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英烈长眠他乡电波永不消逝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0年6月12日

中共浏阳市委 浏阳市人民政府

一对革命夫妻,十余年间秘密战斗在“上海——延安”的空中通信线上,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事迹后来被拍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这对夫妻就是李白和裘慧英。李白生于湖南浏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称为“中国无线电波之父”、“十大红色特工革命烈士”,1949年5月7日就义于浦东戚家庙。6月12日是李白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138万家乡儿女深切缅怀他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功勋,决心继承他崇高的革命精神,投入美好家园的建设中来。

少年染工的不屈抗争

李白,又名李朴、李霞、李华初,化名李静安,1910年6月12日出生于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李白从四五岁起,就跟着父亲在染坊里转,一边看,一边学。6岁时,他就开始帮助父亲干起染坊活来。因家贫,李白8岁才入学,读完初小就辍学了。8岁那年,母亲、祖母相继去世,父亲外出打工,全家的杂活全部落在了家中排名老大的李白身上。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不满13岁的李白到染布坊当学徒。满师以后,李白离开染布坊,跟父亲外出打工挣钱供弟妹读书。在跟随父亲外出打工的两年里,李白看到劳动人民的困难生活,感受到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心中萌发强烈的社会不平感。

1926年,浏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工农革命的高潮。李白的家乡张坊镇成立了农民协会和纸业工会。正在苦难中挣扎的李白一家,如黑夜漂泊的航船见到了灯塔,奋勇地冲向革命浪涛之中。李白和父亲都积极参加了当地纸业工会领导的各项活动,向槽主恶霸展开斗争。白天,他提着石灰桶,拿着笋壳笔,在各村的墙头上奋笔疾书“工友农友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晚上便和农民自卫军一起站岗放哨,保卫胜利果实,很快成了这一带工农运动的骨干力量。

“马日事变”后,反动军官许克祥派重兵血洗浏阳东区乡镇。在当地党的领导下,东乡人民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李白参加了以纸业工人为主体的地下游击队,他们日伏夜出,打击进犯之敌。由于李白在斗争中表现勇敢坚定,游击队派他担任了当地少年先锋队队长、共青团支部书记。同年7月,李白带领当地少先队员们火烧了国民党团防局在当地设置的一个团部,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

难以割舍的电台情结

电波不仅见证了李白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同时也见证了他和妻子裘慧英坚贞不屈的爱情。

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打长沙时,李白入伍当了一名通信员,接着,参加了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的战斗,随后转战江西苏区。1931年初夏,李白被选派参加党中央第二期电讯学习班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前方电台任台长兼政治委员。在几次反“围剿”斗争中,他带领全台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坚守在岗位上,保证了电台的安全和通信联络的畅通,为一次又一次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多次得到上级表彰。李白视电台如生命,在长征途中尤其是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总是带头背电台、扛枪支,团结全台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艰巨的通信任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白受党中央的派遣,去上海设置秘密电台,从事地下通讯工作。为了电台的安全,党组织派女工裘慧英以“妻子”的名义,在他身边协助工作。李白及时准确地将党中央的指示,传达给上海和华东各地党的组织,又将上海和华东各地的情况及日军的动向及时报告党中央,为抗日救国斗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不幸的是,1942年9月的一个晚上,电台被日本侵略军发现,敌人像豺狼似地闯进李白的住所将其逮捕。在阴森的刑讯室里,李白受尽了鞭打、杠压、拔指甲、坐老虎凳等酷刑,但他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字,保护了党的机密和战友的安全。面对这位坚定的中共党员,横暴的日军束手无策。在地下党的多方营救下,李白苦度了9个月的监狱生活,于1943年6月获释,带着一身伤痕回到战友裘慧英的身边。

1944年,李白改名李静安,受党中央指派到浙江淳安,潜入国民党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以报务员身份利用敌台为党工作。后来敌人以“来历不明”为由,将他扣押并封闭了电台。不久,再次经组织营救获释。1945年,李白转至江西铅山,重新设置电台,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返回上海继续从事地下通信联络工作。

李白和裘慧英,因党的工作需要走到了一起,在艰险的工作中,产生了纯朴的爱情,后经组织上批准,结成了革命伴侣。

黎明前的最后电波

1946年,蒋介石为了加紧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向全国各大城市派遣特务,侦察我地下党的活动。上海是其重要防区,更是特务密集之地。为保证安全,李白把电台安在住所的小阁楼上,每当夜深人静时,才开始与延安通讯联系。由于他极其细心谨慎,又有熟练的收发报技术,加之妻子裘慧英勇敢机智的配合,次次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历时3年多,从未出过问题。他俩知道上海这个受蒋介石严密控制、敌特如麻的地方,生命危险是随时存在的。然而,为了全国人民的早日解放,他俩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随时准备为之捐躯。

