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亮 朱 晖 谭洪汀
株洲城北,长株潭交界处,石峰、九郎双峰屹立,两山深情对望,极目可见方圆91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
这里是中国工业百强区——石峰区,株洲工业的“心脏”、长株潭“绿心”之核。
垒石成山,“峰”景独好。
在历史的纵深处打量,石峰区不辱使命。国家“一五”“二五”期间,近10家中央、省属企业在此兴建,工业石峰创造新中国工业史上200多项第一,“工业强国”的理想从此出发成为现实。
从今天的石峰山远眺,石峰区不负众望。老工业区“腾笼换鸟”,清水塘新城扬帆起航;新旧动能转换步履坚定,八大产业链更加强硬;社会治理创新模式,生态复绿宜居宜业……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年周年,石峰区展开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蝶变画卷——
脱下“污染服”换上“生态装”
9月23日上午,石峰区清水塘,秋阳高照,彩旗猎猎。
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铿锵有力地宣布,“一桥一塘六路”项目开工。
“一桥一塘六路”包括清水塘大桥、清水塘城市公园、清水塘大道、清霞路、株冶路、霞湾路、观湖路、临江路。该项目是拉开清水塘产业新城框架,提升新城承载力的关键性工程,标志着新城开发进入新阶段、清水塘片区转型发展开启新征程。
按照规划,清水塘产业新城将投资80亿元,建设科技创新、高端智造、口岸经济等多个产业区,成为一座生态科技产业新城。
清水塘身换“生态装”款款而来。然而,打开泛黄的历史,清水塘身上曾多年披着一件灰不溜秋的“污染服”。
到21世纪初,清水塘已形成以冶炼、化工为主的产业格局,聚集了株洲冶炼集团、中盐株洲化工集团等261家企业。长期“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废气味比臭鸡蛋,周边居民叫苦不迭;废水超标排放,在霞湾港累积沉淀,底泥中沉积的重金属污染物成为湘江下游湘潭、长沙等城市饮水安全的重要隐患。
2003年、2004年,株洲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污染服”配上一顶“黑帽子”,株洲形象大打折扣,作为工业核心区,石峰区勇挑重任,誓改局面。
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石峰区持续推进污染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2016年下半年,关停污染企业已达108家。
2016年9月21日,在石峰区第五次党代会上,履新上任的石峰区委书记张建勇在会上斩钉截铁地提出,要全面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搬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加快替代产业培育,初步构建科技创新、口岸物流和工业文化三大产业功能区,打造产业转型的样板、生态新城的典范,形成全国城市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示范效应。
以此为方向,石峰区一张宏图干到底。
由13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的搬迁改造专职队伍,担当作为,精准施策,有力推动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到2018年底,剩余的153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61家企业实现转型。
在关停企业的同时,石峰区同步启动了企业场地及全区域的污染治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近3年来,市、区两级投入175.6亿元,实施治理类和保护类重点项目423个,系统推进“水污防体系、水安全体系、水保障体系、水生态体系、水文化体系和水管理体系”六位一体建设。
目前,湘江株洲段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2018年石峰区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0天。
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当眉清目秀的石峰呈现在人们面前,掌声响起。
掌声是褒奖,也是鼓励。石峰区决定更进一步,让老工业区彻底穿上“生态装”。
山清方能水秀。石峰区有“绿心”面积35.47平方公里,其中禁止开发区面积22.88平方公里。石峰区着力构建造林、育林、护林“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打出了保护“绿心”的组合拳。
两年多来,该区实现57家绿心地区工业项目关停、70家生猪养殖场退出,腾挪出更多造林空间;全区5条主要水系共23公里的河道得以疏浚,新修中小型水库2座,小型蓄水池500多个,改善了森林生长环境;全区山林被划分为53个网格,建立网格员常态化巡护机制,切实打通护林、防火工作“最后一公里”。同时,完成了森林管护监控系统一期建设,对18平方公里林地实行360度无死角、全时段监控。
“绿心”屏障九郎山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该区于2017年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先后投入7000余万元,在总面积达1.5万亩的九郎山周边栽下银杏、杜鹃等19个品种,共计40余万株苗木,栽树育林达7000余亩。
当烟囱不再冒黑烟,当黄土被葱郁的林木覆盖,当一江碧水逶迤向前,石峰区终于回到她原本的样子——青山绿水、生态宜居。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石峰人以牺牲、果敢、睿智,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卸下“老引擎”装上“动力芯”
今年6月14日,株洲九方装备齿轮箱传动系统研发制造项目开工建设,市、区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出席仪式。
该项目建成后,所生产的齿轮箱传动系统将广泛用于中车株机、中车电机等公司的产品中,有效提升国内轨道交通机车性能,实现产品本地化生产,打破国外进口厂家的垄断局面,推动轨道交通关键部件的快速发展。
这是石峰区传统工业迭代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
清水塘老工业区内的企业整体关停并转后,石峰区审时度势,迅速调整方向,补齐产业空洞。“要围绕关键环节,对接洽谈一批产业项目,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石峰区委书记张建勇说。
该区打破原有思维定势,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结合辖区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梳理“1+3+4”八个产业链。“1”即轨道交通核心主导产业,“3”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现代物流等3个轨道交通配套关联产业,“4”是清水塘转型、商贸三产、建筑及房地产和文旅休闲4个方面产业。
同时,每个产业链均明确一名链长、一个责任部门,聘请了一批招商顾问,策划了一批项目库,目前已制定轨道交通和IGBT产业链规划,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此基础上,由区领导担任链长,组建专门班子,绘制产业链布局图,挂图作战。以轨道交通主导产业为例,由张建勇任链长,明确了整车、车辆段、供电系统等8个产业组成部分。以此为纲,发改、招商等部门靶向招商,引进补链、强链企业超过80家。
在积极引进好项目、好企业的同时,对不符合环保、安全底线要求和“一主一特”(轨道交通为主、功率半导体为特色)产业布局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引进。今年来,石峰区拒签项目6个,从源头上守住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新的“动力芯”释放出强大动能。
