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水电湘军”威名扬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庞卡  纪灵

六十年如一朵浪花,瞬间的美丽,成就历史的壮阔。

六十年是一段路程,踏平坎坷成大道,道路越走越宽广。

六十年,荣辱与共,肝胆相照,一起经历风雨迎来彩虹,用智慧和汗水铸就辉煌。

六十年同,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共同艰辛努力换成功,用拼搏和奉献收获荣光。

——题记

组建于1952年的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60年来扎根潇湘热土,征战神州大地,扬威五洲四海。

该公司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电建”的骨干企业,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是中国首批具有海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水电、基础设施、国际工程与投资四大业务竞相发展的综合性建筑企业,业绩涵盖火电风电核电、铁路公路市政、房建港口堤防等领域,形成了科研、设计、施工、安装、制造一体化的产业链,目前在全球18个国家承担了300多项工程施工任务,完成国内电力装机2500多万千瓦,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新增合同额和营业收入均保持在100亿元以上。  

水电八局先后参建了包括三峡、溪洛渡、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并奋力搏击国外市场,积极投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获得 122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6项工程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奖,拥有37项国家专利,有17项纪录入选中国企业新纪录。多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施工企业、全国最佳施工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全国科技领先企业、全国建筑业先进企业等数十项荣誉称号,综合实力名列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百强。 

如今,有着“水电湘军”美誉的中国水电八局跨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正昂首阔步朝着具有持续成长性、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质量效益型现代跨国企业发展。

缘起安澜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公元1560年到1949年,荆江大堤溃决36次,一代代繁华淹埋在泥沙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彻底治理荆江的号令。1952年春天,全国30万军民会战荆江。

在治水大军里,活跃着一支由长江水利工程总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二师组成的机械化施工队伍。她,就是中国水电八局的前身。

1952年夏天,工程首战告捷,远在北京的毛泽东听到喜讯,十分高兴,亲笔为他们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胜利”。

1958年6月,这支队伍带着毛泽东题词的锦旗,和广东流溪河水电工程的建设者汇聚湖南资水,会战柘溪水电工程。凭着“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和一根扁担两个肩膀的“扁担精神”,土洋结合,创造出月开挖出渣10万立方米,日浇筑混凝土4000立方米的高速度,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实现了首台机组发电,点亮了资水上的“红宝石”。

从柘溪水电站,到双排水库、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涔天河水库、凤滩水电站等,这支队伍一没有节假日,二没有星期天,加班加点工作,从不计较报酬和个人得失。上级颁发的一面红旗、一张奖状、一朵红花就是最高奖赏,就是最大的幸福。

创造神话

乌江渡,山势陡峭,溶洞、溶槽、溶隙纵横发育,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被国外坝工专家视为筑坝禁区。

1969年3月,因“三线建设”需要,国家水利水电部将湖南省柘溪水电工程局成建制地调到贵州遵义,希望能让乌江渡这一“三建三停”的工程起死回生。不久,这支队伍正式更名为水利电力部第八工程局。

乌江渡坝址溶洞总体积达到8万立方米,断层500多条,河床下200米甚至还有大型溶洞。要在筛子一样的地貌上,建设一座165米高的拱形重力坝谈何容易?

从水电总局到水电部乃至国务院领导,都十分关心乌江渡工程的防渗和大坝蓄水后的安全。八局人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排除十年动乱“极左”路线的干扰,进行了40多个月的试验和探索,首创独具特色的高压灌浆技术,解决了乌江渡的防渗问题;首创大型人工砂石料生产技术,解决骨料供应的难题。施工中,八局人创造了700多项科技成果。1979年12月,乌江渡实现了首台机组发电,1982年工程竣工,1984年工程获得国家银质奖,1985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乌江渡是八局人幸福的“延安”,八局人在这里修身养性,磨练坚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奠定了八局施工技术在行业的领先地位;而且首创的基础防渗技术,大型人工砂石料生产技术,大型的机械化施工,对后来的水电施工产生重大影响。

市场磨砺

1984年,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年春天,来自“彩云之南”的“鲁布革冲击”席卷全国,随之八局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

1986年湖南五强溪工程复工,这是八局承建的第一个招投标工程,也是八局承建的第一座超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这一时段,八局实现了从自营自建的计划经济到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艰难的转折。八局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精神,不断推进内部改革,转变经营机制,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推行项目法施工和经济承包责任制。仅在1992年,八局机关和二级单位机关就有1000余人告别“皇粮”时代,充实到一线参加生产经营。确立了“产业划分、市场调配、动态管理、集约经营”的总体改革思路,建立了资金、劳务、物资、租赁、科技五大内部市场。到1987年,八局扭转了年年亏损的局面,初尝改革开放的幸福成果。

