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畅通一湖四水勾画潇湘新地图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一年前,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全省水运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湖南水运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条条绿脉通三湘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部,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湘资沅澧四水汇洞庭、入长江,形成了一个南通珠三角、内进大西南、外达江海的天然水运网。湖南水运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水网密布,全省大小通航河流373条,自古便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之地。先秦时期,楚国的水路驿舟,就从长江入洞庭,溯湘资沅澧四水而上。2200年前,我省龙山县里耶古镇的酉水河,是秦朝信件、物资往来的主要通道。南北朝时,湖南已出现“江湘委榆,万船连轴”输送物产的胜景。至唐朝,通过水路可沟通江苏与大湘西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运在整个湖南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铁路、航空、公路等多样化快捷运输方式的竞争,历史上“舟楫如林,风帆满目”的湖南水运开始式微沉寂。到90年代中期,湖南水运进入历史最低点。

四水波涛百舸欢

数年的沉寂等待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出台和实施,湖南水运终于等来了复苏的春天。沉寂的一湖四水,开始被唤醒。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南开始大手笔进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整治航道,兴建港口。

“十五”以来,我省重点围绕湘江、沅水两条水运主通道建设开发。规划建设了一批支撑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水运重大项目,累计投资115亿元,其中2010年投资13.7亿元,2011年投资2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完成投资20.4亿元。重点建成了湘江株洲航电枢纽、洞庭湖区常德至鲇鱼口、益阳至芦林潭航运建设工程、长沙港霞凝港区一、二期、岳阳港城陵矶港区(松阳湖)一期、湘潭港河西中心港区一期等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了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株洲港铜塘湾港区一期、湘江2000吨级航道建设一期(株洲—岳阳)、湘西自治州航运建设一期、湖南省水上交通支持保障系统一期等重大工程。新增1000吨级航道282公里、3000吨级泊位3个、1000吨级泊位37个。

到2011年底,全省有通航里程11968公里,全国排第三位,其中千吨级及以上航道700公里,湘江、沅水已列入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规划;全省有港口63个,其中年货物吞吐量200万吨以上的港口10个,生产性泊位1892个,其中靠泊能力1000吨级以上泊位94个,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长沙港和岳阳港成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岳阳港城陵矶港区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沙港霞凝港区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全省已基本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长江、湘江、沅水干流为依托,岳阳港、长沙港等重要港口为节点的内河水运体系。

水运基础设施供给不断增强为湖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2011年,全省完成水运货运量1.8亿吨、货运周转量420.26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3万标箱,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378%、210%、414%和368%;水运货运量约占全社会总运量的比重为10.6%。岳阳港2011年完成货物吞吐量9037万吨,正在向亿吨大港迈进。水运承担了7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湘江在外贸运输尤其是集装箱运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水运也有效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近10年来,我省水运累计为省内钢铁生产企业承运钢材3000多万吨、矿石4000多万吨,仅钢材运输就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5亿元以上。

近10年来,我省积极引导运力发展和结构调整,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较快。到2011年底,全省船舶总运力307.4万总吨,内河机动货船平均吨位380总吨,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384%和508%;最大内河货船达5600吨。水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1年底,全省水路运输企业共162家,其中民营企业136家,拥有万吨以上运力的企业15家。湘江沿线及环洞庭湖地区的水运企业数量和运输船舶规模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1%和77%。 

水运基础设施的逐渐改善,也为环湖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由于水运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在“散大黑粗”等大宗物资和大件运输上具有传统优势,全省87.5%的水运货运量集中于煤炭、矿建材料、金属矿石、液货等,水运和沿河产业形成了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湘江沿线及环洞庭湖地区已成为我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火力发电、建筑材料、装备制造的产业集聚区,全省80%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81%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环湖沿江布局。特别是依托湘江水运主通道,湘江沿线已发展成湖南最重要的工业走廊,湘江两岸集聚了全省70%的大中型企业,工业产值占全省的60%以上;布局建设的各类开发区、园区达41个,占全省总数的54%。可以说,水运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和产业环湖沿江布局的重要依托。

同时,水运成为我省库区、景区、山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航电结合、滚动发展”模式,我省先后建成了湘江大源渡和株洲航电枢纽,湘江衡阳到株洲航段实现1000吨级船舶通行,枢纽坝顶公路桥连通湘江两岸,枢纽上下游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沿江农田灌溉条件显著改善,沿线水产养殖和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航电枢纽工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综合效益。特别是我省的湘西、湘南地区,凭借山水相连的独特风光,近年来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悄然兴起,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在我省的一些山区、库区,水运仍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一的短途出行方式。十年间,我省水上客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11年全省水上客运量达1327万人次;港口旅客吞吐量达1277万人次,资兴港、沅陵港成为年旅客吞吐量百万人次以上的港口。

好风借力上青云

2011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同年1月,国发2号文件,明确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我省的湘江、沅水被纳入国家航道建设范围。

为贯彻国务院2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航运的发展,把发展水运纳入到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将湘江打造成为“东方莱茵河”的战略构想。同年12月,作为全省水运发展指导性文件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运业发展的意见》正式颁布实施。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宏伟的蓝图正在绘就。湖南水运开始以势不可挡的劲头向前!

