技术发展及应用》演讲
(高晓燕 郭畅达 整理)
强化人才培养
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周晓明:
如何锻造一支符合轨道交通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我认为要结合行业现状和公司实际,构建较为完善的人才引进渠道;要通过“送出去”和“引进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改善工作心态、融入公司文化、提高组织绩效。
我们希冀高校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开设课程,做到更专更细,让专门的人才解决专门的问题。
——录自《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演讲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中国铁路总公司铁道工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剑飞:
“一带一路”战略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也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重大机遇。
但目前,轨道交通类国际化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企业海外业务快速拓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国际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我认为轨道交通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从四方面着力:一、找准培养定位;二、开展项目合作;三、创新运行机制;四、提升国际化能力。
——录自《“一带一路”战略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演讲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泽伟:
中国已迈入高铁时代,要确保轨道交通工具的安全舒适,迫切需要一大批人才。这一批人才,尤其是高技能的人才,一定要具备工匠精神。而在当下,整体离工匠精神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政府、企业、学校,轨道交通各产业链都应该参与进来,精神的养成需要共同和长期的培育。
——录自《高铁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演讲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姚和芳:
要通过“产教结合”培养专业人才。学院一直着力探索深化改革建立了“五个共建”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对接轨道产业共建专业,以及与轨道交通企业共建师资平台、与轨道交通行业共建实习视讯资源平台、与轨道交通行业共建产研平台、与轨道交通产业共建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了大批服务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录自《“五个共建”深化产教融合,无缝衔接服务轨道交通发展》演讲
马来西亚吉隆坡大学教研室主任、产品设计与制造大师Mohd Firdaus Hassan: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先进,教学能力强,而东盟各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前景很广阔。希望株洲能加强与东盟的对接合作,实现共赢。
——录自《东盟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演讲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罗意平:
培养创新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不仅要注重厚实学科基础,还要着力提高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录自《创新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演讲
(李翔 郭畅达 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