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周怀立 李文峰 李虹 黄灿
从1万元到2亿元,从2个人到300人,从30平方米到 13万平方米。这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数据,却在短短23年间幻化成一个又一个惊人的等式。有人说,如果这是一张表格,上面勾画的标志线,可以说几乎是垂直向上的。
不能说每个人见到这个等式都会感到吃惊,不能说每个人见到这张表格都会感到震撼。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的确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关于发展的传奇。
这个传奇属于株洲光明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这个传奇的书写者是这个公司的领头人胡红霞。
光明重机,用一部23年的创业史,呼应着中国经济的奇迹。它确乎就是一个关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它的身上,刻写着一个民营企业“卑微”的出身、泣血的奋争、辉煌的成功……
光明重机,用每一天都不曾中断的23年,谱写着一曲永远昂扬的《光明之歌》。
——作者题记
一支曲折动人的创业之歌
要读懂光明重机,首先要读懂胡红霞。
眼前的胡红霞,显得文静、谦和,只有谈到企业时,才流露出无法遏制的激情。即使如此,从眼前这个纤弱、娇小的小女子身上,你还是无法想象她所经历的、一般男人也无法承受的艰难困苦。
1988年1月某夜,17岁的胡红霞与父母围坐在火炉旁,有些兴奋、有些茫然、又满怀希望地合计着“办厂”的事儿。
此时的胡红霞,刚刚从初中辍学。其时,她的家庭正在贫困线上艰难地挣扎,父母年事渐高,弟妹尚幼,酷爱读书的她不得不做出最痛苦的选择。此时,她本可以到父亲工作的企业当个工人,但工厂每月仅30多元的工资又如何能够为家庭分忧。
从小就喜欢独立思考的她,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动员父亲创业。父亲懂机械技术的优势,如果能够提前离岗,全家一起做零部件加工,办厂创业,也许会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她的提议得到这个渴望脱困的家庭的支持。
也就在这个炉火闪亮的夜晚,胡红霞和她的家人为即将诞生的小工厂起一个他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名字——光明。名字有些俗,却再恰好不过地反映出他们全家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
几天以后,她以每月70元的价格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平房作车间,花200元钱从废铁收购站淘回一台旧台钻和沙轮机,接着又东挪西借凑足1万多元,买回了一台必不可少的新机床。
看着这个有了些模样的小车间,胡红霞兴奋不已。但此时的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炼狱般的日子还在后面——
在开始的两年里,她名为“厂长”,工厂实际只有她和父亲两人。她一个小女孩,既当车间工人,也当采购员、业务员、送货员。开始时,一辆旧单车成为她主要的交通工具。骑着这辆旧单车,她跑遍了市内大大小小上百家企业,经常一天来回二三十里。不久,为了送货上门,她与父亲从废品收购站买回一辆旧板车。
父母年纪大了,弟妹又在念书,“板车司机”非她莫属。这“司机”不好当。那些加工出来的钢铁零件、部件,拉上车动辄四、五百斤,她只能咬紧牙关,几步一歇,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不长时间,肩膀就火辣辣的,腿子软绵绵的。有一天,当她再一次浑身散架似地回到家时,再也忍不住满腹的委屈,竟然冲着父亲大哭大闹起来:“我再也不干了!再也不拖板车了!”。但第二天早上,她还是默默地把板车拉绳套在肩上。
与钢铁打交道,受伤变得不可避免。一次,她在机床上操作不慎,机床把柄反弹回来,砸得她眼眶青肿,眼里还溅进铁屑;一次,母亲与她在搬卸一块沉重的钢板,一失手,钢板跌下来,硬生生砸在母亲手指上,鲜血直流;一次,又是一个通宵加班之后,一块落下的钢板,砸断了父亲三个手指头……
在这和着汗水、泪水和着血水的日子里,胡红霞长大了。
与命运的抗争,使胡红霞成为一个“工作狂”,而对成功的渴望,又使她成为一个“学习狂”。为了应付业务,开始时,她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到其他工厂仔细收集加工样品图,带着问题向国营企业专家、师傅请教。她强迫自己,无论多么辛苦,每晚都要坚持看1个小时的书。短短的时间里,她就将工厂生产流程弄得一清二楚,将车、钻、刨等技术全部熟练掌握,对工厂财务管理也十分熟悉。
为了企业的未来,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她,在1997年毅然参加成人高考,但却遭遇落榜。第二年,她奋力再战,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株洲工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的一名学生。在以后的3年时间,她以惊人的毅力,一边管理企业,一边照顾小孩,还一边通过了18门功课的考试,直到拿下毕业证。
伴随着胡红霞的成长,企业迅速成长:1999年底,工厂在株洲市石峰区金盆岭工业园征地10亩,同时租地19亩,并首次树起了“株洲光明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大旗。
2001年,企业产值680万元,税收51万元;2003年,企业销售突破1500万元,税收登上100万元的台阶;2004年,企业占地扩大到29亩,车间面积达到1.28万平方米,员工超过了200人,总资产急骤增长到4000万元; 2005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大关,创造税费150万元。
企业发展是如此之快,可是,也有知情人“告密”,胡红霞一家的生活境况却变化不大。由于资金多用于生产与扩建,全家一直住在临时搭建的平房里,室内没有一件高档家具,一台抵债来的21英寸彩电是唯一的娱乐工具,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和工人们一样,按月拿工资,勉强应付家人的生活。