如果说五强溪是八局步入市场的开端,那么二滩就是八局趟过的“生死场”。

1991年,水电八局与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托诺公司和法国杜美思、大马赛公司组成EJV联营体,在攀西大峡谷中标承建了二滩水电站大坝工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外资并引进外国承包商的水电工程。

工程建设中,八局拥有四种不同身份:一是中外联营体的联营伙伴,二是国内联营体主要牵头方,三是工程主要劳务供应商,四是工程项目的分包商。

在这个号称国内的“国际工程”里,由于思想观念、管理模式等不同,八局人经历了太多的摩擦、碰撞,最终,认识了什么叫“菲迪克条款”,什么是国际惯例,知道了怎样做国际承包商,知道了市场经济项目运作、运营规律。建成了20世纪中国最大水电站;同样,二滩电站的经历,也对八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出国门、走出水电门多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正是凭借不断地革故鼎新,八局人在祖国的江河上不断创造奇迹。十来年时间里,先后完成了东江、白石窑、五强溪、二滩、大朝山等水电站的建设。

论剑三峡

1992年,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启动,一个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又一次摆在了八局人面前。

1993年3月,水电八局先遣部队进驻湖北宜昌。一年后,组建了以八局为责任方“三七八”联营体,与国内多个水电巨头角逐长江,论剑三峡。

八年时间,八局在三峡承建了20多个大型项目,合同金额超过100亿元。在这场大比武中,八局人以全新的思维和姿态,迎接“跨世纪”工程的检验和洗礼。在厂房施工中,八局浇筑的混凝土内外质量优于国际标准,被国务院质量专家组、三峡总公司、监理单位称赞为“不装修”的“艺术品”。在号称“长江第四峡”的双线五级船闸施工中,八局人首创了大跨度对撑式滑模施工技术,6442米长的混凝土边墙,精准度误差不到千分之一。在被誉为“三峡大坝粮仓”的下岸溪人工砂石料系统,八局多次刷新世界人工砂石料生产纪录,由此奠定“八局砂石,中国品牌”的霸主地位。

2001年,八局中标三峡左岸电站六台70万千瓦机组安装任务。这是世界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轮发电机组。每台机组有30层楼高,由几十万个零部件组成,安装精度要求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敢于挑战的八局人率先拉开了2号机组安装序幕。2002年7月1日,转轮吊入机坑;2002年11月7日,转子安装完毕;2003年7月10日,2号机提前20天成功并网,八局人光荣地成为三峡第一度电的生产者。

三峡工程创造了数百项世界纪录。在众多的建设队伍中,水电八局成为最耀眼的世界纪录创造者。“干过三峡”,成为八局人的幸福与骄傲。三峡标准,三峡质量,三峡技术,三峡管理,把水电八局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金沙戏浪

金沙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自古被喻为天然屏障。

2007年3月21日,在四川成都,水电八局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签订了承建金沙江溪洛渡大坝土建和金属结构安装工程的合同,再次登上了世界高坝建筑的大舞台。

溪洛渡水电站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三大水电站,它坝高285.5米、装机1386万千瓦。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运营,面临着众多世界性技术难题。

大坝工程的第一个难题是拱肩槽的开挖。在坝肩开挖中,八局人创造了9个样板工程,拱肩槽开挖爆破获得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金沙江大江截流是溪洛渡大坝工程建设的第二场战役,具有大流量、高流速、大水深、高落差、高抛投强度等特点,综合难度居于世界前列。2007年11月7日,溪洛渡大江截流的战役打响了。经过近20小时的高强度阻击,滚滚江水终于按照八局人的意志改道。

2009年3月27日,溪洛渡水电站顺利开浇大坝第一仓混凝土。为确保大坝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八局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机械设备。采用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精确温控技术、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与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先进的设备有机结合,让造坝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开创了我国300米级高拱坝建设数字化的先河。

踏着时代节拍,八局人一路迅跑。构皮滩、龙滩、小湾、龙开口、鲁地拉、白鹤滩……一座座丰碑耸立江河。

60年来,水电八局建成的300余座大坝中,百米以上大坝就有22座。在国内,每5座这样的大坝就有一座铭刻着八局建造。

弄潮国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涌来。国际建筑商凭借强大实力进入中国建筑市场,中国施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此时,国内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愈加突出,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员待岗。八局同样承受着市场的挤压,工程减少,利润下滑,路在哪里?

