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播下的种子红了天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1年05月23日 星期一

本报记者张权熊远帆易博文孙振华

一座老房子,无论它是多么的豪华气派,也只能引得人们对主人祖上的财富与风光充满好奇与猜想。5月10日,“红色追寻”采访团一行来到浏阳市永和镇石江村,探访一座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老房子——“李家大屋”。这,与老房子曾经拥有的气势与富有毫无关系,让历史记住它的是,100多年之后,这里迎来了一支革命的队伍,一面鲜艳的红旗!

1930年8月23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李家大屋”胜利会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就是这支部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老屋的荣光与落寞

永和镇,位于浏阳市东北部,距长沙市100来公里。

作为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经历漫长岁月的风雨剥蚀,如今会是一番什么模样?我们能否穿过历史的天空,寻找到一些不能遗忘的红色记忆?

汽车沿着乡村公路一路疾驰,如果不是陪同人员提醒,声名显赫的“李家大屋”就从我们的身边擦肩而过了。

“李家大屋”平静地矗立在马路的一侧。在一片青山绿水掩映之中,但见飞檐翘角、封火墙、硬山顶、小青瓦、高木柱……虽然老屋仅保留有整个建筑的前栋,但仍然难掩当年的恢弘气度。

今年已71岁的李自民,是这个老屋的第16代传人。回忆起小时候父亲给他描述的祖上的风光,李老滔滔不绝:“宅子修建于清嘉庆年间,花了3万多两银子,4年才建成,占地50余亩,房间达100余间,整个大屋四通八达,房房相连。规模庞大,做工精细,说它是雕梁画栋一点不为过。”

李老介绍,解放后这个大院分给了当地8户村民使用。上世纪70年代,改作永和镇石江粮食仓库。令人遗憾的是,1975年永和镇粮管站私自拆除了房屋的中栋及后栋的建筑。记者经李老引导发现,砖砌的操坪上,可清晰地见到当年送粮车碾压坏的砖块;已拆毁房屋剩下的几方天井的地基上,长满杂草。“李家大屋”的老住户张才荣指着脚下的地基告诉记者,听人说这个院子就是毛主席当年住过的,院子前面的天井里还建有一座亭子,毛主席常常踱步到亭子里坐坐。

据一方面军成立时的亲历者、浏阳走出去的开国上将李志明回忆,大屋前曾有一块黄色的大卵石,毛泽东曾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踏在上面发表激情洋溢的讲话。但这块石头现已杳无踪影。

浏阳市文物管理局党支部副书记李丽介绍,李家大屋墙壁上曾有“打倒帝国主义”、“活捉何键”、“工农专政”、“红军不乱烧、不乱杀、土地革命”等众多的红军标语和蒋介石与何键的漫画像等,现已由浏阳市文物管理局揭取保存。

在红一方面军成立的这个旧址,除残存的房屋,现在实在难以找到与红一方面军相关的痕迹。

唯一能勾起人们记忆的,除了大门前红一方面军成立的雕塑外,恐怕就是大门两侧墙上镶嵌的青石板了。左边青石板上写道,这里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右边青石板上简单地介绍了1930年的会师情况,并标明“四向各至建筑外墙墙基外30米处”为保护范围。

记者看到,大屋附近,一栋栋小楼房已拔地而起。相形之下,大屋更显得有些落寞。

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为何会选择在永和镇的“李家大屋”会师?李丽认为,永和镇往上可到张坊、大围山的深山里,往下可进攻浏阳,可攻可守可进可退。浏阳市文物管理局专家任新民解释:“那时没有桥,浏阳河就在李家大屋附近,也许可阻挡白军的突然袭击吧。”

孔明灯将军旗映照得鲜艳夺目

200多年的风光,就让李家大屋慢慢去回味吧。我们还是去感受一下老屋与红色革命历史相关的短暂几日的喜悦!