好产业纷至沓来。今年6月27日,石峰区集中签约引进项目21个,涉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子、口岸物流和商贸等领域,总引资达80亿元。今年上半年,石峰区“轻资产”招商喜人,已有派威科技、京畅电子等13家轻资产企业注册落地,轨道交通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大项目顺利推进。今年来,中车株机时速300公里动车组、中车株洲所创新实验平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复兴号动车组“绿巨人”、新型双层动车等一批高精尖新产品下线。同时,铁建道岔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中铁物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今天,以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三大企业为引领,株洲已建成一个千亿产业集群 。“中国轨道交通看株洲,株洲轨道交通看石峰”名声在外。
与此同时,随着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营,“湘欧快线”株洲货运班列发车,株洲城市候机楼正式启用,雪峰岭公园、戴斯酒店等配套项目的建设……石峰正形成外向型经济和三产服务业的集聚区。
数据显示,石峰区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0.6:73.2:26.2。随着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扬帆起航,过去第三产业的短板,将逐步成为发展的新优势。
动能置换,不退反进。7月23日,株洲市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年”考核评比结果,石峰区综合排名居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石峰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剔除株冶关停搬迁影响,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12.8%。
织牢“小网格”办实“大民生”
环境持续好转,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如何才能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石峰区以舍我其谁的魄力进行了大胆探索。
该区以网格化管理为突破口,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按照每个社区400户、1200人的规模,将辖区5个街道、45个社区(村)划分为232个网格,明确329名网格管理员负责“打理”。网格管理员进行“地毯式”入户信息采集工作,网格内所有的人、地、事、物等信息录入石峰区网格化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形成最真实、最全面的基层基础数据。
在此基础上,网格建群438个,全面覆盖社区、村,微信群人数达7.6万余人,基本做到了每家每户都入群,可确保区委区政府的重要通知公告和惠民政策快速传达全区居民,真正走好了网上群众路线。
“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石峰区将其作为改进干部作风、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推动形成了“用网格平台为各部门转发信息,用微信随手拍为居民解决身边问题”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网格事件上报15968件,办结事件为15863件,办结率为99.3%;其中随手拍上报事件692件,办结事件663件,办结率95.8%。
“小网格”盘活“大民生”。以此为突破口,石峰区政府主动开展自我革命,以政府自身的工作加法换取群众的负担减法,让人民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清水塘老工业区的企业虽然搬走了,但大多数工人、家属还留在株洲。摆在眼前紧要的工作是,“三供一业”的分离移交改造。所谓“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指的是将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暖和物业管理的职能分离移交给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石峰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造涉及中央、省、市企业22家,涉及改造小区80个,房屋1121栋,涉及居民35315户,近10万人,其工作量、资金量、工作难度为全市之最。
去年2月,该区将原三供一业指挥部划入“美丽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整合力量,实施挂图作战,制定目标考核、工作纪律等制度,工作有力推进。截至今年7月,基本完成22家企业正式协议和补充协议的签订,昊华、火电等6个小区改造完工,数千户居民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老旧小区移交的同时,棚改项目启动,一批居民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清水塘棚改启动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棚改项目。2016年清水塘片区棚改实施以来,石峰区将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作为棚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无房变有房、小房变大房、旧房危房变新房,已有超过1.2万户居民告别“脏乱差”,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
工人邹高鹏是其中一名受益者。以前,他一家挤在7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卫生条件差,老鼠、蟑螂多。2016年签约棚改后,他用补偿款买了一套133平方米的房子,买完家具还有结余。他高兴地说:“现在政策太好了,居住环境跟原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老工业区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一直不好,居民多有诟病。从2017年开始,石峰区投入2.6亿元,逐步对辖区所有农贸市场及马路市场重新布局,并进行硬件设施改造和软件管理提升,以解决群众的“菜篮子工程”。截至去年底,先后有杉木塘、湘天桥、九圆等5个农贸市场改造升级。
修葺一新的湘天桥农贸市场内,交易大厅整洁明亮,LED显示屏实时显示安检信息,功能分区清晰,监控、农产品快速检验室等配套设施完善,“高大上”的环境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菜市场的印象。石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正以“互联网+”为发展方向,探索农贸市场电商配送服务模式。
不只是城区,在石峰区农村,也是另一番新景象。
今年以来,石峰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头等大事抓细抓实抓好,统筹推进治垃圾、治污水、治厕所和治村容村貌工作。目前,该区9个村全面建立“村为主”卫生保洁模式,开展“最美庭院”示范户评比活动,农民环卫主体意识有效提升。启动了九塘村、白马村、九郎山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禁养区生猪养殖等污染源全部退出。完成了大冲村、白马村、九郎山村3个村乡邻空间站建设,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山河为证,岁月留痕。
当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钟声响起,当秋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株洲,石峰、九郎之巅染上一层金黄,登顶远眺,石峰新景迷人——
从老工业区百舸争流到科技新城扬帆出发,从传统工业迭代升级到新产业格局构建,从粗放排放污水横流到山清水秀客商云集……这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跌宕起伏、激荡人心,这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深刻生动、极富典范。
这里,刻下过工业强国的光荣;这里,必将续写中国创造的辉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