一首志存高远的改革之歌
多年的艰苦实践,不断的刻苦学习,不仅使胡红霞磨砺出坚韧的毅力、过硬的技术,更使她历练出一个出色企业家的宽广胸怀和战略眼光。基于这种胸怀和眼光,她提出了“打造百年机械品牌,创建现代化一流企业”宏大愿景。
她知道,作为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要向现代化企业过渡,要打造成常青藤般百年企业,就要不断超越自我。这件事极具挑战性。但她认为,自己必须应对这一挑战,也有信心赢得这一挑战。
迎接挑战的第一步,就是大刀阔斧地进行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的改革。家族企业的优点是能够在开创时期同甘共苦、同心协力,缺点是到了一定阶段会缺乏眼光,出现家长制、“一言堂”,最终影响发展。
胡红霞决定对家族企业进行决策机制的改革,她后来形容说:“这个过程就像要革自己的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破除的是陈旧、落后的观念。以前,大家都认为上机床、出产品才能创造效益,而坐办公室搞管理的不能创造效益;产品检验基本上是自己检验自己的,没有专门的质量检测员,更谈不上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一个人既当出纳又当会计,资金管理手续简陋,财务管理不规范,更没有成本管理的系统和资本运作的方案。
为建立企业管理思想和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公司重金聘请了管理专家进驻企业把脉诊断,设计并构建了光明重机全新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块。
2005年,胡红霞决定拿出30万元,聘请湖南远景公司为公司建立新的企业管理体系,导入现代企业文化体系,构筑企业品牌形象,设计光明的外化标识系统和远景规划。
她没有想到,首先出来反对竟然是一直同甘共苦的父亲。一直苦过来的父亲认为,这是浪费钱。而随着新的薪酬体系的导入,一些亲朋好友更是强烈不满,认为自己失去了作为“亲属”的特权。但在家人眼里“生性善良”的胡红霞,这次没有一点退让。因为她知道,这是一个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节点,事关企业未来,决不能退。
于是,员工们发现,企业悄悄发生着变化:招聘来的一些新员工像老板一样坐在办公室工作,有时又到车间仔细巡视、督查、协调,执行制度毫不含糊,态度严厉,比老板还“老板”;任何人调动资金,哪怕是董事长本人,也必须经过会计审核同意后才能执行;产品质量不再是自己说了算,每道工序之后有专人监测并记录,不合格产品再也不能蒙混过关进入下一道工序;原先班、组长只要个人技术好、个人干得好就行,现在还要看他能否管理好团队。
现在,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公司每天早上七点半都要召集管理层开早会,全体员工要求早上七点五十必须到厂做早操,同时公司每周五要召开生产经营会,全体员工每月要召开生产分析会。 从老板管人、老板管企业,到正规的制度管理、团队管理、全员管理,企业人员成本和运行成本貌似增加了,但结果却是运行效率明显提高,管理氛围也更加和谐。此时,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企业正在经历一次脱胎换骨。
一个企业的成功,说到底是用人的成功。对光明重机这样的工厂来说,人的因素尤其重要。这里加工的每一个大件产品,其毛坯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稍一不慎出现一点失误,产品就可能报废,损失立竿见影。所以,企业要提高质量和效益,很大程度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
为此,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和培训制度,一直是光明重机的重中之重。为此,公司经常采取与院校合作培训、请专家上门培训、组织参观学习活动等方式,增强学习效果。仅近3年来,就组织各类学习培训57次,参加培训的员工达630多人次,其中117人次参加过三次技能培训。2008年,公司出资30多万元,邀请北京培训机构对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注重职工学习,更注重职工福利待遇,这是胡红霞一贯的理念。在株洲市的民营企业里面,光明重机员工的工资待遇是提高最快的企业之一。2007年,公司员工的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9.8%,2008年继续增长27.8 %。2009年,尽管公司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但困境中的企业仍然使员工工资增加了19%。这几年,公司每年仅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就多开支100多万元。
在光明重机,外出学习、考察、旅游,也非管理人员的专有。几年来,公司出资组织全体员工到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石燕湖进行拓展,到广西桂林开展“爱我光明,桂林心灵之旅”活动。2011年,在公司还组织全体员工一起坐飞机去北京旅游,其中不少职工还是第一次坐飞机,他们说,胡总硬是把我们当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的呀。
在胡红霞的带领下,光明重机始终沐浴在浓厚的和谐气氛里,这种和谐生成公司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又外化为企业员工勤奋、愉快的工作状态。3年来,光明杜绝了较大安全事故,产品一次报检合格率从93%上升到99.5%。2009年,在株洲市首次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公司员工刘权海代表光明参赛,勇夺工具钳工组冠军,成为全市12位“技术能手”之一,受到市政府隆重表彰。
“百年企业,共享光明”的企业价值观,“精诚兴业,铸就卓越”的宏伟目标,已经深深铭刻在每一位光明职工的心中。
一曲高亢激昂的奋进之歌
