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胜年 王珊 王洁 李狄龙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各地餐饮争奇斗艳的大舞台,更是世界餐饮的竞技场。湘菜,在这里接受着最激烈的市场考验,也从这里走向全国,眺望着世界。
在北京,湘菜是高端餐饮的杰出代表,占有餐饮市场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但近两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曾经辉煌一时的湘菜增速放缓,高端餐饮缩水,中小企业崛起,北京湘菜发展面临着新一轮洗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第十届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将在北京举行,携手天下湘菜,吹响“向世界出发”的号角。作为湘菜出国的跳板,北京湘菜准备好了吗?面对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湘菜又如何持续发展,再登新高?
媒体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北京湘菜协会会长、湖南大厦董事长陈朝阳。他给出的答案是一个核心词——转型。
协会转型——“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作为一位在财政机关工作了39年的处长,陈朝阳自己就面临着一场转型。去年,他接管北京湖南大厦出任董事长;今年,又接过北京湘菜协会的“掌门令”。对他而言,“办企业”和“做湘菜”都是新鲜事物,有太多东西要看、要学。
“以前对湘菜行业没有太多的了解。进入这个行业后才发现,湘菜绝不仅仅是盘中餐,它更是一个民生产业、特色产业,是湖南人在北京的一张名片。”陈朝阳坦言。
近年来,湘菜产业发展迅速,“湘菜出湘”步伐加快,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场,就有湘菜企业2500余家,销售额达近300亿元,从业人员近15万人。在第一批“北漂”的湘菜人的努力下,湘菜成为京城餐饮市场的主流菜系,高端餐饮的杰出代表。但2014年、2015年,随着“八项规定”和“反四风”活动的深入,餐饮行业特别是高端餐饮受到冲击,湘菜也难以幸免,经营能力和企业数量下滑。
北京湘菜协会在这种情况下破茧新生。协会前身为北京湖南企业商会湘菜分会,在成立之初曾为北京湘菜崛起作出过重要贡献,但近两年因种种原因陷入沉寂。今年初,陈朝阳众望所归被推举任会长,并改商会分会为独立协会,希望为行业带来新气象。
但是,行业怎么转型?协会怎么作为?
对陈朝阳来说,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大课题”。
“本来出任会长不是我的初衷,但湖南大厦是政府背景的企业,应该肩负起北京湘菜举旗的使命。在其位,担其责。既然做了,就尽全力做好。”陈朝阳说得很诚恳。
分析前两年的协会情况,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本账。
“以前,湘菜分会提出要‘建立原材料供应的托拉斯’,虽然想法很好,但收效甚微。去年,政府财政支持推动‘湘品出湘’,打造了湘品名优商品北京展示中心,虽然在展示湖南名优产品方面有了一个好的平台,但在与企业联动、提供物美价廉的原材料方面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会员企业希望这样的平台能够更加‘接地气’。”
“我们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协会要转型,变‘理想派’为‘务实派’。”
今年,陈朝阳把“交流、学习、共同发展”定为协会的第一目标。除为新成立的协会办理工商手续、修改协会章程、开展事务性工作外,还组织了三个活动:
一是举办“新形态下,酒店成功经营之路经验分享”讲座,搭建学习平台,让协会会员单位了解如何在转型中找对方向;二是举办2015北京湘菜名店热销菜交流会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提高在京湘菜企业的影响力;三是开展原材料基地考察活动,搭建合作平台,为湘菜企业提供优质资源、降低经营成本。
行业转型 ——“变‘各自为阵’为‘抱团取暖’”
走进湖南大厦五楼协会办公室,湘菜协会和湘菜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人员正在这里合署办公,筹备9月15日即将举行的2015北京湘菜名店热销菜交流会活动。这或许预示着北京湘菜行业的发展正迎来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春天。
“过去,因为历史原因,北京湘菜行业形成了协会和湘菜文化研究会两个主要平台。湘菜协会有会员单位60多个,主要以湘君府、新长福等中高档餐饮企业为主;湘菜文化研究会则以新崛起的一批中小餐饮企业为主。两个平台之间交流少,没有形成合力。”陈朝阳说。
这一次北京湘菜名店热销菜交流会活动,就是双方合作的一次试水。活动除邀请省直驻京单位、市州驻京联络处和北京湘菜协会会员单位参与外,北京湘菜文化研究会的会员也将集体报名。届时,参与单位都将在一个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热销菜“秘方”,并现场烹制让评委品评,组委会将为获奖菜品授予“名品湘菜”称号。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北京湘菜企业之间的学习交流,打响在京湘菜品牌。”陈朝阳说。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团结协作,在京湘菜企业才能在转型时期共赢发展。陈朝阳认为,北京湘菜馆有2500余家,在整合力量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当务之急是协会和研究会两个平台要加强合作,互相“补台”不“拆台”,形成湘菜发展的合力。
企业转型 ——“顺势而为,与政策对接、与市场对接”
在采访中,我们特别注意到:北京湘菜协会会员企业,多是近年来受冲击的中高档餐饮企业。他们是应该坚持高端还是应该“放低身段”?
陈朝阳回答:做高端餐饮还是做大众餐饮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顺势转型,与政策对接、与市场对接。
湖南大厦就是高端餐饮的典型,到目前为止,它在北京人眼里仍然是“高档”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湖南大厦已经开始创新经营方式、转变经营思路。
与政策对接——
出身财政机关,陈朝阳对“八项规定”和公务员出差、报销的标准再熟悉不过。他把文件拿来与企业高管一起学习,并紧跟公务员标准出台了《湖南省省直机关工作人员到北京出差湖南大厦接待服务手册》,推出了公务员餐、公务员住宿优惠价;利用湖南大厦由省财政厅控股主管的资源优势,吸引公务员消费。此举开全国各地驻京接待之先河,撬动了公务员市场。目前,湖南大厦有20%的销售收入来自公务员接待。
与市场对接——
与百姓消费水平对接,与大众口味对接。在价格上,告别“天价菜”,主推老百姓乐意消费的“精致湘菜”;在菜品上,主张传承与创新结合,既吸纳湖南本土的精华,又根据北京特点,予以改良,推出新菜。比如,毛氏红烧肉、擂辣椒皮蛋、葱油粑粑等传统湘菜湘点保留了原味又更加清爽精致;再比如,青椒紫苏海鲜汤、香辣鲍鱼等用湘菜技法烹调粤菜原料,传递不一样的“湘味”……如今,在北京的湖南人请体面的客人一般首选湖南大厦。湖南主要领导甚至评价,这里的菜比省内的湘菜还好吃。
“每一天市场都在变,每一天企业也要变。”陈朝阳直言,自己过去对吃没有研究,但是进了这一行后,到哪里吃饭都要看看人家的出品,观察服务的细节,打听原料的出处。正是因为有激情、有点子,今年上半年,在很多中高端餐饮企业缩水的情况下,湖南大厦逆势而上,比去年同期营业额增长了10%。
“现在,我们的湘菜以大众餐饮为主要方向,但也不会放弃高档湘菜。”陈朝阳说,湘菜传播湖湘文化,彰显湖湘精神,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作为一个经营者,他希望把湖南大厦打造成湖南在北京的一扇窗口;作为协会会长,他将尽己之力提高湘菜地位,并向在京湘菜企业传达一种声音、传递一种力量——
“省委、省政府在关注湘菜发展,只要大家凝心聚力,顺势转型,一定能把湘菜做大做强,让湘菜惊艳天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