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力促“藏源”换新颜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7年08月08日 星期二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湖南路、三湘大道、湘雅广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这一连串地名,让人倍感亲切,这是湖南对口支援山南的见证。

山南,是西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拥有西藏历史上的诸多第一,被誉为“藏源”。这里平均海拔在3700米左右,氧气含量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可见雪。

至今年7月,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进藏一年。7月17日至7月23日,记者来到山南市,看到了湖南援藏工作队带给“藏源”山南的巨大变化: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脱离贫困;组团式教育援助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架起藏族青年走向希望的“天路”;援藏医疗队一年里帮助山南市藏医院新开6个临床科室,带去的多项技术填补了山南乃至西藏空白,造福了藏族百姓。

  产业和项目扶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

一个个温室大棚里,黄瓜、包菜、辣椒、西红柿、豆角等长势喜人。在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县,常德市援藏队启动了8个产业项目,其中之一就是兴建了108座高标准温室大棚,打造了有20多个品种蔬菜的菜篮子工程。

“以前都认为在高原种蔬菜有技术难度,我们引进技术人才,把这个菜篮子工程作为精准扶贫的配套产业。”常德市援藏干部、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覃歇民说,大棚里有27位工人,绝大部分是当地的贫困户,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7月20日,山南市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人欢马鸣。来自周边几个村子的藏族村民相聚一堂,以赛马射箭的方式,过传统节日望果节,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

即将要丰收的是青稞。贡嘎的青稞种植面积大。对口支援贡嘎的长沙市援藏队,结合青稞的增收脱贫、产品加工,引进了湖南的晏子食品,到贡嘎建设青稞食品加工企业,投资额达5000万元。长沙市援藏干部、贡嘎县委常务副书记洪健告诉记者,企业投产后,预计将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带动青稞种植户增收。

株洲市对口支援的扎囊县,由于企业和工业少,2016年财政收入仅3500万元。在株洲援藏干部方靖、谭辉等的努力下,引进央企中科建设在扎囊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和现代奶牛养殖基地。长沙制氧气的鑫湘气体公司也落户扎囊,是湖南第一家到扎囊投资的企业,目前正在建厂房,今年将投产。仅一年,株洲市援藏队就引进了6个项目。

山南还有不少贫困农牧民。岳阳市援藏队先后组织22名桑日县贫困农牧民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参加汽车保养美容培训,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岳阳市援藏干部、桑日县委常务副书记杜宇介绍,岳阳市援藏队在桑日县初步规划建设9个项目,主要集中在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山南市委常委、副市长、湖南省援藏前线指挥部党委书记、总领队廖良辉介绍,根据“十三五”援藏工作规划,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将开展一系列项目,推动山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一切,正在雪域高原上生根发芽。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多项技术填补空白

山南市藏医院,是山南主要医院之一,过去不能接收危急重症病人。2016年7月开始,湖南医疗援藏队组团式支援该医院。到医院第3天,ICU火速开科。至今年7月中旬,该医院ICU已收治了110多名脑出血、肺部严重感染等危急重症病人和重大手术后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8%。

雪域高原紫外线强,白内障病人多。今年5月,来自湘雅医院的一位教授牵头,在山南市藏医院开办了眼科。医疗设备6月底到位后,至7月19日,就进行了13例手术,让13位藏族同胞重见光明。

作为湖南省第八批医疗援藏队组团式支援的医院,山南市藏医院有来自湖南的医疗卫生干部和专家27名。该医院正在创建三甲医院,医疗援藏队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提高藏医院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学科能力,推动藏医与中医、西医的融合。

“一年里,我们帮助藏医院新建了ICU、手术麻醉科、耳鼻喉科、治未病科、急诊科、眼科等6个临床科室,使医院临床科室增至13个。”湖南医疗援藏队领队肖亚洲介绍,援藏医生开展的极量肝切除术填补了西藏自治区的技术空白,开展的唇腭裂手术治疗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山南市的技术空白,另外还有10多项新技术填补了藏医院空白。

雪域高原最缺的是人才。肖亚洲说,医疗援藏队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一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即使湖南医疗援藏队走了,藏医院各科室也不会垮。2016年10月,藏医院启动师带徒活动,援藏医生通过临床教学、学术讲座等,提升藏医院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藏医院ICU主任孔春初,是湖南省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生。刚到藏医院时,有时候一个晚上要从床上爬起来三四次,解决值班医生遇到的难题。近一年里,孔春初在科室举办了30多次培训,手把手教“徒弟”。现在,他出去义诊或讲课,几天不回,ICU也能正常运转。

6月下旬,山南市藏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民族医院”预评审,今年下半年有望成为山南市第一家三甲医院。

  组团式教育援藏,架起藏族青年希望的“天路”

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简称“山南三高”)办公楼旁,一片小树林生机勃勃。这是汉族和藏族教师共植的“民族林”。

山南三高是湖南省组团式教育援藏对口援助的学校,有援藏管理干部和教师45人。学校2016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部分设施还在建设中。

“学校设施不完善、学生基础差、年轻教师多,刚来山南三高时,面对的压力很大。”来自岳阳市一中的援藏干部、山南三高校长邹四雄说。学校启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湖南援藏教师“一对一”“一对多”指导藏族青年教师。同时,通过藏汉教师联谊结对、开展文体活动等形式,增进不同民族教师之间的情感交融。

“去年下半年刚开学时,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经常是上课已经5分钟,还有学生没进课堂。”来自望城六中的援藏老师周著说,学校侧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作为第一要务。

今年,山南三高高考专科及以上上线率达到了79.3%,比去年的53%上升了26.3个百分点。有一次周著在山南市区坐的士,司机得知他是三高老师,伸出大拇指说,三高办得好,很多孩子想去读。

今年上学期期末,在对山南三高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率达到95%,对湖南援藏教师的优评率达90%以上。去年11月,邹四雄还当选为西藏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老师们刚来时白白嫩嫩的,一个学期后就变得和我们一样黑了。”山南三高高一20班学生达瓦顿珠说,学校一年来变化很大,同学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成绩的背后,是教师们的辛苦耕耘。邹四雄告诉记者,援藏教师平均体重下降了近10公斤。

在援藏队主导下,山南三高还与长沙市一中结成联校,双方将开展一系列合作,给山南三高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组团式教育援藏,架起了山南农牧民子弟走出高原、走向希望的“天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