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海:从“农”家校到“国”字号的蜕变

2020年11月30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2年06月12日 星期二

本刊记者  孙治国

从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读书开始,在县城创业办学。一份创业激情,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上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农”家学校也能成为国字号。

眼下,很多家长正为孩子“幼升小”或“小升初”择校大伤脑筋:选择公办还是民办?寄宿还是走读?家长们奔走于各中小学校,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连日来,记者发现湖南金海教育集团旗下的长沙金海中学、望城金海九年制双语实验学校、宁乡金海中学,被全省各地的学子和家长广为关注,招生形势非常火爆。

6月4日,一位从长沙市区赶到望城金海九年制双语实验学校的李姓家长,看到其六岁小孩顺利地通过了该校的面试,如释重负。他高兴地说:原来只知道“金海”的初中办得好,现在又开办了寄宿制小学,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初中毕业,孩子交给“金海”放心。

12年前开始在宁乡办学,生源绝大部分为农民工子女,1个校区、9个班级、524 名学生的“小打小闹”,到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3个校区、100多个班级、万余名师生的大型现代化基础教育集团。是什么让“金海”从宁乡的“小作坊”成长为湖南民办基础教育领域的“巨无霸”?又是什么让“金海”在强校如林的省会长沙脱颖而出?

湖南金海教育集团董事长杨建新道出其中秘诀:一是为学生着想,让每个学生“闪光”;二是为家长着想,让每位家长满意……

从解决县城“农民工子女读书”到打造全省“现代基础教育航母”,金海中学通过强骨健体,实现了质的转变。

时光回溯到12年前。当时,宁乡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齐头并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惟一遗憾的是,尽管各类民办职业学校办得“风生水起”,但基础教育领域的民办学校却鲜有“知名品牌”。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他们的子女想进县城公办学校读书比登天还难。

几名有识之士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县城开办民办中学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不仅可以解决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无书可读”的问题,而且符合国家“大力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

于是,一所名为“金海中学”的民办初级中学在宁乡县城创办。办学场地是租来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是从各个学校招聘过来的。

刚开始,“金海”并没有什么名气,部分学生家长甚至并不看好这所新成立的学校。但第一个学期下来,很多家长惊喜地发现,这些农村孩子变得比以前更爱学习了,且学习成绩普遍比以前长进了不少。此外,孩子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也出现了很大的改观。

于是,“金海”的名声慢慢传开了,来这里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2006年,宁乡金海中学首次组织学生参加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的招生考试,就有2名学生被录取,而且湖南考区就只有“金海”学子榜上有名。当年,还有周华、胡世民分别考取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附中,406名毕业生被宁乡一中或长沙“四大名校”录取。这些个“惟一”或“第一”的成绩,被省内外各大媒体报道后,“金海”的名气开始享誉省内外。

2006年9月,宁乡金海中学生源48个班满额,达到了超饱和。于是,学校决策层决定:“农”家校进军省城长沙办学,将“金海”的辉煌向更大范围辐射。

从“单一初中教育”到“中小学全面发展”,“金海”通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基础教育全面发展的转变。

多年的办学实践,宁乡金海中学的决策层形成了“稳打稳扎”的处事风格,凡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后才付诸行动。他们发现,位于长株潭交界处的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是一处办学的“风水宝地”。

说干就干。不到1年时间,投资过亿元的长沙金海中学于2007年7月建成,首批24个班级顺利开学。到2009年已增至42个班,生源又超饱和。

2009年,学校决策层再次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方兴未艾的长沙市大河西,在金洲大道光明村附近投资1.2亿元,新建了第三所学校——望城金海双语实验学校,这是一所集小学、初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弥补了“金海”没有小学的遗憾。

2010年下学期,望城金海双语实验学校建成开学,原计划只招24个班,结果生源非常火爆,一下招了35个班。

办学12年,湖南金海教育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宁乡、长沙、望城三个校区,共万余名师生员工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航母。现在,“金海”的办学声誉非常突出,办学成果十分丰硕,已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先后获得“湖南省首届十佳民办中学”、“湖南民办学校优秀举办者”、“全国科研兴教示范单位”、“全国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办教育最具创新力榜样学校”等称号。随着学校品牌影响的不断扩大,每年因无法正常录取而通过各种关系“打招呼”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校因此面临“幸福的烦恼”。

湖南金海教育集团董事长杨建新满怀憧憬:“金海”不但要在湖南民办基础教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还要通过三至五年时间的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全国基础教育的典范。

从“单一课堂的传统教育”到“全面发展的闪光教育”,“金海”通过实践先进教育理念,实现了每一名学生都能“闪光”。

人们不禁要问,“金海”这个“农”家学校在民办基础教育领域一路高歌,到底有什么成功秘诀?杨建新表示,“金海”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先进的办学理念。

杨建新认为,理念是世界上最强大、最重要的现实力量。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总结办学成功经验时说:“哈佛大学最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美国总统,也不是培养了3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可任意选择和充分发挥的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能闪闪发光。”

“让每个学生闪光”是“金海”确立的办学理念。实践证明:这个理念与哈佛大学的成功经验可谓一脉相承。“金海”坚决摒弃只以分数论英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让每个学生清楚认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品德、习惯、文化、特长、能力等方面“闪光”,让每个学生奠定一生做人、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为此,学校制定了各类评价标准和具体实施办法,在学生中评选各类“闪光之星”,同学们因争“星”而努力,因成“星”而快乐。

此外,“金海”还将过去由教育部门统发的《学生手册》改为学校自主印制的《学生成长闪光记录报告书》,将学生的闪光点记载下来,积极评价。同时,一改以学生成绩好坏来评价教师的传统方式为综合学生各方面闪光情况的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有了教学的明确追求,学生有了不断进步的奋斗目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2008年5月,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来学校考察时,欣然题词:“闪光教育、育人育心”。

2010年9月,湖南省原副省长、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唐之享来校调研后,给予了“闪光教育耀三湘、金海中学创辉煌”的高度评价。

从“不单纯追求升学率”到“普高升学率100%”,“金海”通过注重素质教育,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最佳结合。

办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金海”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成功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对于“金海”这样的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更是学校的生命线。

为此,“金海”长期以来狠抓教学质量,力促每个学生成才。他们要求教师确保每个学生在自己最近的发展区内实现“日有所进、月有所长、年有所获”,达到或超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目标,并且找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学习项目,发展特长,提高能力,成为“合格+特长”、“优秀+特长”、“优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金海”抓住“课堂”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全力打造高效闪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不但能让学生“学好”、“学会”,而且能促进学生“好学”、“会学”。

走进“金海”的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动活泼的氛围:全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小组,有专注的自主学习,有深入的合作探究,还有精彩的课堂展示,他们或深思,或质疑,或激辩,教师则在其中穿针引线,领航拨向…… 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带来了丰硕的办学实绩。

近年来,“金海”毕业生普高升学率为100%,其中升入省示范性高中的比率保持在80%以上,在县、市同类学校中“独占鳌头”。此外,“金海”学生的特长、素质及能力表现也出类拔萃,每年有100多名学生分别考取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武汉体院等高校附中,7年内累计培养出了17名“少年大学生”,被称为“少年大学生的摇篮”。

更为难得的是,“金海”学生“仪表端庄大方、谈吐文雅得体、交往彬彬有礼、生活自主自理、行为文明规范”,早已成为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图片由文华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