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壮志凌云筑坦途

2020年11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邹娜妮  刘 芾  彭 达  朱司权

过去,穷乡僻壤闭塞难行,大山之堑拦断出行;如今,一条条高速路四通八达、一条条干线公路连结县区发展脉搏、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直抵崇山峻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叩开新时代的大门,湘中娄底突出重围,悄然变身——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初具规模,彻底改写了“外无出路,内无好路”的状况,一幅波澜壮阔的交通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交通强劲城市筋骨,娄底铺开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打开民生福祉的幸福“密码”。

乡村蝶变 匠心共造“毛细血管”

11月21日,娄星区双江乡洪家山森林公园。一辆旅游大巴驶进山脚的停车场,下车的游客径直走向附近的农产品销售点,不到半小时,万家村村民肖宜辉加工的红薯片就被抢光了,杂粮粉丝、薄片等农特产品也卖出大半。

大巴车歇脚的地方位于洪家山景区的一段环山公路中间地段,这条路长8.7公里,蜿蜒穿梭于平均海拔700米左右的山林间,连接着新庄、洪山、万家3个村庄,既是防火带又是旅游线。山脚下建成的一期早已成为村民众口相传的致富路,上山顶的公路也在紧锣密鼓修建。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随着娄底交通建设的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贯穿城乡、直抵田间,成为村民的脱贫路、乡村振兴的阳光路。”娄底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铁雄说。

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

改革开放初期,娄底的农村公路大多为毛马路,部分线路铺装砂石路面,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湿路滑。面对严峻现实,娄底市委、市政府把打破交通瓶颈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不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每个5年规划中,道路交通总是占据举足轻重位置,如今,娄底农村的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巨变,农村公路建设成为惠及群众最多、惠及效果最为直接的重大民生工程。

一条条攀升的曲线见证成长的轨迹:“十一五”以来,娄底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完成通达和通畅工程(水泥路)近1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余公里,比1978年增加1万多公里,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达到1.2万公里。全市72个乡镇100%通水泥路,1833个建制村全部通公路,通达率100%。

近3年来,娄底市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0.03亿元,共完成农村公路窄路加宽1618.35 公里,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完成1691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完成2820公里,危桥改造完工139座。

路打通了,车开进来了。一条条蜿蜒于群山的玉带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随着季节更迭不断变幻着风情,春夏秋冬,为美丽乡村输送着希望和活力。

“十二五”以来,娄底累计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07条,新建农村客运站4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1911个,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农民群众“内无好路,外无出路”的历史被改写,生产生活成本极大降低,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客班车,在田间地头就能把农产品卖出去。

城市提质 民生升温持续加码

11月上旬,一则喜讯“刷爆”娄底人的朋友圈——娄底大道冷水江至新化段正式通车。至此,冷水江、新化“十五分钟”经济圈有效形成,两城“半个小时”的出行时长再一次被缩短。

着力推进交通融城,娄底举全市之力修建贯穿五县(市区)的娄底大道。目前,娄涟段、冷新段、娄双段已全面建成通车。该工程建成后,将有力促进娄底的区域融合,形成一条交通、经济大动脉,实现娄底中心城区快速辐射县市区的目标。

“现在到娄底城区办个事、购个物,走娄底大道不到半小时,比我以前花的时间要节省一大半,这件民生大实事办得好。”家住双峰县城的市民戴杰荣点赞道。

驾车行驶在娄底大地,大道通衢,笔走龙蛇;遍地汽车如梭,川流不息。

近年来,娄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干线公路建设高潮。干线公路实现了从窄变宽、从短到长、从通到全、从线到网的质的“飞越”,全市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成线成网、外通内畅”的干线公路交通网络。

开门办规划,集思求广益。作为交通建设大会战的“先行官”,娄底市交通运输局主动作为,将交通跨越大会战从部门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形成了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国道网调整时,争取交通运输部批准新增G234、G354两条国道,市域内国道增加到4条,娄底中心城区和国贫县新化县从此有了国道通过。

