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产业新高地

2020年11月30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1年12月02日 星期五

本报记者 唐爱平 柳德新

初冬的大湘南,温暖而炽热。

这里,基建工地热火朝天,

这里,货运物流繁忙有序,

这里,工厂车间机唱人欢,

这里,人们激情昂扬,脚步匆

匆……

走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辗转千余里,所到之处,记者无不感受到湘南三市踊跃承接产业转移的干劲与激情。

加工贸易走廊扩容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方兴未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有色冶炼、精细化工等依托资源优势而发展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茁壮成长。

在这片蒸腾着开放热浪的土地上,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态势,产业发展也跃上新的平台。

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产业承接迈向新高度

在郴州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长冲工业走廊,107国道和资郴桂高等级公路交会处,有一个承载着郴州人无限希望的项目——这就是即将崛起的奥美森(郴州)自动化工业制造专业园。

这个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的“大手笔”之作,占地1000多亩。作为空调换热器管材开料、管端成型设备,以及热水器、冰箱等电器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商,奥美森将在这里打造一个高端机械制造专业王国,提升郴州制造产业的层级,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3亿元,利税2.3亿元。不仅如此,该项目还成功地实现了产业链招商:把中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相关产业40多家企业引进、转移至该园区,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拉长产业链条。目前,已有郴州西艾制热制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进驻园区。

成功实现产业链招商,正是郴州引进这一项目的得意之处。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前沿,大湘南地区得开放风气之先。上个世纪80年代,国务院正式批准湘南三市为改革开放实验区,又称“弹性地区”。

近30年来,大湘南从未停止过开发开放的脚步,并且已经在承接产业转移这块上万亿的“大蛋糕”中,尝到了甜头。近两年来,产业梯度转移更如阵阵排浪,涌向大湘南。

在这种转移的大潮流中,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把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抱团”和“雁群式”发展的新模式,即使在永州南部偏远的蓝山县,及其毗邻的宁远县、道县、新田县,也已经初具规模。

郁艳平是宁远县湘威鞋业的一名负责人。 自从2007年被派往永州道县,又转战宁远,他已经在湖南呆了四年,见证了“彪马”在永州的“成长壮大”:从广东东莞转移到永州的湘威鞋业,已先后在蓝山、道县、宁远、新田建厂,年产彪马运动鞋600万双,占到彪马在大陆产量的二到三成。如今,世界3大运动鞋品牌阿迪达斯、耐克、彪马都已在永州“扎堆”,这个在全国都颇具影响的制鞋产业链,年生产能力达1亿双运动鞋。

除了制鞋产业,四县既坚持 “一县一品牌、一园一特色”,又彼此守望相助,互为呼应配套,已形成一条繁忙兴旺的加工贸易走廊。

在衡阳,这种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并带动关联产业协同转移,也同样使得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近年来,随着富士康、欧姆龙、中兴通讯等企业在衡阳安营扎寨,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前来安家落户,让衡阳迅速崛起了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未来几年,将直接吸纳劳动就业20万人。

前不久,粤港多地一个包括80家企业在内的超大规模考察团来湘探路,考察团团长明确表示,“我们北上发展,目的不是移植几棵大树,而是要种下一片森林。”

这无疑为正在努力放大产业承接效应的大湘南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承接转移与自主创新的“双轮驱动”——筑巢引凤探索新模式

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出是“腾龙换鸟”,中部地区承接产业是“筑巢引凤”。“这并不意味着东部的‘鸟’到了中部就成了‘凤’,而是要在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完成从‘鸟’到‘凤’的蜕变。”衡阳商务局综合科科长肖春红如此看待“腾龙换鸟”和“筑巢引凤”的关系。

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我们都照单接纳吗?