红色的电波,及时准确地传到了延安;人民的胜利喜讯,又及时准确地传到了上海。一部小小的电台,像一支无形的庞大军队,扰得国民党当局坐立不安。上海敌特头目咬牙切齿,勒令特务们限期找到这个“神秘的电台”。1948年12月29日晚,国民党当局依靠美帝国主义提供的最新设备和技术,侦察出了电台的方位。当时,李白正在紧张地工作,裘慧英在门前掩护。突然,警笛声声,他们的住所已被敌人包围,楼道上很快响起了敌人的脚步声和嚎叫声。尽管李白夫妇迅速将电台藏好,但因房子太小,经敌人长时间的搜查,终被发现。李白当即被押送到上海伪警备司令部第二稽查大队,连续经受了30多个小时的轮番审讯和各种酷刑。他口鼻流血,昏厥数次,但坚定不移。敌人见硬的不行,又妄图用功名利禄来引诱他,也未能达到目的。

1949年5月7日,也就是上海解放前的20天,人民解放军攻城的炮声已隐约可闻,身陷狱中的李白无比高兴,耳边仿佛听到了战友们前进的脚步声,盼望多年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这天,裘慧英怀着兴奋和急切的心情去探望李白。李白伸出布满伤痕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妻子的短黑发说:“上海快要解放,全国也快要解放,革命即将成功。我们无论生或死,总是觉得非常愉快和欣慰的。”他亲切地劝慰妻子,不要为他难过,而应以新的成绩迎接上海解放。他还说,在上海解放后的新形势下,要努力去学习,去工作,去斗争!哪知就在这天晚上,特务头子毛森按蒋介石“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手令,竟将李白等12位同志押至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了。上海刚一解放,人民解放军军管会和裘慧英就四处查找李白的下落,直到6月20日,才找到他的遗体,方知他已壮烈牺牲!

平淡见真情的家书

李白留下的亲笔书信有18封,大部分是用毛笔写的,字迹清秀、挺拔。这些信件所写的内容看来平常,但仔细品味,可以看出李白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贵的道德品质。

李白最牵挂的是父亲,终生为未能床前尽孝而抱憾。1942年9月,李白因电台被日军侦悉而被捕,经多方营救,才于次年5月保释出狱。为不使在家乡的父亲等人知道他被捕之事,6月21日,他用隐蔽的方法写信给父亲说:“男自住院后,当时因医院阻拦不准家属接见,使慧忠(裘慧英同志的化名)为我奔波忧虑,使大人及合家均为我担心,实感激不尽!”为了保持党驻上海的电台与中央所在地延安的电讯联系,李白长期坚守职责,没时间回乡探亲。父亲曾写信责怪他“为何不早还乡?”李白就向父亲书信解释,并深情地说:“我们内心急于回家,绝不弱于父亲盼我们回家的心理。”父亲重病期间,他很惦念父亲,却不能回家探望,写信嘱托弟弟和弟媳:“不要使老人家心烦,如想吃什么菜或者其他东西,要尽量买给父亲吃。”父亲病故,他没能回家料理丧事,在给两个弟弟的信中表达了沉痛的心情:“我因远居异境,不但没有尽到半点照顾之责,连与父亲一面之缘都没有,实是抱憾终天!”

李白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入伍参加工农武装斗争以来,李白未能再见到家乡的亲人。1949年4月12日,他在狱中写信给妻子裘慧英说:“我在这里一切自知保重,尽可放心。家里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为盼。”信中片言,看出李白对于家庭生活困苦和自己的遭遇毫无畏惧。在狱中,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永不消失的电波精神

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为了学习烈士的革命精神,表彰李白等烈士的英雄事迹,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市委在敬献的挽联上写道:“你们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战斗到最后一滴血,你们的英名永垂不朽!”

李白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用火热的心、战士的手发出的红色电波,是永远不会消逝的。他的伟大情怀、高尚品质,将永远鼓舞全国人民奋勇前进!为颂扬李白光辉战斗的一生,缅怀他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八一电影制片厂特摄制了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各地放映,上海虹口区成立了李白广场和李白纪念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上海市出版了《盛世慰英杰——纪念李白烈士牺牲六十周年图文集》,并于李白的牺牲日5月7日,举办了解放60周年暨纪念李白烈士牺牲60周年大会;同年9月,李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的家乡浏阳,从2009年始对其在该市张坊镇白板溪村的故居进行了全面修复,设立了李白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展,并于今年6月12日与上海市虹口区委、区政府联合举办“纪念李白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