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笔者再次来到株洲县渌口开发区,走进光明重机占地200亩的“风电项目机械件生产基地”。基地里一期工程已经完工,18000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二、三期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不久以后,一个在湖南省重型机械零部件加工行业举足轻重的重型机械企业就将横空出世。
时光荏苒。从一家家庭小作坊,到一家大型机械企业,光明重机步履坚实地走过来了。有人问,光明重机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胡红霞回答,除了艰苦创业的精神,还在于各级领导对自己的企业的支持,在于企业及企业对市场准确的把握和对客户的真诚负责。
在光明重机的成长之路上,省、市、县区领导都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曾经亲自到厂考察,当面鼓励胡红霞要积极进取,向三一重工学习,把企业做大做强。株洲市原市委书记肖雅瑜、现任市委书记陈君文、王群都曾多次到企业现场指导,并热心牵线搭桥,支持企业开拓市场。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光明重机一路走来,已经从生产单一零件到制造成台套设备,成长为一家具有很强实力的机械生产企业,其产品涉及采矿、选矿、冶炼、轧制设备,水利、火力、风力发电、建材、化工、环保等设备,成台套设备受到客户一致好评,用于冶金行业的烧结、球团等传动装置还出口到日本、巴西、印度等国家。 2002年,企业首次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近日,笔者走进光明重机规模宏大的生产基地,只见湘潭电机委托生产的特殊电机机座正在紧张制作中,即将完工。这个机座制作水平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对焊接技术的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但是,光明重机依然达到了所有的技术要求。湘电评价:“光明重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如此高质量地达到了工期和质量要求,非常了不起,我们很满意。”
这并非湘电一家的评价。此前,湖南省机械工业协会曾在一个正式通报中这样写道:“株洲光明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系全省机械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总资产逾亿余万元,在设备能力、加工技术、诚信经营、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位于全省机械零部件加工企业前列,公司在我省重型机械零部件加工企业中排名前列。”
回首企业这几年的发展,胡红霞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只有她最深切地知道,自己是怎样走过来的。2009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曾经骤然而至,给企业的发展平添了许多不确定性。一时间,大家都陷入了沉思:退?无路可退。进?前途不明,产品没人要怎么办。
在这个许多企业颇费踌躇、进退两难的时刻,党中央果断作出加大投资、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科学决策,项目审批、金融政策一时相对宽松。多年的摔打已经使胡红霞练就了不凡的市场洞察力,凭着这种洞察力,她敏锐地捕捉到这样一个灵感:在高碳能源日渐为人诟病的今天,新能源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风力发电业更是方兴未艾,而凭借光明重机的机械生产经验和能力,进入风电机械供应商行业,并不困难。
决心既下,就在这一年,光明公司做出重大决策:投入8000万元,在株洲县渌口工业园征地200亩,正式启动“风电项目机械件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公司还大手笔购进风电项目机械件生产专用和通用机械、铆焊设备58台/套,其中包括省内最大的重大型机床14米数控落地镗床、8米数控立车、数控淬火机床、数控火焰切割机等。
新基地于2010年7月进入试生产,年底投入正式生产。短短时间里,已经成功试制出风电主框架、电机座、偏航齿圈、楔形盘等风电专业产品,同时还试制出工程运输机械、轨道、冶矿等高技术含量的大型机械产品10余种。该项目已被列入市政府重点建设工程,还被推荐为湖南省双百亿配套工程。
从风雨中走来,在百炼中成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沃土里,光明重机这个当初的小种子,经过23年的风雨磨砺,已经成长为一棵坚强挺拔的大树。目前,公司已经连续十多年被授予“株洲重合同守信誉单位”称号,连续10年被授予“湖南省级重合同守信用”称号,并获“株洲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诚信经营单位”、“市、区纳税先进单位” 、“株洲市非公有制经济知名企业”等荣誉称号。
作为公司的掌舵人,昔日的“小姑娘”胡红霞也成为一名成熟的女企业家,她被推选为湖南省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被评为“株洲市十佳经济人物”,并担任市工商联常委、市女企业家商会副会长。
“真诚恒久,超越期望”,这是胡红霞对员工、客户、社会的庄重承诺。肩负着这一承诺的胡红霞,对未来充满信心。她立志要将光明重机企业打造成机械制造行业中占有重要席位,生产能力名列前茅,有影响力的、有规模的、有责任、在全国乃至国际行业中享有盛名的重型装配制造企业。不久的将来,企业产能将超过10亿元,年创税收1000万元以上,同时拥有一支超过千人的高技能、高素质员工队伍。
如果说,23年前,所有的人都会用疑惑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姑娘”的话,那么,今天已经没有人再会怀疑眼前这个“小女子”了。
因为,事实已经反复证明,她说能,就一定能。
标题书法:周怀立
图片由光明重机有限公司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