路网改造,加速升级。近5年来,全市共完成干线公路建设投资57亿元,投资额超“十一五”“十二五”投资之和,新改建干线公路完工里程345公里。先后完成了涟源杨市至白马、双峰石牛至县城、新化资江三桥、涟源雷鸣洞至大塘等20个干线公路改造项目,完成国省干线大中修工程265公里、安保工程694公里,改造危桥64座。

昔日的砂石路、低等级路被一条条改造升级后的干线公路所覆盖,目前,全市国省干线优良路率稳定在92%以上,与改革开放初期的20%优良率相比,整体路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城市交通日益发达,城市居民出行已不是问题,随着新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速,城乡公交一体化等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有序推进。

倡导绿色出行,改善城市环境,娄底公交都市创建如火如荼。中心城区公交站场建设稳步推进,三大桥公交枢纽站充电桩安装调试完毕,场内地面硬化基本完成;公交东站枢纽站在进行土地预审;骡子坳公交首末站已完成工可备案,正在进行土地转让谈判。中心城区所有高排放车辆全部淘汰,2017年以来新购并投放纯电动公交车150台。娄底高铁南站公交综合体范围内的充电桩投入使用。2019年优化调整中心城区公交线路5条,完成了恩口、石井两条线路的社会客运收购工作,城乡公交票价基本确定,公交线路沿途的临时站牌正在进行施工,先期开通的两条线路临时站牌已全部安装到位。恩口至火车站(101路)、石井至观化门(107路)等公交线路已先后开通运营。智慧公交系统已完成项目可研,招标代理按计划进行,高铁南站公交停车场25个120KW充电桩(双枪)和火车站基地8个120KW充电桩(双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公交专用道及相关附属交通设施设置工作有序推进。

跨越发展 交通枢纽大有作为

2002年12月,全长41公里的潭邵高速公路娄底段建成通车,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娄底正式进入高速时代。

十年沉淀,迎来涅槃。2012年12月,全长96.71公里的娄新高速建成通车,娄底各县市区串成了一条珍珠链,拉入“一小时经济圈”。2014年12月,长韶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娄底交通基础设施对接融入长株潭打开了通道。

“人民城市为人民。”这片热土充盈着拳拳温情。2016年以来,娄底又先后建成通车安邵、娄衡、益娄3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主线里程99.93公里,构建了两横四纵的高速公路网络。龙琅高速公路也将于2020年建成通车。

东有益娄高速,南有娄新高速,西有安邵高速,北有长韶娄高速,娄底的对外交通,从闭塞落后转变为通达的“井”字型,全市已建成高速公路主线里程达320公里,彻底改写了过去“无出路”的状况。

娄底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屡屡让人惊叹,如今,全市各县市区都有高速公路通过,境内高速公路可以无间隙转换,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高速公路互通。县市区在15分钟内上高速,三分之一的乡镇就近上高速,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双峰、涟源半小时融入娄底,冷水江、新化1小时融入娄底,在市域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

高速公路黄金骨架网络,打通了中心城区5个高速公路出口,加上打通的4个国省干线公路出口,形成城区向外的便捷通道,解决了娄底的东南西北出口问题,拉近了娄底与外界的距离。

在全面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娄底加大铁路干线和高速铁路的项目争取。随着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完成,加上沪昆高铁、洛湛铁路、安衡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呼南高铁,娄底铁路建设已完成了从“十”字型到“米”字型结构转变。通过高铁网络,娄底将实现与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的快速互联互通,实现从娄底出发,5小时以内到达全国50%以上大中城市,国内大多数城市可实现当天往返。

今年7月,紫鹊界康养小镇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计划通过8-10年的努力,打造成集文化体验、避暑度假、冰雪运动、森林康养、观光农业游、拓展会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独具梅山文化特色的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全部建成后夏季可满足2.5万人同时康养度假,冬季可满足6000人滑雪。

承接大项目,交通枢纽的气魄再次体现。今年,G59呼和浩特至北海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武高速在紫鹊界景区的连接线已正式启动勘察,将设立紫鹊东出口,今后可直达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紫鹊界。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娄底的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群众迎来了“出门就有高速路,抬脚就能上客车”的好日子,出行方便快捷、旅行“说走就走”。展望未来,娄底交通大动脉越发通畅、越发强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