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3年1月1日起,我省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由此,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犹如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在三湘大地展开。
这是国家预算执行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称为一场“财政革命”。
十年磨砺,扎实推进。改革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已逐步覆盖到省本级1021家预算单位、132个市(州)县(区)的14897家预算单位。国库资金支付由“中转”变“直达”,电子化、网络化操作取代传统手工操作,财政资金由“分散”转为“集中”,公务消费由付现金改为刷卡……一系列的变革,使财政资金管理越来越规范,运行效率和透明度显著提高,调度能力大大增强,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时值国库改革十周年之际,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亲自参加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十周年纪念暨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并作重要讲话,副省长李友志专门题词祝贺。我们特推出此专版,回顾改革历程,总结改革成果,激励改革创新,将我省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公共财政科学发展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史耀斌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03年,我省全面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十年来,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为推进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已成为财政管理基础
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锐意进取、革故鼎新,始终坚持夯基础、重规范、强服务,以点带面,推进了一场深刻的“财政革命”,基本确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基础地位。目前,全省推动改革的市(州)县(区)已达132个,涵盖的预算单位达14897家;省本级有1021家预算单位纳入改革,覆盖面达87%。改革的资金范围,涵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纳入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等。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初见成效,省本级577家预算单位实施了公务卡改革,73个市县启动试点,2011年公务卡保有量、激活率、结算笔数和结算金额均列全国第一。
建立制度体系。各级财政以省政府发布的改革实施方案为统领,研究制定了资金支付、会计核算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办法,建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
构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加强账户清理整顿工作,规范预算单位账户管理,构建包含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特设专户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规范财政支付。规范财政资金支出运行机制,加强财政资金支付审核,推进公务卡、工资统发等配套改革,将所有财政资金控制在信息系统内,从源头上遏制了不规范的行为。改革十年,省本级纠正、退回违规支付1.7万多笔,金额达70多亿元,有力规范了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推进市县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变,确保规范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打造信息支撑体系。开发、优化、整合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系统等业务系统,推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部署开展全省财政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建立了全贯通、广应用、安全高效的预算执行管理信息支撑体系,不断夯实改革基础。
提升服务水平。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新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执行机构,打造了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牢固树立财政“窗口意识”,把强化服务放在突出位置,妥善处理、化解新旧体制磨合的矛盾,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构建服务型财政。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综合效益日益彰显
十年来,国库集中支付作为财政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全省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改革的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集中管理,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了国库,有利于各级财政确保重点支出,为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重大决策部署,迅速有力地实施财政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促进了我省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全部收支进预算,实现收支行为法制化、规范化,提高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推动预、决算信息公开进程,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效、透明、规范的财政运行机制,有力推动了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采购订单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由财政部门将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有力促进了部门预算等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初步形成了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财政预算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预算执行力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稳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始终把增强政府及公共财政服务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宏观调控、服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服务预算单位、服务人民群众的理念,促进了改革成效的发挥,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增强了财政服务能力。特别是一些直接涉农、惠民的政策性补助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有效推进了民生工程的落实,使财政服务更加贴近社会、贴近民生。截至目前,我省先后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160多项强农、惠农补贴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占所有对农补贴种类的50%,广大农民朋友更快捷地感受到公共财政阳光。
三、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任重道远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仍面临一些体制机制和观念方面的障碍,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科学谋划,扎实推进。今后,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着力完善现代财政国库制度职能体系,积极促进我省公共财政发展。
——健全科学规范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全面完成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进一步规范省以下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促进全省改革均衡发展;推进特殊部门、特殊单位、特殊资金管理的改革,进一步拓宽改革范围,实现改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中心,规范财政资金支出审核,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支出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公务卡改革,推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进一步扩大用卡范围,全面建立公务支出监管新机制。
——建立完备的财政动态监控机制。加快建立健全预警高效、反馈迅速、纠偏及时、控制有力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实施对财政收支全过程动态监控,增强财政资金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加强财政配套管理工作,夯实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基础。加强部门预算、总预算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等配套改革;继续做好专户清理整顿工作,不断完善单一账户体系;继续推动全省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积极探索实施电子化支付与清算,加速建设全省财政信息化大平台,为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供基础保障。
