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个中心”开新局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

王文隆林湘国罗定坤杨志前

这是一个有1800年置县史的千年古邑,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年轻城市——而今,省会副中心、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全新定位,使其平添慷慨豪情和宏大愿景。

刚刚出炉的《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郑重书写浏阳未来五年的发展总体目标:“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打造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是浏阳市首次将“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写进五年发展规划。规划引领发展,登高方可望远。“两个中心”的定位,从多个向度出发,使浏阳“十三五”开局焕然一新——

新旧五年交替,今昨一脉相连,不妨回顾一二。

去年,浏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2.8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9亿元,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省市前列;在全国工业百强县排名中,浏阳居全国第15位、中部第1位;荣获“中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生态魅力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全面小康经济强县”等称号。在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意调查中,浏阳居长沙九县(市、区)第一位。

尤为令人欣喜的是,浏阳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五年跃升37个位次,去年居于全国百强县第28位,成为全国百强县中进位最快的县(市),提前两年实现“挺进三十强”目标。

百尺竿头,自当更进一步。正当人们猜测浏阳下一个目标将在百强县位居几何时,2016年年初,浏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十三五”时期,致力建设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实力浏阳、智慧浏阳、美丽浏阳、幸福浏阳。

为什么要提出“两个中心”

“随着形势的发展,浏阳已经进入由周边区县的比拼,转向更广区域、更高层次角逐的新阶段。站在‘十三五’这个新的起点,我们谋划未来五年浏阳应该怎么发展,首先要考虑定位问题。”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曹立军开宗明义、一语破的。

“提出建设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浏阳市委在客观审视区域发展大势、紧密结合浏阳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的战略定位。在浏阳工作的这几年,我和浏阳的广大干部群众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浏阳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全面地、深度地融入省会长沙,接受长沙的辐射和带动。”

“提出建设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基于我们对现在所处的经济新常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形势的共识。浏阳在湖南最东部,也是位于湘赣边区域中心的县级市。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湘赣边’以浏阳为中心,12个县市有将近760万人口,面积有2.8万平方公里。浏阳作为一个具有中心地理位置的县,要如何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发挥自己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能力?我们于是提出了建设成为湘赣边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和要求。”

“同时,浏阳‘两个中心’定位,也对接了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一带一部’等发展战略,既符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湘赣两省交流合作的思路和方向,又直接落实长沙市把浏阳定位为长沙副中心的城市总体规划。”曹立军说。

2014年8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颁布,提出在长沙城镇体系结构中,浏阳城区为副中心城市,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70万人。

“从长沙区域分析,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的发展需要将浏阳建成长沙的东部中心,缓解长沙中心城区压力。从湘赣边区域分析,浏阳地处湘赣交界处,相邻的各县城规模不大,需要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湘赣边县市发展。”浏阳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尹振国分析,浏阳的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强,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综合实力引领湘赣边地区,具备较强的吸附带动能力,满足建设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条件。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而没有比较就看不到差距。浏阳多年以来注力于百强县比拼,为自己设定了醒目目标和高远标准,在比赛中奔跑,才有今日。“两个中心”的确立,淡出的是熟悉的赛道,登场的是全新坐标系,不变的是持续性奔跑,折射的是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与思路的创新和升级。

“两个中心”的内涵是什么

建设省会副中心,站到了全省高度定位浏阳未来发展;建设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则立足于省际之间,目光投射更远。“这是基于一种顶层设计的考虑。”省政府参事、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认为。

“两个中心的定位明确了浏阳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发展是共同的目标。我们省会副中心就是要加快融城对接,融入省会长沙,当然从更广的范围来说我们要和长株潭一体化。湘赣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要加强区域合作,使我们浏阳成为湘赣边的一个区域中心,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的层面来配置资源、吸纳要素,促进浏阳的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它决定了浏阳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重点,必须坚持加快融城借力和深化区域合作并举,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和辐射效应。”曹立军说,“两个中心”是具体的,其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省会副中心主要是深度融入长株潭,打造省会长沙的功能配套基地、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和都市休闲度假胜地。作为湘赣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我们提出了‘四个中心’:即要把浏阳建设成湘赣边的交通物流中心、金融贸易中心、科教文卫中心、创新创业中心。”

“‘两个中心’的确立,着眼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于建设一个综合实力更强大、产业体系更完善、生态环境更优美、改革开放更深入、群众生活更幸福、社会大局更和谐的新浏阳。因此这‘两个中心’互不孤立,而是相互呼应、相互支援、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浏阳市委副书记、市长余勋伟说,“建设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逻辑联系。浏阳首先要充分融入长沙,吸纳省会资源与要素,发挥浏阳的优势,充当好省会副中心的角色。省会副中心作用越来越强的同时,也必然增强对湘赣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作为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响应国家与省市重大布局,呼应自身发展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登高一呼,群山响应。“两个中心”定位下的浏阳,视野与空间更为广阔,发展前景豁然开朗。“两个中心”定位下的浏阳,脚踏实地、蹄疾步稳,昂首跨入“十三五”。

如何落实“两个中心”定位

“不论是省会长沙的功能配套基地、新兴产业发展高地、都市休闲度假胜地,还是湘赣边区域的交通物流中心、金融贸易中心、科教文卫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其关键和要害都是要发挥‘中心’作用,形成‘中心’效应。”如何在“十三五”期间落实“两个中心”的定位?浏阳决策者了然于胸。

最近春光明媚,一到周末就有很多长沙市民前往浏阳的美丽乡村休闲踏春。为何?一是浏阳确实生态优美、城乡如画;二是如今的浏阳离长沙不远,也不太近,对于有休闲旅游需求的都市人群恰到好处。原先浏阳的交通区位在长沙各区县(市)并不好,但经过近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建设,浏阳“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长浏、浏醴、大浏高速公路拉近了与省会长沙的空间距离,使浏阳的区位由劣变优。