1930年8月,红一军团取得浏阳文家市大捷后向东乡进发,驻守张家坊的国民党陈光中部不敢应战,闻风逃窜。

8月22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进驻永和。此时驻守在平浏的红三军团得知消息后,在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下立即向永和进发。8月23日,红一、三军团在永和胜利会师,几位老战友的手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两大军团会师后,经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正式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政委,辖第一、第三2个军团,近4万人,成为当时最大的红军主力部队。

今天,人们仍然可以想像得到当年会师的喜庆氛围。经历过重重磨难的两支部队在这里激情拥抱,兴奋激动的心情洋溢在那一刻在场的每个人心中。李志明上将回忆,当晚,红一方面军盛大的成立大会在李家大屋前坪举行,除红一方面军部分指战员外,中共湘东特委和中共浏阳县委、县苏维政府领导人及当地群众数千人涌进会场,见证了中国红色革命史上的这一盛事。

这一幕,在96岁的黄金吾老人那里也得到了佐证。在浏阳市福兴园小区,采访团经多方打探终于找到了黄金吾老人。除行动有点迟缓外,老人还耳聪目明,几十年前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当年他只有13岁,就住在李家大屋附近。在他的印象中,会师的部队从东、北两面开来,来往的部队足足走了3天,李家大屋的前坪到处插着红旗,稻田里架着枪。“他们穿着黄色的服装,个个手里拿着长枪、梭镖、大刀”,老人的表述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好在有李丽给我们做“同声”翻译。但老人对一些细节的描述口气十分坚定,尽管那一幕已过去多年。

也就是在那一天,老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了日后被全国人民爱戴的毛泽东与朱德这两位红军领袖。对他们的印象,老人说了4个字:“威武得很”。当年毛泽东在李家大屋发表的讲话,对当年的小油漆匠黄金吾来说,并不怎么理解,但他能感受到这支部队跟以前看到的那些部队大不一样,不抢东西、不打人,当地老百姓都争抢着让官兵住到自己家里,并拿出家里所有能够吃的东西招待红军。有一些老百姓还洗脚上田,放下手中的锄头扁担跟着红军走了。如果不是因为年龄小,或许老人后来也成为了一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战士或老将军。

老人回忆,成立大会后,军民一起进行了热闹的联欢,举行了文艺演出。村民还放飞了数盏用蜡烛点燃的孔明灯。明亮的灯火,在李家大屋上空绽放,将红军军旗照耀得鲜艳夺目。

朱毛红军传天下

在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纪念馆,尽管采访团为没能看到红军遗存下来的历史文物感到有些遗憾,但馆内墙壁上挂着的满满一屋红军将领和革命先辈的照片,令人十分震撼。正是他们,让“李家大屋”永远光彩照人。

让我们记下他们的名字:第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谭震林、周以栗、黄公略、林彪等;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有毛泽东、朱德、曾山、李文林、刘士奇、邓子恢、黄公略、彭德怀、王怀、林彪、彭清泉、伍中豪、谭震林、陈毅、段月泉、方志敏、邵式平等;赫赫有名的红军军政指挥员有滕代远、朱云卿、杨岳彬、蔡会文、周子昆、曾士峨、谭政、邓萍、袁国平、何长工、罗瑞卿、萧克、罗炳辉、彭雪枫、黄克诚、粟裕……

李丽认为,现在提到红一方面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这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一支中国工农革命武装力量,史称“朱毛红军”、“中央红军”。而且这支部队在日后血与火的磨砺中,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军事家,仅开国十大元帅,就有8位是从红一方面军走向历史舞台的。“红一方面军的成立,就像在革命的土壤里播散了一把红色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光辉照耀着整个中华大地。”

红一方面军在浏阳成立,也影响了一大批浏阳工农干部和青年骨干,他们踊跃参加红军,后来的开国上将唐亮,中将孔石泉、张翼翔、饶子健、张藩以及一批少将,包括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都是此时从赤卫队加入红军的。据统计,浏阳共走出了30位开国将军,将星璀璨,光照千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