对此,大湘南三市的回答明确而坚决:承接,不再意味着“捡到篮里都是菜”。承接,更多代表了消化、吸收、提升,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产业体系的建立。

而刚踏上大湘南这块热土的众多沿海企业也意识到,如果只是将原有工厂简单地复制过来,企业将不会有生命力。创新才是企业“永葆青春”的唯一路径。

在郴州市苏仙区白露塘,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这就是高斯贝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的大型数码产业基地。高斯贝尔,正是在这里实现了走向世界的梦想。

2007年投产的高斯贝尔,为适应电子行业“重新洗牌、高端创新日新月异”的竞争态势,不断扩大在郴州的研发队伍。及时跟踪国际国内技术新信息。公司在世界上首创了“C波段卫星接收高频头三个场管设计”方案,结束了中国使用的卫星高频头主要依赖进口的历史。从2008年起,公司的微波高频头产量在全球排第一,将原来占居垄断地位的韩国、日本企业彻底赶出了国内市场。在公司产品陈列室,从大过空调柜机的数字转换编码器,到堪比小手电的高清夜间执法摄像仪,公司副总经理肖嗣彪向记者一一介绍着公司的20多种产品,脸上满是骄傲与自信。

对于很多沿海企业来说,居“中”靠“东”,无缝对接珠三角的大湘南地区,无疑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块最合适的“试验田”。

全球最大的交换式电源供应器制造商、世界IT百强企业台达电子,先是从台湾到东莞,2007年又从东莞到郴州,以生产电源及零组件为主,为一些大品牌的产品提供零部件。前两年,台达把“年产20万套LED自动照明设备”生产线放到了郴州,开始生产自有品牌LED节能灯,涉足LED照明产业。依靠台达电子、华磊光电等企业,郴州有志打造一个年产10亿美元的LED产品生产基地。

传统产业在转移过程同样可以通过再创新,提升产业的层次和行业竞争力。

在衡阳县西渡经济开发区,原来的一片荒山野岭,如今已崛起了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作为新中源集团布局到中部地区的第一颗“棋子”,湖南衡利丰陶瓷有限公司,首期4条生产线于2007年12月在这里顺利投产。初冬时节,记者来到衡利丰,站在企业324米长全自动辊道窑炉旁,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第一窑”带来的技术震撼力。近几年,行业的尖端技术“超洁亮镀膜”防污技术在衡利丰公司都得到推广应用,并获得成功升级;新的超洁亮技术提升了陶瓷防污和光泽度,两项技术指标均实现了行业历史性的突破。目前,湖南衡利丰在生产新中源原有品牌的同时,还陆续推出衡利丰、圣保路、兴邦等三个自主全新品牌,并在短期内使优等品率突破记录。

   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崛起现代产业新高地

10月6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我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一个历史的里程碑,经过多年开发开放的大湘南,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示范区的设立,对大湘南乃至对整个湖南,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让大湘南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打造一个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样板。

手握金字招牌,大湘南靠什么去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续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全球的视角和战略的眼光审视,大湘南承接产业又将走向何方?

一连串问号,考量着决策者的智慧和胆略。

“承接是一种手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此,从上至下,无论是省领导,还是大湘南三市,都有着清醒的认识,鲜明的态度。在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看来,首要的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产业层次上,否则别人走出危机之时,就是我们面临新的危机之日。”湘南三市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从当初探索性开发开放的改革开放实验区,到今天成为“国字号”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从“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到“积极参与珠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顶层设计”不断升级和完善,大湘南的承接产业发展战略定位逐渐明晰:一方面通过承接转移,壮大原有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另一方面,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壮大产业实力和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实现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型,由资源性低端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

发挥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郴州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为承接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以衡阳富士康、欧姆龙、台达电子等世界知名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承接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计算机及通信设备、LED照明、电子元器件、机光电一体化等产业;

依托衡阳特变电工、长丰汽车、中钢衡重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充分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重点承接发展输变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

三市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描述,无疑为大湘南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相比长株潭核心区域,大湘南显然是一片“经济洼地”。随着湘南示范区的启动,大湘南地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我省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发展格局将悄然改变。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的先行区域,大湘南,必将从当初一块“试验田”成长为湖南发展的强力增长极,再次承载崛起梦想。

以一种飞奔的姿态,大湘南正从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出发,朝着“大而强”的方向迈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