90年代中叶,八局中标巴基斯坦巴罗塔水电工程,第一次通过市场竞争走出国门,与国际知名建筑商同台竞技。

2001年“9·11”事件后,美英两国联手对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武装进行军事打击。巴基斯坦边境炮火连天,所有的外资企业都相继撤离,只有水电八局的180名员工,坚守岗位,坚持施工。2004年,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出席电站首台机组发电庆典,称赞巴罗塔工程见证了中巴情谊,是中巴友谊的第二个里程碑。

随后,八局人以超前的眼光、全新的思维和坚韧的品格,全力推进国际业务“弯道超车”,终于在困境中崛起。

2010年,八局国际业务以公司13%的人力资源占用,完成30%的实物工作量,实现近40%新增合同额,为公司提供了50%的利润。

2011年,国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7.6亿元,新增合同60.24亿元。到2012年10月底,今年新增合同,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分别为公司总额的61%、35%和90%。

柬埔寨甘再河畔,战争遗留下数以万计的地雷。八局人用三年的时间,在这昔日的雷场上建起了柬埔寨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相当于柬埔寨全国的一半。

在非洲加纳布维,八局人一举斩断黑沃尔特河,提前一年实现工程截流,实现中国政府对加纳政府的郑重承诺,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高度赞扬。

在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圆满建成,八局人一举荣获中国2010-2011年度优质工程(海外工程)金质奖。

今年9月18日,八局人在远离本土2万公里的加勒比海岸再创杰作,投资10.38亿美元的委内瑞拉新中心电厂首机并网发电,它标志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燃油电站基本建成的同时,也标志着水电八局的国际化进程进入崭新的领域。

现在,八局已有1500名员工奋战东南亚、西非、南非、中东、南美等16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工程项目达38个,国际业务已占公司总量的半壁江山。

乘风而起

2006年2月22日,总投资2200多亿元的京沪高铁正式立项。水电八局承担了京沪高铁山东曲阜至邹城段20公里的土建施工,同时承担了556榀、40公里长正线箱梁的预制和架设。

八局人把京沪高铁建设看作一次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赶考。从江河到原野,从水电规范到铁路标准,从封闭式管理到线性放射状施工,他们以创新精神,快速与铁路高端市场对接,以高质量、高水平、高平台快塑中国水电铁建新品牌。

三年的京沪高铁建设,八局人先后获得京沪高铁总指挥部16块“绿牌”奖励,捧回来了代表铁路建设最高荣誉的“火车头”奖杯。

今年,八局更以迅猛的态势发展基础设施产业:

2012年10月23日,深圳轨道交通7号线开工。

11月1日,印尼亚齐火电站1号锅炉点火烘炉。

11月18日,“中国水电·卢浮原著”盛大开盘。

……

八局人把追求的步伐,扩展到公路、铁路、房建、市政、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仅热电工程一项,就在国内外承建了燃油、燃气、燃煤的5个电站,充分展示了坚强实力和发展后劲。

 继往开来

平生志在治山川,

闽粤湘黔不计年;

何惜青丝成白发,

喜看水电展新篇……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八局原总工程师谭靖夷入党时写下的诗句,字里行间饱蘸了这位“老水电”的追求与向往,凝聚着一代代八局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澎湃激情。

60年光辉的历程,水电八局先后有1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6项工程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奖,17项技术入选中国企业新纪录,荣获全国最佳施工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和谐企业等重大荣誉。

来时,开垦一片荒芜;走时,撒下一片光明。一代代八局人前仆后继,不仅付出了青春年华,甚至付出了生命……在乌江渡水电站建设中,董大金、叶珠幼、谌汉昌、刘志诚等八局普通员工为了抢救国家财产,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原局党委副书记王相牛,去世之前请求组织把他的骨灰浇筑在五强溪的大坝里,他要成为大坝的一粒沙,让自己与大坝永为一体。生也相依,死亦相守。正是一代代八局人拼搏奉献,才铸就了八局“铁军”称号。

中国水电集团成立十年来,在中国水电的旗下,八局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2010、2011连续两年营业收入、新增合同双超百亿。今年,正瞄准把八局建设成为具有持续成长性、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质量效益型的现代化企业,向着200亿元经营规模的目标和建设美丽八局的目标冲刺。

水电八局总经理朱素华描绘了八局人的幸福前景:通过几年的发展,让八局的品牌更加彰显,技术更加进步,管理更加提升,效益更加明显;使员工的收入大幅提升,尊严得以保证,幸福感更强!

中国水电八局——这艘承载着几代八局人梦想与追求的巨轮,在“中国水电”航母的引领下,正向着幸福的彼岸,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