——稳步开展省级国库现金管理,完善财政理财功能。充分运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积极成果,开展省级国库现金管理,将政府债务管理、国库现金管理和政府债券市场建设紧密结合,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省财政部门将继续秉承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积极进取,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健全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增强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为我省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知识卡片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收支两条线:是指具有收费和罚款没收职能的部门和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应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附加)和罚没收入,按规定委托指定代收银行代收代缴或由执收执罚单位直接收取并全额上缴国库或非税收入财政专户;部门和单位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办公所需的特殊经费等,由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指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后,用于所有财政性资金收支核算管理的账户体系,这个账户体系主要由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特设专户等银行账户构成。
零余额账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在办理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时,先由代理银行根据支付令(即拨款凭证,下同),通过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或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支付到供应商或收款人账户。支付的资金由代理银行在每天规定的时间内与人民银行通过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将当天支付的所有资金从人行国库划到上述各账户,当天轧账后,各账户的余额均为零。
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消费的资金范围主要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星购买支出等费用。公务卡具有一般银行卡所具有的授信消费等共同属性,同时又具有财政财务管理的独特属性,能够将财政财务管理的有关要求与银行卡的独特优势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财政财务管理工具和手段。
财政直接支付:是指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的资金用途,提出支付申请,经财政国库执行机构审核后开出支付令,送代理银行,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收款单位账户。
财政授权支付:是指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资金用途,根据财政部门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送代理银行,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是除财政直接支付以外的零星小额支出。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十周年大事记
一、2002年12月6日,湖南省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局正式成立;2003年1月1日,省直48家一级预算单位纳入第一批改革范围,标志我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正式启动。
二、2004年10月,启动财税库关行计算机横向联网建设;省本级财政支出业务横向联网系统正式上线运行;2006年7月1日,收入横向联网系统即税收电子缴税系统在全省推广。
三、2006年6月,印发《湖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省本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问题的通知》(湘财库【2006】25号),建立了授权支付监控体系。
四、2007年4月20日,印发《湖南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关于印发〈湖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试点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公务卡改革。
五、2007年6月,印发《湖南省财政厅关于省本级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有关具体支付事项的通知》(湘财办【2007】16号)。对工资、定点会议等9种支付事项进行了手续简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推进。
六、2011年5月12日,经批准,原湖南省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局与省财政厅国库处合并成立湖南省财政国库管理局,标志着我省财政国库管理与改革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起航。
七、2011年9月27日,全省财政国库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回顾了我省“十一五”时期财政国库工作,明确了下一时期财政国库工作总体思路,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改革一线
长沙市公务卡开卡数、刷卡量居全国同类省会城市前列
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卡结算管理制度改革在长沙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打造“阳光财政”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沙市自2008年启动公务卡改革试点以来,全市本级、县(市、区)已全面实现公务卡消费结算。截至2011年底,长沙市发卡预算单位1381家,发卡数量30128张,刷卡152713笔,刷卡金额5.57亿元,全市公务卡开卡数、刷卡量居全国同类省会城市前列。
长沙市推行公务卡结算,工作人员不用预借现金,直接持卡消费,取得发票及刷卡凭证后,回到单位再向财务申请报销,单位财务审核无误后将报销款项直接划入该工作人员公务卡账户。相对于现金结算的不透明、难监管,公务卡能有效堵塞“虚列开支多报账”等现金支付漏洞,提高公务消费透明度,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公务消费腐败。
那么,公务卡结算的报销是怎样操作的呢?举个例子,比如:为购买办公用品,你在超市消费了1000元,刷公务卡时应向超市索取1000元的发票和银联POS机小票。报销时,把发票和银联小票一起交给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负责人打开公务卡系统终端,在系统中输入小票号码,从银联系统中可自动获取所有消费信息,与发票一一核对,确认无误后,将1000元经公务卡系统转至公务卡还款账户上,再转入刷卡人的个人卡账户,即可完成还款。如此一来,想搞什么小动作也做不到了。因此,公务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结算工具,除了携带方便,使用便捷,主要是结算时有据可查、有迹可循,阳光透明了!
长沙市公务卡结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了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的具体项目及标准,方便了预算单位用款,使结算具备透明性、便捷性、科学性。(长沙市国库集中支付局)
会同县实现财政收支两个“直达”
会同县自2003年在全省率先推行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以来,县财政按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要求建立了一整套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并实现了两个“直达”,即:收入“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达”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2011年财政国库资金月均结存6500多万元,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率,缓解了财政收支矛盾。
会同县地处湘西南边陲,经济欠发达。改革初期,该县年财政收入规模不足6000万元。2003年9月,会同县对全县所有全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性质、不改变资金使用权、不改变预算执行主体和会计核算主体的基础上,将县直预算单位所有的收支统筹考虑,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使各项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
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引起全县财政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改变,实现了财政资金由“分散缴拨方式”向“直收直付方式”转变,由“多重账户分散管理”向“单一账户体系集中管理”转变,扫除了账户资金管理“盲区”,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单位支付行为尚未发生之前,资金最大限度地停留在国库,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单位用款更加方便、快捷,并有效遏制了单位无计划用款、乱花钱和滞留、挤占、挪用资金行为,消除了分散支付制度下财政部门对资金“看不到、管不住”的弊端。
截至2011年底,该县178个县直预算单位已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共开设了282个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2011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国库集中支付已达10.4亿元,占比达93.7%,为改革初期的9倍。(会同县财政局)
攸县财库银支出横联信息无缝对接
财库银支出横联技术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关键一环,其工作水平将直接影响改革全局。2010年,攸县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大胆探索形成了“同城支付与清算、异地交换对接”的支出横联模式,彻底突破了县级财库银支出横联的技术障碍,开创了全省县级财库银支出信息自动化无缝对接的先河,为改革探索了经验。
攸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始于2008年10月,选择10个单位在1家银行开展试点,2010年,攸县把财库银支出横联技术创新作为改革主攻重点来抓,针对县级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均没有中心机房和数据中心、技术基础和力量很薄弱、业务技术和支撑完全依靠市支行和省分行的现状,攸县大胆提出支出横联新模式:即借助于财政业务内网和株洲市财政与市人民银行的业务专线,将攸县数据信息发送到株洲市人民银行,由市人民银行转发到各商业银行系统,清算信息则沿原途返回,形成了“同城支付与清算、异地交换对接”的改革模式,实现县财政、县人民银行、各代理银行的支付、清算信息无缝传输和对接,既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又彻底排除了人工干扰带来的工作风险。2010年12月中旬,攸县支出横联顺利通过了通讯和业务联调测试,2011年1月,选择30个单位和3家银行正式上线试点。
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11年10月,攸县将改革单位增扩到135个,代理银行增加到6家,撤销支付中心实存账户、单位小余额账户、财政专户共计300多个,资金一律归口国库管理。今年1-6月,全县财政直接支付资金5.8亿元,授权支付资金0.2亿元。(攸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本版图片由省财政国库管理局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