得天独厚的浏阳以山水秀美著称,去年成功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今年年初,浏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精心建设10条精品旅游线路,最近又拉开了创建全域美丽乡村示范县(市)的帷幕。浏阳朝着全国知名、中部一流的都市休闲度假胜地和省会都市休闲度假中心的目标一步步靠近,也恰是一步步落实省会副中心的功能与使命。

向着中心发力,向着中心奔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浏阳牵头发起湘赣边区域合作一年半,如今在交通互联互通、“红色+生态”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安全生产联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湘赣边区域合作经济带建设先后纳入湖南省、长沙市“十三五”规划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浏阳在湘赣边区域的中心地位越发稳固。

不久前迈入产值“千亿园区”的浏阳经开区,已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成为省会和全省的中心。

一个个“中心”效应正在形成!

而浏阳近几年坚持的“四城”战略——交通融城、产业兴城、生态美城、人才活城,则持之以恒为“两个中心”城市塑形、注能。

还有关键一着是构建新型城镇格局。“两个中心”的定位,需要具备一定规模和综合实力的城市作为载体。浏阳抢抓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通过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将金阳新区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将中心城区的用地规模由原来的34.7平方公里扩大至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由35万人增至70万人。

按照浏阳“十三五”规划,主城区包括集里、淮川、关口、荷花四个街道和高坪镇部分用地,山水生态良好,将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区域人口前来消费、休闲、定居。金阳新区则包括永安、北盛、洞阳、蕉溪四乡镇和浏阳经开区、制造产业基地两园区,是长沙都市区组成部分、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的重要组团,也是浏阳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浏阳主城区和金阳新区,空间上适当分离,交通紧密相连,产业则错位互补。

将主城区和金阳新区打造成一个面积超过70平方公里的全新都市区,这将是浏阳“十三五”期间一大亮点,将是未来城市中心、区域中心。

一个个“中心”,推动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的最终落实。

浏阳“十三五”发展路径和目标——

一个城市形象湖湘宝地,美丽浏阳

“两个中心”发展定位省会副中心、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大发展格局“一轴三带”、“两城七园”、“三河三山”

“一轴”,即沿浏永公路—浏大公路—大文公路的城镇发展主轴;“三带”,即以浏东公路为轴线的浏东城镇发展带、以浏跃公路为轴线的浏西城镇发展带、以永社公路为轴线的浏北城镇发展带;“两城”,即浏阳主城区和金阳新区;“七园”,即浏阳经开区、制造产业基地、两型产业园、浏阳河文化产业园、花炮产业集中区、浏阳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大围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三河三山”,即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大围山、连云山、九岭山。

四城发展战略交通融城、产业兴城、人才活城、生态美城

五大发展路径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区域带动、项目拉动、城乡联动

项目强力支撑——

“十三五”浏阳铺排重大项目218个

21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三千亿元,5年后的浏阳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根据浏阳“十三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浏阳将投入巨资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项目,其中包括蒙华铁路、南北横线、金阳大道、通用航空机场、“气化浏阳”工程、人民医院整体搬迁、浏阳市综合馆、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三大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界关注的重大项目。

为充分发挥项目支撑作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浏阳将引导投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以及重大基础产业等领域。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浏阳计划安排218个项目(含预备项目)。其中,基础设施项目40个,民生项目28个,生态环境项目16个,产业项目112个,园区等发展平台项目22个。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两个中心”建设

纵观浏阳“十三五”规划,在紧紧围绕“两个中心”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展开的同时,始终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以创新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城乡统筹,推动协调发展。把城乡统筹作为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财政向农业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标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有机、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内外联动,推动开放发展。把对外开放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顺应区域深度合作的发展趋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坚持和谐包容,推动共享发展。把公平共享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坚决破除各种形式的社会排斥,实现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全面推进法治浏阳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6个“更”,期待五年后的浏阳

按照浏阳“十三五”规划,将通过5-10年的努力,促成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基本形成,战略地位更加显著。

在“两个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下,五年后的浏阳会是什么样子?浏阳“十三五”规划用6个“更”,展开了畅想和期待。

——综合实力更强大

打造实力浏阳。到2020年,迈入城镇人口70万的中等城市行列,综合实力达到省内中等地级市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45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万元以上,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万元以上。

——产业体系更完善

打造智慧浏阳。现代化、智能化、科技化、高端化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更加彰显,“浏阳智造”、“浏阳创造”的支撑更加强大。三次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到2020年,二、三产业比重占94%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3%以上,专利授权率达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以上。

——生态环境更优美

打造美丽浏阳。自然生态更加秀美、城乡环境更加精美、城乡风貌更加优美,充分彰显“湖湘宝地、美丽浏阳”城市形象。“十三五”期间,单位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2.5%,森林资源蓄积量年均增长3.2%;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88%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7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30立方米以下,地表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66.8%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以上。

——改革开放更深入

全面深化经济、行政、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改革,显著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体制与机制。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开放型经济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极大增强,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创新创业的环境更加良好。加快开放融合,主动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入长株潭,积极投入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建设,全力推进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

——群众生活更幸福

打造幸福浏阳。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比重明显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居民医疗卫生得到有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加强,县域本土文化得到传承。到2020年,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公共文化、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乡居民基本达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闲有所乐,城乡居民就业充分,增收明显,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社会大局更和谐

倾力打造法治浏阳、平安浏阳、和谐浏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认同感。到2020年,社会安全指数达到100%,城镇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93%,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达8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5以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