未来二十年,我省将投入约1700亿元,其中“十二五”145亿元,“十三五”535亿元,后10年1020亿元,重点建设“一纵五横二港一枢纽一系统”10大工程,到203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内河水运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以长江为依托,洞庭湖为中心,“一纵五横十线”(“一纵”即湘江,“五横”指沅水、资水、澧水、淞虎一澧资航道、涟水,“十线”为耒水、渌水、浏阳河、汨罗江、藕池—华容河、塞阳运河、南茅运河、马凌航道、酉水、儛水)为骨架的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将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基本建成以长沙、岳阳等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和其他重要港口为节点,以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船舶为载体,以现代化的保障和救助系统为支撑,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内河水运体系;全省1000吨级以上航道达到1500公里,1000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00个,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建成发挥效益,全省水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总量的比重达到20%左右,基本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近期目标是:重点建设“一纵两横二港一系统”,“一纵”即湘江,“两横”即沅水和澧水,“二港”即岳阳港、长沙港,“一系统”即湖南省水上交通支持保障系统;实质性启动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前期工作。到2015年底,全省1000吨级以上航道达到971公里,1000吨级以上港口泊位达到140个,船舶总运力达到400万载重吨,全省水路货运量占全社会的比重达到15%左右。

我省内河水运迎来发展的春天,那么,如何抓住机遇,唱响春天里呢?我省加大出台水运发展保障措施的力度,五管齐下,为内河水运发展构筑了一道道坚固的堡垒。

一是加强资金保障。从2010年起,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并按“共同建设,分级负责”原则,明确了水运项目市县财政配套比例。省政府决定组建水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多渠道筹集水运发展资金。二是加强政策保障。水运建设项目实行省重点工程优惠政策,免征省级以下各项行政收费;实行以电养航政策;政府安排船舶标准化引导资金,新建标准化船舶免征一年货港费;对采取贷款等融资方式建设的航道、船闸等水路交通设施,试点开征船舶通行费等。为水运发展创造最优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强机制保障。省政府建立水运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徐守盛省长担任总召集人,定期协调解决水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简化水运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列入规划并由省内审批的水运建设项目,直接审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对于部、省重点项目,确需开展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的,可实行勘察设计招标,除土地、环保、水利和移民实行独立评审外,其他的支撑性文件实行统一组织、同时评审、并联审批,为全面加快建设创造条件。建立“一纵五横”干线航道上的船闸统一管理、统筹调度新机制,确保干流航道畅通安全。四是加强安全保障。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全省开展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目前,客(渡)船签单发航、农村中小学生上(放)学乘船交接、挖砂船签单发航等3个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水上交通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水上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五是加强法制保障。出台了《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制订了加强涉航建筑物审批、采砂作业管理等制度,正在组织修订《湖南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研究制订加强港口岸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地方水路交通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省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水运发展要求,抓住水利大投入、大建设的契机,统筹研究解决闸坝碍航的历史遗留问题,按照“谁造成碍航,谁恢复通航”原则,对碍航闸坝、桥梁和其他建筑物进行复航改建或补建;新建水利水电枢纽和桥梁等设施,不允许出现新的碍航、断航。

流淌在三湘大地上的滚滚江水,勾勒出湖南水运新地图。江上运行的艘艘船舶,正承载着湖南水运强省的希望向前。

高层关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内河水运资源丰富,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对于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调整优化沿江沿河地区产业布局,促进节能减排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强化科学管理,切实提升内河水运的质量效益,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沿长江专题调研考察内河航运工作,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快发展内河航运事业,作为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举措,切实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实现内河航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深入株洲、湘潭等地就水运事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明确提出要把加快水运发展放在提高湖南经济长远竞争力,实现富民强省的高度来看待,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战略构想。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水运发展,强调要把水运作为“十二五”时期综合运输体系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重点,研究制定湖南水运发展规划和支持性政策措施,要以推进高速公路大发展的劲头来抓水运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