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杨得志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著名高级将领。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南征北战,横戈马上,鞠躬尽瘁,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建立了卓著的历史功勋。
叱咤沙场战功显赫
杨得志同志1911年1月3日出生于我省株洲县南阳桥(原醴陵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由于家境贫寒,很小就跟随父亲学打铁,14岁时离开家乡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湖南衡阳等地做工,饱尝剥削阶级的压榨和欺凌,同时也磨砺了他勤劳朴实、正直勇敢的品行。在安源煤矿务工时,他认识了来这里开展工人运动的李立三同志,逐步接受革命思想。
1928年1月,农民暴动的狂飙席卷湘南各县。杨得志同志怀着革命理想,与哥哥杨海堂等人一起投奔由朱德、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0月,他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1月到1934年10月,杨得志同志随中央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各地,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作战勇敢,从一名普通战士逐级晋升为红一师第一团团长。红军长征中,作为先遣部队,他率领第一团担当为中央红军开路的重任。突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为中央红军成功实现战略转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表扬:“红一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大功的”。周恩来同志则高度称赞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
抗日战争中,杨得志同志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冀鲁豫支队司令员、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他率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在敌后开展的平原游击战争中夜袭金乡县城日本守军,毙俘敌300多人,接着又连克定陶、曹县县城,全歼两县城的反动武装。1939年7月至11月,他以“掏老窝”的战法,接连粉碎了日伪军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3次大规模“扫荡”。1943年10月,他率部一月毙敌4120人。在开展对日作战的同时,他组织部队和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为发展、壮大和巩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配合全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杨得志同志率部驰骋华北、西北战场。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张家口保卫战、正太战役,青(县)沧(县)战役、保(定)北战役。他带领的部队,像闪电,行走如飞;似疾风,横扫沙场。在著名的清风店战役中,全歼国民党第三军17000余人,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攻打石家庄的战斗中,全歼守敌24000余人,拔除了国民党军在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被朱德总司令赞誉为“夺取大城市之创例”。1948年他率部转战察南、绥东、热西、冀东,牵制华北敌军。同年11月,参加平津战役,攻克新保安,全歼守敌19000余人,为平津战役决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他又挥师克太原、夺兰州、攻宁夏,为华北、西北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立下了不朽功绩。
保家卫国呕心建军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同志亲自点将要杨得志同志率部赴朝作战。他于1951年2月抵达抗美援朝第一线,先后任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指挥部队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的斗争。1953年10月1日,杨得志同志应邀从朝鲜战场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同志自豪地向其他中央领导介绍:“此人大名叫杨得志,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团长,如今志愿军的副司令,德怀的助手。湖南人氏,我的乡里呀!”并称赞说:“此人一直是志愿军,上井冈山就是志愿去的,就是志愿军!”
20世纪60年代,杨得志同志适应新的形势,组织领导济南军区部队广泛开展大练兵活动,大力推进部队军事训练和正规化建设。1964年,他率领优秀军事训练尖子到北京汇报表演,受到毛泽东同志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70年代末期,杨得志同志以年近7旬的高龄再次受命负责西南边境的作战指挥,取得了重大胜利。
1980年2月,中央决定由杨得志同志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他担任总参谋长的8年时间里,人民军队建设经历了重要的历史转折。他把毛泽东建军思想、建军原则,积极应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部队建设,组织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国防军事战略方针和军队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大力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他坚持政治与军事、政治与业务技术、红与专的辩证统一,有力地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他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的重要指示,制定下发了《全军军事训练三年规划》,在华北地区筹划组织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实兵军事演习。他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开展精简整编和体制改革,组织指导全军部队先后三次进行精简整编。1984年1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裁军100万。面对重重矛盾和如此艰巨的任务,他不畏艰难,带领总参谋部干部充分研究论证,科学制定整编裁军方案,积极做好裁军部队官兵的解说和帮扶工作,顺利完成了裁军百万的艰巨任务,为人民军队的长远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还十分关心军队院校建设,为培养一大批能驾驭现代战争、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军事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1986年12月,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郑重提出:“要充分利用今后较长时间内大仗打不起来的和平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提高军队的军政素质,增强我军在现代化条件下的自卫能力。”这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赞赏。
风范长存永励后人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得志同志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退离领导岗位以后,杨得志同志仍然心怀党的事业,情系家乡发展,不顾年老多病,积极为党和人民工作。
他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满怀热情地拥护和支持党的改革开放大业,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病重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党的事业极为关注,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晚年,他经常深入农村、厂矿、学校调查研究,向地方党政领导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表现出了一个彻底的共产主义者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他相信群众,热爱家乡,时刻把家乡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坎上。1950年1月,他回到阔别20多年的老家,约见了许多邻里乡亲,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1957年秋,他回乡察觉到某些基层干部政策、理论水平较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情况后,主动与家乡农业合作社的36名党员见面、谈心,要求他们“要关心群众,注意工作方法”,切不可动辄训人打人甚至罚跪群众,搞强迫命令。1975年,他得知家乡群众运输困难,想方设法为家乡买了一台运货汽车和几台拖拉机。
他谦虚谨慎,清正廉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功高不自傲,位显不自居,名重不自恃。1988年,他语重心长地对前来征集党史资料的同志说:“一个战役,一个战斗,不是一个部队打的,我只能说是参加了,或者说是主攻部队之一。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不要吹嘘。尽量写党的领导,突出集体的智慧。”他生活十分简朴,吃粗茶淡饭,穿布衣旧衫,外出时轻车简从,从不搞特殊。他严格要求子女和亲属,教育他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每个人都要靠自己的本事谋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打着他的名义谋取便利。
甘洒碧血换新天,愿化红烛照后人。杨得志同志为中国人民建树的丰功伟绩将同江河永长流,与松柏共常青!今天,我们纪念杨得志同志,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将其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全面推进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为开创“十二五”时期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